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最受期待的电影无疑是陈可辛的《酱园弄 · 悬案》。
如今终于全国点映。
这部片筹备多年,全明星,大制作,从开拍以来热度不断。
也是陈可辛时隔五年回归大银幕。
而且作为民国奇案,女性,杀夫,分尸,更牵扯时代往事,噱头拉满。
但,直到看过电影才发现,奇的不只是案件,更是《酱园弄 · 悬案》本身。
关于案件,关于时代,甚至还关于导演自己。
今天好好聊聊,这悬案,到底悬在哪。
首先,不论是历史上的真实案件,还是后来的改编小说,大致情节都算清晰——
1945 年 3 月,上海新昌路酱园弄,曾在典当行工作的詹云影被杀,凶嫌是妻子詹周氏,案件引爆舆论的,不只是杀夫,还有分尸。
尸体被切割成十几块装进了皮箱,因此也被称作 " 箱尸案 "。
她为何杀人,如何杀人,是否有帮凶,报纸上谣言四起,成为当时上海最热门的社会新闻。
直到詹周氏被判死刑。
可因为案发的时代,她的判决在争议中,从死刑改成了十五年徒刑,出狱后甚至重新工作成家,据说一直活到了九十年代。
犯下如此凶残的罪行却能逃脱死刑,还能安享晚年,怎么看确实都是奇案。
但在《酱园弄 · 悬案》这部电影里,导演的改编却在一开场就给到了某种 " 确定性 "。
一、章子怡饰演的詹周氏,在码头抛尸。
二、她扔掉了詹云影的头。
第一个改编给到了观众上帝视角,詹周氏就是凶手,至少是凶手之一。
而第二个改编,也成为了前期案件侦破的最大障碍:
没有头,证据链就有瑕疵,案件,就办不成铁案。
而她为什么扔掉头?
反而是一个简单到几乎没文化的理由——
斩断前世孽缘。
这成为电影故事第一层的 " 悬 "。
让观众的视角从案件本身,转移到了案件之外。
以杀夫案,映照众生相。
这对夫妻之间,有多大仇多大怨?
同时,为什么一个看起来确凿无疑的杀人案,却在当时,会如此难办?
因为人。
除了当事人的詹周氏与死者詹云影,这个案件里外,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
先从案件里开始:
电影在置景上近乎完美地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底层市井生活的图景。
就詹氏夫妇居住的弄堂逼仄拥挤,弄堂里外,楼道上下,生活着大量的贩夫走卒,市井百姓。
房东夫妇,瞎子,钟表匠,小商贩,赌徒,工人……很多人,或听到,或看见,都与案件当事人有交集。
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和立场。
都在干扰真相、制造真相。
案件里的人多,而案件之外的人更多。
比如雷佳音饰演的警察局长薛至武,多年生活工作的经历让他第一眼看到詹周氏就能判定,她是凶手。
也因此他从严从重,甚至逼供,要把案件办成铁案。
但却困在了舆论的质问中:
死者头颅还没找到就定罪,是否有草菅人命之嫌。
而詹周氏当庭翻案,更是让他难堪。
比如作家西林(赵丽颖 饰)她在了解詹周氏被家暴的事实后,大篇幅地登文为詹周氏喊冤,极大地阻止了案件被草草结案。
还有案件引起的整个社会的关注——
案件还没有判决。
剧作家们已经把编排演绎的杀夫案剧目搬上了舞台卖票。
细节还没调查清楚。
但从监狱到警察局,从法院到政府,却都想尽快结束,甚至不惜制造伪证,对证人屈打成招。
原因无他。
时间。
大厦将倾,人心惶惶。
杀夫案发生在 1945 年 3 月的上海。
日本即将战败,这些汪伪政权下的 " 上层建筑 " 都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
人心思变,谁还有心思管案件?
也因此,你会发现电影《酱园弄 · 悬案》的野心,它不只是讲案件,更是讲围绕着案件的所有人。
一个人的变化,是角色成长。
但一群人的沉浮,就是整个时代。
看似都是案件的旁观者,实际上所有人都被案件改变。
回到案子。
可能有人会好奇,明明开场都明牌了,是詹周氏不忍丈夫赌博长期家暴,在争吵后愤而杀人分尸。
为什么还定罪难?
因为案件的细节并不算清晰。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不清晰,是多方共同努力造成的。
最明显的,现场只有詹周氏和一把刀。
在警察的审讯记录里,詹周氏也承认了凶器,还签字画押。
但法医从尸体的伤口发现:
应该有两把刀。
詹周氏虽然画了押,但她根本不识字。
况且凶手是詹周氏,但只有詹周氏吗?詹云影外号 " 大块头 ",詹周氏一个弱小的女性如何完成的这一切?
