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东方红资管,作为昔日中国资管行业的金字招牌和价值投资标杆,一时风光无两,但近年来却陷入持续掉队的境地。
5 月上旬,东方红资管迎来了新总经理成飞,面对权益规模滑坡、核心人才流失和战略转型等问题,新帅的压力可谓不小。
01
" 神话 " 不再
东方红资管的新总经理成飞是位资管老将,此前出身国泰君安,任职时间长达 15 年,先后担任投资经理、资管固收部总经理、资管副总裁等,2021 年 5 月加入国信证券担任资管总部总经理和副总裁,同时还兼任国信弘盛私募董事长。
当下,新总经理成飞首先要面对提振东方红资管权益的考验。
作为东方证券全资子公司,东方红资管也就是东证资管,成立于 2010 年,是业内首家获得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机构,曾凭借封闭期运营和价值投资模式创造了净值、规模和口碑的多重神话。
尤其是在 2017 年,东方红资管迎来了成立以来高光时刻。在当年偏股主动型基金的 TOP10 榜单中就占了 6 席。东方红睿华沪港深混合 A、东方红沪港深混合分别位列第 1 和第 2 名,收益率为 67.9% 和 66.7%。混合型基金的综合年化收益率为 32.35%,排名行业第 1。
经此一战," 东方红 " 一度被视为价值投资代名词,引发业内纷纷效仿。
在规模上,2016 年后东方红资管快速崛起,从当年初的 245.12 亿迅速飙升至 2021 年的 2697.23 亿,5 年时间内增长超过了 10 倍。
然而,自 2022 年后东方红资管却陷入了 " 滑铁卢 ",到 2025 年一季度整体规模下降至 1585.59 亿,相较于此前高峰缩水超千亿,行业排名也从 2021 年的第 24 下滑到第 41。
东方红资管曾经引以为傲的主动权益方向滑落更为明显,其中混合型基金从 2023.79 亿的高点一路下降到一季度的 801.19 亿,降幅更是接近 6 成。曾经辉煌一时的权益投资此时成了拖累。
即便经历了 2024 年后的股票市场回暖,当前东方红资管还有不少亏损超过 30% 的产品。据 Wind 数据,截至 6 月 27 日,近 3 年在有统计的 87 只混合型基金中仍有 13 只收益率降幅在 30% 以上。
事实上,东方红资管权益类的净值表现自 2017 年后就逐渐在走下坡路,从混合型基金的综合收益率排名来看,从巅峰时期的榜首到 2021 年前后甚至降到了百名开外。
东方红资管的陨落,很大原因在于核心人才的相继出走。
02
核心人才接连流失
复盘东方红资管的崛起,离不开王国斌等早期创始团队的贡献。
东方红资管在成立之初,王国斌出任董事长,陈光明任总经理,任莉担任总经理助理,当下三位均是大佬级别人物。
其中,王国斌是东方红资管的奠基者,早在 1998 年就加入了东方证券,主导了资产管理业务转型,专注主动权益管理,构建了价值投资投研框架和风格基调,推动了 " 东方红 " 产品系列的诞生。
陈光明作为价值投资标杆型选手,将价值投资风格发扬光大,在离任前所管理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大多在 20% 以上。代表产品东方红 4 号在管理的近 8 年时间中综合回报率达到了 456.60%。
任莉曾是东方红资管的市场部门负责人,也是品牌建设的主要操盘手,在 2016 年至 2021 年担任总经理期间带领公司迅速扩张并迈向规模高峰。
另外,林鹏作为东方红资管前权益投资负责人和冠军基金经理,在东方证券从事投资研究超 20 年,也是价值投资践行者,2017 年的主动权益冠军基金东方红睿华沪港深混合 A 正是他所管理。
但自 2016 年以后这些早期核心创始成员纷纷出走,原董事长王国斌创建了君和资本,后与任莉联合创办了泉果基金。陈光明创立睿远基金,林鹏则创办了和谐汇一私募。
2021 年在原总经理张锋上任后仍未扭转人才流失的困局,其他出走的知名基金经理还包括刚登峰、钱思佳、李响、孙伟等,这些多是与东方红资管一起成长的人才。
