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17 篇
Labubu 从爆火到滑铁卢,不只是潮玩市场的常规周期,而是一场关于「内容 IP 能否真正可持续」的深刻拷问。看似环保问题,实则关乎整个潮玩行业、乃至整个文娱产业的底层运行逻辑:IP 到底是用来讲故事的,还是用来「收割」的?当盲盒、联名、复刻成为套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个好 IP,究竟该如何经营它的长期价值?
Labubu 潮玩风靡全球,其背后的盲盒销售模式被指出助长了重复购买、过度包装、过度生产的问题。
Labubu 精灵天团
每个 Labubu 包装包含多层塑料 + 纸壳,但由于「隐藏款」设定,许多消费者会重复购买,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废弃包装。Labubu 使用的 PVC 材料在生产和回收中都高度污染,释放有害物质如戴奥辛;同时,Labubu 玩偶多为不可拆解结构,不利回收处理。
类似趋势在 L.O.L. Surprise、Beanie Babies 等玩具 IP 中屡见不鲜——短期火爆,长期堆积成「文化垃圾」。社交媒体、明星效应推动了爆买潮,「开盒视频」「稀有款测评」带动了年轻群体的 FOMO 消费,强化了「即时快感」与「高频丢弃」的消费机制。
今天我们讨论 Labubu,不只是为了环保本身,而是为了更深一层地追问:一个靠盲盒机制、社交媒体热潮、IP 表情化驱动的内容产品,能否真正可持续?
Labubu 的火,来自于「丑萌 + 稀缺 + 开箱刺激」的公式,但你会发现,它不是靠故事吸引用户,而是靠机制诱导复购。它从第一天起,就不是在建立一个世界观,而是在制造一个「可控的瘾」。当盲盒开始补货、不再「一布难求」,热度面临降温,情绪就用尽了。
Blackpink 成员 Lisa 晒 Labubu
真正可持续的内容 IP,皮克斯的角色、宫崎骏体系、哈利波特系列…哪怕没有潮玩周边,光凭动画、电影、漫画,人物就能活着。因为它们靠的是情感共鸣 + 文化构建,不是「刺激营销 + 爆款制造」。
而 Labubu 的核心问题是:它不是一个拥有传统线性故事的作品或 IP,它更多的是一个潮玩角色形象及其所属的精灵世界观。它几乎没有成长轨迹、没有人物弧光,只有用户投射的情绪路径——一个被赋予「想象空间」的空壳。
所以我们该问的不是「Labubu 环保吗」,而是,Labubu 是个 IP,还是一个爆款产品?它的生命周期,是「文化进化」,还是「消费透支」?
环保的起点,往往不是在包装工厂,而是在内容生成时。依靠盲盒、流量、联名一夜成名是可行的,但如果不愿意去创造角色真正的故事系统、建立真实的用户情感连接,「文化爆款」终究会沦为快消品。
译者|彦舟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onestopesg
原文作者|One Stop ESG
原文发布日|2025.06.26/ 周四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