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06-21
《时间之子》幕后:云平台正在重塑中国动画制作方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0 多项重要环节、近 10 万个制作任务,涉及全球 20 多个城市、70 多家团队、近千名艺术家和工程师…… " 众多制作团队合力协同 " 是中国动画人生产制作电影的常态,而其所带来的项目管理难、制作效率低、质量把控难等痛点,却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创新发展的掣肘。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进入动画电影场景,传统制作方式也正在被改变和重塑。

5 月 30 日,猫眼电影出品、不熄动画联合制作的原创国产动画电影《时间之子》正式公映,全片超过 70% 的工作量,由 70 多家制作团队、近千名艺术家和工程师在「云端」完成,即便远隔千里,也能在统一的云端制作环境下工作。

这有望深刻改变行业的传统制作流程,为中国动画电影制作注入新的可能性。

近年来,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制作质量不断攀升,正是得益于众多制作团队分工协同的主流制作模式。" 分工越来越细致,协作团队越来越多,这有利于吸纳各地优秀人才和技术,有力提升动画制作质量,但却带来了项目管理、制作效率、质量把控的‘灾难’。"《时间之子》制片人张旋说。

一部动画电影常规的制作流程,分为前、中、后三期。

前期阶段,根据剧本故事、概念美术等需求,详细制定时间规划和拆解制作任务。

比如《时间之子》,动画制作就包含 20 多个重要环节,最后拆分出了 2 千多个镜头和将近 10 万个制作任务。

主体任务明确之后,全国或全球的几十家、上百家制作团队,分别认领制作任务,再由制作管理团队集中回收。

不论任务是几个、几十个还是几百个镜头,都要拷贝几 TB 到几十 TB 数据资产。

" 用网络传输,速度很慢,且数据安全难以保证,这时只能用硬盘或 U 盘的复古方式。市内寄送至少 1 天,跨省、跨国则需要几天到十几天不等。" 张旋说。

拿到宝贵的数据资产,每一家制作团队还要在本地部署计算资源,而且软硬件环境、网络部署、操作系统又不尽相同,制作工具还五花八门,仅适配制作环境和工具这一项工作,就可能久达 1 个月。

一般在为期两年的制作周期中,这 1 个月时间无疑弥足珍贵。

真正进入到制作阶段,不同制作团队之间,建模师在设计软件 Blender 或 Maya 上建模,特效师在视觉工具 Houdini 里制作,然后操作系统还分不同 Windows 版本或者 Linux 系统。

涉及跨系统操作不同的任务,就意味着系统、格式、素材的多次转换,稍有不慎就会被不明错误的感叹号 " 轰炸 "。

动画制作环节完成,终于进入到最「烧钱耗时」的老大难环节——渲染。

渲染所需的算力极大、用时很长,仅单个镜头所需要的渲染时长就能达到几亿核时," 几个小时渲染一帧是常态 "。

而且在本地计算资源方式下,服务器常常会被 " 拉爆 ",资源紧张局促,多个渲染任务要排队,其他任务难以并行。

而最糟糕的是,以上所有制作流程,在投资方、导演团队、制作管理团队看来,其实是一个 " 黑盒子 "。

很多动画电影迟迟不敢正式定档,或者一再修改上映时间,原因之一就是管理团队难以实时掌握和评估各制作团队的项目进度。

端午档上映的《时间之子》,目前已有 1.65 亿票房,在 2025 年动画片内地票房榜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和《熊出没 · 重启未来》。

而《时间之子》对于中国动画影史的另一重价值,还有其背后腾讯云助力打造的 " 全云制作 " 新模式。

简而言之,腾讯云帮助猫眼电影、不熄动画,基于云计算技术,在云端搭建了一台 " 超级电脑 ",对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制作团队来说,登录 " 超级电脑 " 的云桌面,计算资源按需弹性供应,存储资源实时吞吐,制作环境和工具完全一致,甚至个性化操作习惯也可以保留。

