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景观的概念
居伊 · 德波在著作《景观社会》中,将景观表述为一种 " 被展现 " 出来的可视景象,认为外观的占有成为个体生活的重要方式。所谓媒介景观(Media Landscape)是 " 一种被媒体制造出来的可观的景象、景色 "。
道格拉斯 · 凯尔纳对 " 媒介景观 " 的阐释是:" 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娱乐场面、体育赛事、政治事件。"
媒介景观的内涵
景观的深层逻辑即对于本真现实的遮蔽,通过主导性、有意识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大众日常生活中,对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时空的不对称及渠道的有限性,事实本身有可能被一种被塑造、被安排的媒介景观所取代,这类 " 景观 " 不是事实的真相。真相与景观的区别在于,真相是事物的真实形态,而媒体呈现的媒介景观则是经过剪辑、渲染、二次加工的。在法国著名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 · 德波看来," 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一种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景观的制造者有一定的个人目的、倾向、想法,同时媒体从业者也会出于各种考虑而选择角度呈现景观。因此景观不仅与现实本身有出人,甚至与现实存在极大的距离,景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被包装过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了宝贵的财富。
德波认为: "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景观社会的原动力,是景观最为显著的表现。" 大众传媒对于事件的二次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景观的加工者,一些传媒因自己的政治倾向性,而有意将景观构建导人自己的轨道,因此就出现了精心挑选、编辑后的 " 媒介景观 "。
智能媒介下的媒介景观
在智能化社交媒介的语境下,媒介景观效应更加突出。人们在社交平台中制作影像争夺流量,关注修饰自我形象,通过选择行为进行个性化社交,在想象性的景观中构建与确认自我。同智能化社交媒介正是通过对信息、关系、情感的汇集,促使大众摆脱了现实自我的束缚,在某种意义上建构出超脱于现实存在的新型景观世界。
(一)想象与满足:个体自我形象的修饰
社交媒介的兴起为大众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并拓宽了个体的表达方式与媒介行为。在智能技术的赋权下,个体能够利用修图、换脸等技术美化自我形象,在社交平台中完成理想自我的表达。近年来,基于个人情感记录的视频博客(Vlog)、图片博客(Plog)在社交平台兴起,形成了 " 晒 " 文化,并逐渐演变为新型的网络空间话语表达方式,解构与重组了大众在社交媒介空间内的行为逻辑。
(二)选择与分化:被计算的个性化社交行为
随着 Web2.0 时代的到来,数据化记录开始向个人倾斜,智能算法机制深刻改变了用户的社交媒介使用习惯。这些算法根据用户兴趣推送信息,创造了 " 伪真实 " 的景观世界,并带来了关系重构的可能。智能算法不仅延伸与分化了个体社交圈,还生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关系网,进一步塑造了用户的社交行为。
(三)虚拟与延伸:人机共动下的具身体验
莫里斯 · 梅洛庞蒂的具身性观点和唐 · 伊德的技术具身理念为理解人机共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数据成为人身体的某个元件,人机共动创造了 " 赛博空间 "。社交机器人作为人的延伸,成为自主参与社交活动的主体,极大地丰富了社交场景体验。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传考研智库 洞察社会脉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