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千万不要跟同样失意的人过多交往,否则,两个失意的人聊到一起,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更要记住,千万不要在一起喝酒,否则麻烦就不远了。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故事,可以说告诉了我们这个流血的历史教训。
汉景帝时期,田蚡在窦婴还是大将军的时候,对他极尽巴结讨好。
田蚡给窦婴敬酒时,表现得毕恭毕敬,如同子侄一般。
后来,窦婴失势,他的门客们纷纷投靠新贵,这个新贵还不是别人,正是田蚡。
但是,有一个人例外,他叫灌夫。
灌夫曾是燕国的丞相,他没有离开窦婴,反而继续追随窦婴。
窦婴因此对灌夫刮目相看,将他视为知己,两个人经常一块喝酒,一块出游,就像父子一样。
然而,灌夫这个人,性格很有问题。
《资治通鉴》中说他,性格刚直,爱喝酒,而且酒后经常口无遮拦,对地位比他高的人尤其看不顺眼,尤其是田蚡。
这种性格最终给他带来了麻烦,有一次喝酒之后,又是对田蚡一顿 " 口吐芬芳 "。
虽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田蚡没那么大肚量。
田蚡很快找到了灌夫的把柄,向汉武帝上书,指控灌夫家族在颍川老家胡作非为。
汉武帝正是年轻气盛,想搞出来一番作为的时候,灌夫家族就成了当地的黑恶势力,上了扫黑除恶的黑名单。
很快,处理结果出来了:灌夫及其家族,被判诛族。
这时候,窦婴一看,大事不妙,灌夫这么一个好人,怎么能被冤枉死呢!
窦婴赶忙上书汉武帝,为灌夫求情,并将矛头指向昔日的跟班小弟田蚡。
但是,田蚡已经成为大汉丞相,昔日小弟,今日丞相,自然也不会再卑躬屈膝,自己当年的屈辱,自然要加倍反馈给窦婴。
田蚡不甘示弱,跟窦婴在朝堂上针锋相对,唱起了对台戏。自己是皇帝舅舅,还能让外人欺负了不成?那是给皇帝丢脸!
两人争执不下,场面一度失控,令朝臣们头疼不已,汉武帝也一时拿不准主意。
于是,汉武帝让朝臣们讨论谁该为此负责,谁是谁非。
大多数朝臣还是比较明智的,都站在田蚡这一边,该怎么站队,大家还是心里很清楚的。
当然,也有官油子,说两边都对,至于谁错了,老大说了算!把汉武帝气得都快冒烟了!
汉武帝生气地说:真想把你们都剁了!
汉武帝去见老娘,王太后将他一顿臭骂:" 我还活着呢,我兄弟就这么受欺负。哪天我死了,他岂不是任人宰割?"
史书记载得比较简单,估计汉武帝还被王太后给数落一顿:你该跟谁亲,你自己心里没数吗?
汉武帝因此下定决心,将此案交给廷尉处理,最终,廷尉判定灌夫和窦婴都有罪,都该死。
灌夫及其家族该去刑场去刑场,而窦婴也为了灌夫这个 " 知己 ",把自己搭进去了!
由此,汉武帝时期这场老牌外戚与新贵之间的斗争画上了句号。
窦婴为什么会有如此惨淡的结局?
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跟灌夫走得太近。
灌夫不得志,性格又不好,尤其爱喝酒,酒后还喜欢吐槽地位比他高的人,认为他们都是靠裙带关系上位,能力不足。
灌夫这样的喷子,肆意羞辱他人,却不知自己早已一身把柄,最终罪有应得。
窦婴识人不明,跟灌夫走得太近,两个失意的人在一起,能干出什么好事?低头喝酒吃菜,抬头四处喷粪。
两个不得志的人,过多交往,往往只会带来一堆麻烦。
尤其是两人不干正事,整天沉浸在负能量中,能有好结果才怪。
所以说,当你身处低谷时,一定要警惕那些同样失意的人,千万不要跟他们走得太近了!
他们可能为你打抱不平,可能引起你的共情,可能让你觉得酒逢知己,但是,他们也是负能量的致命毒药,让你上瘾,让你再泥潭中难以脱身。
失意时交错朋友,大概率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订阅更多《资治通鉴》的解读内容,后台私信:专栏,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