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今天的《点燃 " 青春梦 " 护航 " 就业路 "》系列报道,一起走进清华大学,看这所百年学府如何引导学子 " 立大志、入主流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潘瑞浩:如何让同学们高质量地就业,是清华的当务之急,这个高质量是两个部分去理解,我们要将这些最优秀的学生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另外一个高质量就是要让这个同学满意。坦率来讲,在清华大学它的就业资源相对来讲比较丰富,学校将哪些就业信息作为重点进行推送,会直接影响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选择。我们要引导毕业生去思索更长远的利益,从党和人民需要的角度出发,从更大强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出发,我们开始做就业引导的工作。
如何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清华大学打造 "1+N" 就业服务矩阵:一场招聘会,配套多场校友讲坛、行业讲座、参访交流,让学生在深度接触中看清行业、明晰路径。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潘瑞浩:我们要帮他去打破信息的不对称。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呢?最关注的是事业成长的平台,最关注的是我能否在这个城市长远的生活下去?我是否喜欢这里?我是否热爱这份事业?那如何让他更切实地了解这份事业呢?我们的这个应聘,到祖国的各行各业去看,我们自己的专业是如何在祖国大地上进行实践和应用的。
为提升人岗匹配度,清华大学面向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打出 " 校企联动 + 实地体验 " 组合拳:与中核、中航等 10 余家军工央企建立战略合作,搭建人才直通机制;创新打造的 " 地域行 "" 应聘行 " 就业实践,每年组织 600 余名学生赴重点企业沉浸式体验实际工作场景。
清华土木系 2025 届博士生毕业生赵金瀚:我之前就报名了去青海的这个就业导向的 " 地域行 " 实践。我第一次踏上咱们国家西北的这片土壤,就感受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清华大学土木水学院也有非常多优秀的校友,他们在毕业之后选择扎根基层,扎根西部,清华人应该有这种情怀和决心,我觉得对我影响非常大,打算到祖国的边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我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无限地为人民的服务中去。
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清华大学构建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入学教育植入职业规划课程,非毕业班开设 " 实习早春营 ",毕业年级配备 200 人行业导师团。这套 " 早播种、精滴灌 " 的培养机制,让学生就业选择有方向,更有底气。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潘瑞浩: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首先提出了行业的教练团的计划,我们现在已经逼近 200 人,那这些校友导师他们来自各个行业,而且也都在各个行业上有所建树,帮助同学更了解这个行业具体的发展,以及大家的这种定位的情况。无论这个学生白天预约,晚上预约,我们线上或者线下都会给同学们做这种服务。
数据显示,在校企双方共同努力下,近 5 年,清华大学超过 2300 名毕业生赴国防科工领域、制造业、能源行业就业。2024 届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较 2023 届同比增长约 18%,较 2020 届增长超 85%。一届届毕业生正以奔赴边疆、扎根基层、携笔从戎、创新创业等多元方式,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践行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潘瑞浩:我们希望引导和倡导的,就是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记者:陈佳莹 赵建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