都存疑。
急于求成,严刑逼供的警方,与案件调查中不断翻出的新问题,都在冲击本来相对清晰的证据链条。
一次次伤害了案件判决的公信力。
而媒体的质疑,也从缺少的头颅,存疑的帮凶,转向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这让案件在 5 月过堂后,迅速上诉。
但这还是小的。
更大的是——
1945 年 3 月案发,5 月判决,6 月上诉,但 8 月,日本就投降汪伪垮台。
历史上接手的国民政府也曾宣布,凡汪伪法院判决一律推翻,发回重审。
对。
法院给出判决从来不难。
难的从来都是服众。
可杀夫案发生的时间节点,恰恰就是一个权威反复被推翻,没有什么能真正服众的年代。
就仅仅是上海这个城市。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汪伪政府垮台,国民政府上台。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国民政府垮台,人民政府上台。
短短几年,政权更迭。
让这样一个案件。
在舆论场,在法律界,来回拉扯。
拉扯的背后,是变动的时代里,始终悬着的人心。
所以能看到电影中普遍的 " 人心思变 ",都在想办法,找出路,获得一些确定性,安全感。
而这一点,体现在电影上,就是《酱园弄 · 悬案》里的角色设计,相比于传统的刻板印象,非常出彩。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电影中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一种在变化的大潮流里,都在想抓住某种确定性和主动权的努力中。
比如杨幂饰演的监狱大姐大王许梅。
一个被关在汪伪监狱里的女囚,有今天没明天,但她依然在努力挣扎。
奋斗?
不,她可以和教堂的嬷嬷暗中勾兑。
赚死人钱,让自己过得更舒服。
可以主动和狱警睡觉。
甚至不惜怀孕,换取监狱里的更多自由。
乃至最后被迫上了刑场。
因为不杀孕妇的规则,她也做最后的挣扎,希望用腹中胎儿,换自己的一条命。
那一幕场景颇为震撼。
但另一方面,也是她在狱中教詹周氏认字。
教她反抗,教她觉醒。
这种善恶杂糅的复杂设计,充分展现了《酱园弄 · 悬案》中角色的特点。
难以用善恶好坏是非,轻易下判断。
雷佳音饰演的薛至武更是如此。
一个汪伪政权的警察局长,说他手上沾血都是轻的,草菅人命甚至恶贯满盈都不为过。
但,就在上司建议他先去香港,以后去东京的时候,他的回应却天真得不像话:
那,不真成了汉奸了嘛?
对。
明明是为侵略者占领区政权维持秩序,但依然自我欺骗,认为自己当警察是可以中立的。
面对有人花钱让他杀人,他却能一反常态把人放走。
唯利是图,颠倒黑白,他过去肯定没少做。
但如今不做,只是不想。
这是一个在看不清前路的危局中,依然想掌握一点点主动权的人。
也是他从头到尾死撑着,执拗起来,连逃命也不顾,就想法办詹周氏的原因——
一个明显犯了罪的人怎么能不接受惩罚呢?
可时代啪啪打脸。
在反复倾覆和变动下,卷入了历史,哪还可能有简单的善恶对错。
就像詹周氏面对命运,拿起了刀一样。
薛至武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在对命运,对时代开枪。
他们都是困在时代里的人。
这也是《酱园弄 · 悬案》真正想传达的东西。
一种刺骨的不安全感。
就像一颗心,始终悬在半空。
找不到归宿。
当不安蔓延开来,任何看起来确凿无疑的东西,都被推翻,倾覆。
王许梅,薛至武,詹周氏如此。
《酱园弄 · 悬案》也如此。
甚至了解陈可辛,也会发现这种不安全感深刻影响着他。
回溯过去,陈可辛很擅长拍时代。
早年拍《甜蜜蜜》用歌声串起情感变迁,拍《中国合伙人》讲企业家的成长之路,拍《夺冠》也有新旧女排的对照组。
如果说过去还只是用标记时间,唤醒共同记忆。
那《酱园弄 · 悬案》聚焦的则是历史和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的不安与危机感。
大潮流的翻滚之下,岂有安定的完卵。
求生机的努力,最后都成了难以自照的魑魅魍魉。
人潮汹汹。
就像这部电影里詹周氏被卷入了滔天大案,却可以侥幸活命,安度晚年;而预告中脱下了警服成为阶下囚的薛至武,会被迫站上证人席。就像为詹周氏摇旗呐喊的媒体人呼唤到了正义,但真实的原型却在多年后的波折冲击下在病床上只求早死。
看似是时代的浪潮改变了案件的结果。
其实案件也终会影响时代中的每一个人。
电影中的旁观者,看客,其实和如今观看电影的大众一样。
以为自己在围观热点作壁上观。
实际上不过是身处洪流中,幸而不自知罢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