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名为《捞女游戏》的互动影游在微博获得现象级的热度,Steam 上线首日就收获 " 好评如潮 ",但在游戏发布不久后,制作人 B 站账号被封禁。
这款游戏的热度很高,很多小伙伴好奇咋回事,小雷给大家唠一唠。
图源:微博
这款名为《捞女游戏》的 " 情感反诈 " 主题的互动式电影游戏,是由香港导演胡耀辉(曾执导《一路向西》)担任导演,前方工作室开发制作。游戏采用的玩法是「剧情 + 选项」,玩家通过关键抉择影响故事走向,然后走向不同的结局。
在游戏内容上,《捞女游戏》以 " 揭露情感操控套路 " 为核心,玩家扮演主角吴宇伦,是一位曾被 " 捞女 " 欺骗的 " 情感猎手 "。通过潜入捞女组织,与多位女性角色周旋,拆解情感骗局。
此外,游戏特别设置了 " 互助留言板 " 功能。允许玩家匿名分享真实被骗经历,形成反诈案例库。被玩家们称为 " 数字长城 "。
不少网友认为,这款游戏的发布,填补了男性情感教育的空白。通过游戏里丰富的剧情与选项,生动拆解了直播打赏、奢侈品索取等情感诈骗套路。再加上非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让玩家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深刻反思现实经历。
截至发文前,《捞女游戏》在 Steam 上已收获超 1000 条评价,好评率高达 96%。
许多玩家认为游戏 " 性价比极高 ",29 元的定价相当于 " 用一部电影票钱换 8 小时沉浸体验 "。部分男性玩家留言表示,游戏内容让他们联想到自身经历,甚至感慨 " 早玩十年能省 29 万 "。
图源:Steam
在小雷看来,这款游戏的爆火并非偶然。
这款游戏被解读为 " 经济弱势男性的自救手册 ",反映部分年轻男性对情感诈骗的恐惧及对 " 反舔狗 " 文化的诉求。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情感关系逐渐变得复杂,情感诈骗事件屡见不鲜,却始终缺乏有效的科普与警示方式。
而 " 胖猫事件 "" 大同订婚强奸案 " 等事件的发生,不断刺激着公众对情感关系中潜在风险的焦虑。
游戏的出现,恰好为部分群体提供了情绪宣泄口。
图源:Steam
然而,游戏的高热度也伴随着争议。舆论的两极分化为基本为以下两个观点:
支持者认为游戏敢于直面敏感议题,类比 " 反扒宣传 ",强调其揭露骗局的现实意义;而反对者则批评游戏以性别为噱头,且游戏标题 " 捞女 " 涉嫌污名化女性,加剧了男女对立。
部分网友指出," 捞女 " 这一名称存在,将个别情感诈骗行为与性别划等号的嫌疑,即「批评世界上的捞女 = 批评所有女性」,容易强化刻板印象,忽视男性欺诈案例。
对此,游戏开发团队解释说,是想借极端案例,揭示 " 情感异化 " 背后社会问题,不是批判性别。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款游戏将目标群体锁定为 " 男性受害者 ",并以 " 捞女 " 命名,显然是一种强化性别标签的做法。
图源:Steam
最后,或许正如部分玩家所言,健康的性别关系,不应建立在污名泛化之上。游戏的真正意义不在于 " 批判谁 ",而是推动更多人理性看待情感关系中的陷阱与善意。《捞女游戏》带来的这场讨论,无论最终走向如何,都已为情感教育与反诈宣传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未来,也许会有更多 " 反渣男 "" 反 PUA" 题材的游戏出现。小雷认为,游戏的价值应该是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从中学会识别情感操控,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毕竟,真正的情感反诈教育,应该是不分性别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