不仅极大提升工作效率,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传统制作方式下的协同问题。

腾讯云解决方案专家杨洋介绍,比如在制作准备阶段,各地的上下游的众多制作团队,可以直接在云端上传和读取素材,实现数据资产的高效集散。

素材托管在腾讯云 CFS 文件系统,支持上千节点并发访问,读取速度高达 100GB/s,素材不在本地却胜似在本地。

再比如镜头渲染阶段,像《时间之子》这种制作精度高的片子,一个镜头可能就要跑出亿级面的模型、几十层特效,光是渲染时长就能拉出几亿核时。

而在云端,腾讯云高性能 CVM 服务器集群支撑下,渲染任务一多,系统自动扩容算力 " 加人手 ";任务结束,冗余资源就自动释放,灵活不浪费。

在云端制作,数据安全是中国动画人的核心关切,毕竟动画素材价值极高,一旦误删、损坏、泄露,损失动辄上百万,甚至毁掉一个团队的心血。

云平台设计之初,腾讯云就部署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机制。

腾讯云 CFS 文件系统内置有 " 快照机制 ",也就是说,可对指定时间点的数据状态进行保留,误删或错误修改后都可回滚恢复,而且每天凌晨完成增量数据备份。

同步启用冷热分层的存储机制,高频使用的素材进入热层,老版本或不常动用的资产自动归档到冷层,既安全也节省空间。

当然,也会提供云防火墙与访问控制组件,从访问入口开始就进行数据保护,谁能看、能改、能存,一目了然,最大程度防止恶意访问和数据泄露。

《时间之子》的全云制作方式,不仅在打破传统制作方式的效率掣肘。

制作协同从 " 串行 " 到 " 并行 ",项目管理从 " 黑盒 " 变 " 透明 ",这些优势让一批中国动画人更加坚定了打破传统制作 " 惯性 " 的决心,将全云制作推向行业更深处。

这是探索新动画行业制作模式创新的重要起点。

传统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是 " 串行 " 方式,只有上游环节完成之后,下游才可以开始工作。

而在全云制作的模式下,制作方式由过去的 " 串行 " 变成了 " 并行 "," 只要满足单个镜头开启条件,下游就可以开始制作 ",张旋说。

比如,在动画制作刚开始三维预演的时候,就可以推进一部分比较粗的灯光、特效测试工作,提早开始准备,让镜头能够有更多的打磨机会。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等待动画完成再进行特效制作,留给特效的时间可能只有 5 到 8 个月。

而在制片管理上,全云制作流程让管理团队心里更 " 有数 "。比如《时间之子》项目制作期间,每一个合作方均能在云端锁定自己的任务,并清晰地看到每个任务的进展状态。

相应的,每个制作团队的工作量统计和制作费用结算更加公开、透明,进度更加可控、可预期,为项目管理者带来极大便利。

全新的制作模式虽然具备明显优势,但是制作行业的 " 惯性 ",也是行业变革的挑战和阻力。

" 刚开始,艺术家和工程师多少会对在云端虚拟环境创作有些不习惯,有时也会因为网络波动等原因感到卡顿,甚至有人直接说‘你把数据给我,我回自己系统去做’。" 张旋说。

" 我们跑到各地的制作公司,去做解释、做示范,甚至帮助解决制作公司的网络问题,包括腾讯也在和我们一起做大量的优化工作。" 张旋说,在适应阶段之后,艺术家和工程师们逐步习惯了云制作的优势,不用在整理、上传文件上花费大量时间,做完之后按钮一点就完工。

具有非凡想象力的艺术家们在天马行空,专注又严谨的工程师们在一丝不苟,让两拨人在艺术、技术、管理上高度同频,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 而全云制作模式是有希望从技术和管理维度上,最大程度上助推艺术创造力的,《时间之子》不会是最后一部全云制作动画电影。" 张旋说。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linux 人工智能 艺术 工程师 哪吒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