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任正非致敬的农学家罗登义,抗战时期在一张破桌旁发现了 " 维 C 之王 " 刺梨,奠定贵州百亿产业基础。他扎根家乡,苦研技术,培养人才,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一方水土。
作者 | 王祥伍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咨询合作|13801295388
6 月 10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文章《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访谈中,任正非提及两位科学家——罗登义和黄大年。
记者说,对基础研究,人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会问研究这个有什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
任正非说,贵州有个农学家罗登义,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分析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经历了近百年,贵州把它做成了一种天然富含维生素的刺梨饮料,维生素饮料中的奢侈品,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人们才真实认识了在抗日烽火时,在一张破桌旁的罗登义。
谁是罗登义?直接上照片!
这是年老时的照片,有点像梁漱溟,朴素,耿直,坚毅!
这是年轻时的照片,两个字,帅气!
1906 年 4 月 15 日,罗登义生于贵州贵阳城区,父亲罗勋元是清末的拔贡,光复之后,曾担任中小学校长、国文教员,格外喜好旧学。在父亲的悉心传授之下,罗登义 5 岁便开始研习《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传统典籍。
1928 年,罗登义从国立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毕业后先是出任贵州大学学监、教授,1929 年赴成都大学任教,1930 年回到母校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担任指导教师,构建起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1935 年,罗登义得到了中华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远渡重洋,去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入学习,1937 年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同年,满怀爱国热情返回祖国,任北平大学农业化学系副教授。
" 七 · 七 " 事变后,北平沦陷,他不当亡国奴,不为日本效劳,冒着生命危险,与夫人一道乔装商人南下,几经辗转先后到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抗战期间,随着浙大的西迁,罗登义回到了贵州,来到了湄潭。在贵州湄潭,即使外面战火纷飞,罗登义在一张被任正非提及到的 " 破桌子 " 的旁边,坚持带领学生用煤油灯照明,用竹筒做试管,建立起当时中国最简陋却最坚韧的农业实验室。
在十分简陋的实验室里,罗登义开始对贵州本地所拥有的植物资源开展系统化的考察工作。他心里十分清楚,若想让贵州达成富强的状态,就必然需要做到就地取材,深入挖掘本地的资源。
他运用了那个时期最为前沿的生物化学分析技艺手段,针对 170 余种水果蔬菜所蕴含的营养成分,开展了系统且极为细致的剖析探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罗登义在黔南布依族村寨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尽管战时物资匮乏,当地老人却面色红润,鲜有维生素缺乏症状。
经过三个月跟踪调查,他的目光锁定在村民日常食用的刺梨上。这种周身遍布着刺的小果子,在贵州的山区里面随处都能够被看到。然而罗登义却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这也许是一个在科学研究领域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点。
研究得出的结果着实令人感到十分震惊:刺梨的维生素 C 含量达到了相当丰富的程度,在每百克的果肉当中,包含丙种维生素 2054 - 2729 毫克。
这个具体的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相较于四川广柑高出了 50 倍,相较于梨子、苹果高出了 500 倍,即便是号称 " 维 C 之王 " 的猕猴桃,其含量也仅仅只有刺梨的九分之一。
他还呼吁抗日将士食用刺梨补充维生素,并带领学生将采集的野生刺梨送往抗日前线。
罗登义有关刺梨的研究成果一经公开发表,在国际领域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甚至专门将刺梨称作是 " 登义果 "。
至此,贵州刺梨扬名天下。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刺梨产业种植面积超过 200 万亩,实现产值 200 亿元以上。2024 年 4 月 23 日,贵州刺梨与贵州辣椒、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成为贵州省的经济名片。
抗战胜利后," 西迁 " 贵州的高校陆续 " 东归 "。1946 年 5 月 7 日起,浙江大学东归。罗登义感于贵州人才匮乏,没有选择离开,决定接受贵州农学院的邀请,担任该校教授兼农学院院长职务。
此前,他曾经直言:" 吾黔土薄民贫,正需农学之人。若人人趋利避苦,故乡何以脱贫?" 这种地域责任感贯穿其一生。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诚挚地召唤罗登义回校,考虑到贵州是家乡,留下来建设家乡也是自己的心愿,罗登义教授就没有返回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组织上又要调他赴北京工作。于是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苏振华将军再次挽留他,罗登义教授想到留在家乡工作也是为祖国而工作,俗话说:" 爱乡即爱国 ",于是他再次留了下来。接下来就是数十载春秋,他贡献了毕生精力,直至 2000 年 8 月 17 日辞世,埋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新中国成立后,罗登义继续担任贵州农学院院长。白手起家兴建校舍,建立了农、林、牧等学科体系,为国家和贵州本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
