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质网 06-25
国家重拳出击 新能源车市场亟待"拨乱反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继工信部针对智能驾驶提出 " 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 " 要求、发布 "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 后,6 月初,工信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 2025 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大抽查和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不难发现,国家通过这一系列政策 " 组合拳 " 释放出明确信号,新能源车市场亟待从 " 量 " 的扩张转向 " 质 " 的飞跃。

    堪称近年来 " 最严格的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 "

    实际上,国家早在 2001 年就开始着手制定 " 生产一致性 " 相关规定。2004 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原国家发改委发布)首次明确要求企业保证生产一致性,并接受主管部门抽查。2010 年 7 月 1 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工信部 39 号令)正式实施,随后定期每年开展抽查,重点检查燃油车排放、安全性能等。自 2017 年《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实施后,新能源车逐步成为抽查重点。

    相比往年,今年的 " 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 " 不仅时间有所提前,审查力度也被业内普遍认为是近几年来最严格的一次,直击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呈现出 3 大特点:

    1、靶向精准。今年的抽样环节提出 " 坚持问题导向 ",并首次提出 " 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辆的抽查力度 "。这意味着网络舆情、车主集体投诉以及过往问题记录等将成为抽查的重要参考。此前网络上被频频曝光的 " 风阻系数 "、" 挖孔机舱盖 " 等问题车型,大概率会被重点 " 照顾 " 了。

    2、聚焦电动汽车安全。在 2025 年检验检测项目清单中,除整车结构参数、正面碰撞、制动系统等传统安全项外,要求重点对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包或系统安全要求进行检测。此举正回应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如电池安全、热失控等。

    3、加大处罚力度。按照今年的《通知》要求,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触及其发展根本。" 对于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采取公开通报、暂停相关产品进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 "。其中最后一条,直接关系到企业后续新产品能否成功申报。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这次一致性监督检查过程中,违规被查的车企,其原有生产节奏将受到影响。

    对于此次《通知》为何会提前出台,以及提高抽查和处罚力度,有业内专家认为受多重因素影响,除了愈演愈烈的 " 价格战 " 和行业协会呼吁 " 反内卷 " 外,近期多个车企因质量、宣传等问题引发舆论风波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国家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出手整治新能源汽车市场乱象,进一步严格行业监管,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行为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行业有序发展。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暴露出哪些质量问题?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统计,今年 1-5 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 435.1 万辆,同比增长 34.1%。5 月份的渗透率为 52.9%,较去年同期增加 6.2 个百分点。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已超过 3000 万辆。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诸多质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据车质网数据显示,从近 5 年新能源车质量投诉变化可以看到,自 2023 年达到顶峰后,年投诉量居高不下。2025 年 1-5 月,新能源车质量问题投诉达 13904 宗,较 2024 年和 2023 年同期分别上涨 7.4% 和 87.9%,创造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从近 5 年新能源车质量问题投诉故障点来看," 动力电池故障 " 和 " 续航里程不准 " 这两类与新能源车行驶相关的问题投诉故障数排名靠前,两者占比之和超过总量的 10%。其中,前者的投诉集中表现为电池 " 压差大 "、" 衰减严重 "、和 " 动力电池受限 " 等。来自桂林的李女士向车质网反馈,自己购买的某新势力品牌的车辆,行驶刚 8000 多公里就发现电池存在 " 压差大 " 的问题,远超标准范围,200 公里的续航只能跑到几十公里,严重影响日常使用。

    此外," 续航里程不准 " 也是新能源车主常抱怨较为集中的质量问题,一方面与车企宣传手段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电池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据北京的王先生反馈,购买的某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刚使用一个多月就发现续航存在严重虚标的情况,官方标定的续航里程是 400 公里,但在城市上下班使用时,实际续航只有 260 公里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 驾驶辅助系统故障 " 问题正在逐步成为车主抱怨的焦点,投诉故障数不断攀升,今年 1-5 月投诉故障数已接近千个,超过 2024 年全年总量的一半。来自西安的孟先生向车质网抱怨,其驾驶某新势力品牌新能源车在开启驾驶辅助系统的情况下,由于系统识别车道有误,险些撞上右侧护栏。在回忆这场经历时,孟先生依然心有余悸 " 当时幸亏自己及时打了下方向,要不以当时 70 多迈的速度撞上去,不仅车毁了,人肯定也会受伤 "。