在罗登义的带领下,贵州农学院建起了刺梨研究所、森林生态研究室以及麦作研究室等研究机构,这些机构不但提升了贵州农学院的教学水平,促进了科研的进步,也给贵州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罗登义还为贵州农学院创办了两份学术刊物。一份叫《贵州农学院学报》,专门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另一份是《贵州农学院丛刊》,特意刊载关于科研课题的系统化论文。
在十年的时间里,罗登义亲自担任《丛刊》的主编,一共编辑出版了《农业生化》《马尾松》《小麦育种》《刺梨》等专刊总共 18 集。几乎把贵州农学院建院几十年中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有秩序地进行了整理并出版。这个行动实际上既活跃了学术的氛围,又推动了科技的交流,为后续的产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为贵州农学院院长,罗登义不但亲自给学生和研究生上课,带着他们实习,还担任好几种全国性刊物的编委以及审稿工作。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想让学生在科研的路上别走太多冤枉路,能快点儿成长为能给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科技人才。
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对贵州农业的改造。
在贵州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山区,基于特殊的地形,罗登义还创造性地提出 " 三层楼农业 " 理论,山顶植树继续保持水土,山腰就种植经济林果,山脚下则发展粮食作物。这种因地制宜的农业思想,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 " 山地立体农业 " 概念早了近三十年。
这种尊重自然、科学利用的农业观,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贵州农业科学院 2018 年的研究表明,采用罗登义 " 山地立体模式 " 的地区,水土流失量比传统耕作区减少 72%,农民收入提高 55%。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罗登义的农业思想正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
罗登义教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70 余年,一贯主张 " 科研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 自 1928 年始,他研究的课题全部是大众食物的营养问题。他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根据当时国穷民困,百姓食不果腹,身体素质极差而确定的。
罗登义教授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项有益的工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罗登义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为贵州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他主张把 " 艰苦奋斗,勤奋治学 " 作为学校的校训,强调 " 学校的主要活动应围绕教与学来进行,要保证教好学好。各方面的工作要有科学的执掌分工,走依法治校的道路。培养人才必须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一定要服从国家的需要。" 他还主张 " 高等学校应办成理、工、医、农、文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要精兵简政,后勤工作要社会化,大学的各项工作应以教学科研为主,教师必须是教学科研并重,两位一体。"
勤奋简朴、清正廉洁、淡泊名利是罗老最为突出的品德和作风。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艰苦。早年在北平求学时,由于家庭接济有限,常写文投稿,获取微薄稿酬,以资补贴。成家立业后,生活仍然简朴。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只讲奉献、不求索取。
他从不给组织添麻烦,对亲属及子女要求也很严。因工作需要,他在省人大和农学院各有一套住房,当省里下文规定领导干部只能有一套住房后,他立即将农学院的一套住房退还学校,学校考虑到罗登义教授情况特殊,劝他暂时不要退房,他婉言谢绝。
国家规定工资达到 800 元以上者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每当发工资时,他就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先到税务局交税。更令人敬佩的是,罗登义教授逝世不到一个月,子女根据他的遗嘱,就将省人大分配的住房交回省人大,家具什物全送给保姆,除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子女外,什么遗产也没有留下。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 END · ——
作者|王祥伍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首席企业文化专家,《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编委,出版著作《企业文化的逻辑》《企业文化落地工程》《褚时健经营十四条》。曾为宁德时代、京东科技、百度、海康威视、OPPO、云南白药、褚橙庄园、中金公司、中国移动、中国银行、苏宁集团、国美集团、德邦物流等百余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咨询合作|王老师:13801295388(微信同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