    事实上,在接到车主的投诉问题后,多数车企态度积极,认真解决问题;但也有部分车企抱有侥幸心理,试图采用搪塞、推脱的方式撇清责任。此次《通知》出台后,对于那些车主集中投诉的问题车辆,大概率会被列入必查名单,这对于车企将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倒逼车企提升产品质量,积极解决车主投诉问题。

    从新能源车近 5 年出现质量问题时间段占比情况来看,购车 12 个月内出现问题占比超过总量的 6 成。从车辆行驶里程的维度来看,超过 4 成的车辆不到 10000 公里就出现质量问题。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多数新能源车型在新车阶段就开始暴露出一些质量问题,侧面也反映出部分车企在质量管控方面或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改进。

    新能源车如何实现由 " 量 " 到 " 质 " 的转变

    现如今,在 " 价格战 " 的催逼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又要回到过去 " 销量为王 " 的时代。适度的市场化竞争确实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但无序的 " 价格战 " 可能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影响长期健康发展。车企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争取生存空间而采用 " 以价格换市场 " 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因此降低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减少创新研发投入去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甚至会自毁前程。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高速增长后,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从 " 量 " 到 " 质 " 的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是政策层面,国家应在 " 扶持 " 和 " 监管 " 间寻求平衡。在推出各类扶持政策的同时,要把监管跟上,以确保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合理、合规的框架下有序运行。对于作为新能源核心的动力电池来说,目前正面临着 " 退役潮 ",但目前行业中仍存在回收网络不健全、黑市拆解扰乱市场等问题,从政策角度可以进一步规范回收体系和加大对非法回收的打击力度;完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确保每一块电池 " 从生到死 " 可追溯,从根源上对于动力电池的质量实施管控,避免出现各类安全隐患。另外,鼓励企业与第三方测试机构合作,采用统一的测试标准并定期公布测试情况,比如续航里程测试,采用更严格的 CLTC-P 循环工况,避免 " 实验室数据 " 与真实体验脱节。

    对于车企而言,要谨慎对待 " 价格战 ",避免进入 " 饮鸩止渴 " 的恶性循环。崔东树此前曾公开表示,从汽车市场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新车价格战仅是短期刺激汽车消费的行为,而非长期支撑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才是正途。与其在市场上惨烈厮杀,不如潜心投入搞自主研发,通过技术壁垒来建立自己的护城河,不仅可以抵御 " 价格战 " 的冲击,还能够在竞争中占据先机。让产品更有价值,远比拼价格要重要的多。在今年的重庆车展上,岚图汽车 CEO 卢放表示,车企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去带动研发、生产、管理效率的提升和改善,然后再通过这种改善让企业的制造成本降下来,而不是通过偷工减料或一些非技术进步带来价格上的变化。

    在消费端,有一部分消费者其实已经被 " 价格战 " 蒙蔽了双眼,买车并不是为了刚需,反而有了 " 为了买车而买车 "、" 有便宜必须占 " 的心理暗示。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能认为就是错的,但奉劝大家在买车这件事上还是要理性一些,毕竟车是与你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另外,消费者在购买车辆后,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做到 " 不沉默 ",积极进行维权,不要因为 " 怕麻烦 " 而舍弃应有的权益,这样反而会纵容一些车企的侥幸心理;据统计,2024 年车质网撤诉率达到 49.3%,近半数的车主通过主动投诉不仅顺利解决了车辆遇到的问题,还得到了车企给予的应有补偿。另一方面,要做到 " 不极端 ",通过理性合法的手段维权,避免使用那些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极端行为,可以通过车质网等第三方正规渠道来反馈问题,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

    伴随着国家一系列 " 组合拳 " 的出台,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 " 强监管 " 时代。当市场竞争回归产品质量与技术本身,而不是被其他因素所左右,才会实现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只有在强有力的监管保驾护航下,消费者才能长期受益于质量安全赋能下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电动汽车 新能源 工信部 新能源汽车 虚假宣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