就比如有着 " 消费男神 " 称号的孙伟,他曾是东方红资管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代表,在 2023 年 6 月卸任时代表作东方红睿满沪港深 A 的任职年化回报达 13.53%,资产管理规模最高曾达到 350.09 亿。
2024 年 9 月,东方红资管的董事总经理、权益老将王延飞也官宣离任。
老将的纷纷出走从侧面反映出东方红资管人才管理存在问题,人才激励和留人措施不足。目前东方红资管多以李竞、王焯、高义等新生代基金经理为主,多数任职时间不长。
比如李竞作为百亿基金经理,近 3 年的综合收益率降幅近 20%,明显跑输了沪深 300。王焯自 2023 年才开启基金经理生涯,目前和苗宇共同接管了前总经理张锋管理的东方红产业升级,中长期业绩仍需时间检验。
在权益滑落的背景下,东方红资管也试图扭转局面,近年来一直在推动战略转型。
03
转型效果仍不明显
东方红资管当前的权益困境一方面与人才流失有关,同时固守原有模式没有及时革新也是重要因素。
东方红资管此前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 封闭期运营 + 价投 " 模式功不可没,叠加 2016 年后价值蓝筹行情的持续演绎共同成就了辉煌时刻。
但到了 2021 年,彼时正值股票市场的阶段高峰,而前总经理张锋并未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市场波动,在市场高位仍旧大量发行了三年期封闭产品,并依然坚守价值蓝筹风格。
三年的封闭期运营模式虽然给了基金管理人极大的运营管理时间,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如果遇到风格转换和市场低迷行情导致净值大幅回撤,投资者无法及时赎回产品,也会影响产品口碑。
据 Wind 数据,截至 6 月 27 日,近 3 年东方红资管净值跌幅超过 20% 的混合型基金共有 21 只,其中三年封闭期产品多达 16 只,这其中绝大多是在 2021 年市场鼎沸时发行的,有 9 只亏损幅度在 30% 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固守原有风格东方红资管还错过了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科技赛道风口,也导致了整体净值表现平庸。
此外,东方红资管的压力还体现在逐年下滑的业绩上。2021 年至 2024 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从 37.47 亿、14.38 亿下降至 14.35 亿和 3.33 亿,降幅分别达 61.73%、76.84%,净利润的下降幅度更大。
在此情况下,2022 年张峰提出 " 二次创业 ",致力于 " 平台化、多元化和市场化 " 转型。在产品方面围绕货币、纯债、权益、多策略、FOF、REITs 等八大产品线进行多元化布局,但目前看效果并不理想。
从八大产品线来看,东方红资管的权益和固收规模仍然占大头,在一季度 1585.59 亿的总规模中,仅混合型基金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固收领域同样是短板,债基和货基规模为 431.64 亿和 239.72 亿,在业内均排在第 63 名,已经位列中腰部行列。
东方红资管以权益闻名,但过于关注主动权益没有抓住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崛起机会,一季度股票型基金规模仅 78.81 亿,而头部公募的前十门槛在千亿以上。
在固收方面东方红资管也没有抓住 2013 年后货基的爆发机遇,当下像债基货基和被动指基的竞争异常激烈,且呈现同质化趋势,头部机构在规模和品牌更有优势,东方红资管要实现突围的难度无疑加大。
当前,东方红资管 " 二次创业 " 的重担落在了新总经理成飞身上。成飞曾长期深耕资管固收领域,或弥补东方红资管固收领域的不足。同时成飞在国信时期便持续布局 FOF、REITs 等业务,但这类业务在于整体规模不大,一季度东方红资管的FOF规模仅34.22亿,难以带动整体规模。
随着公募基金费率和薪酬改革的新规落地,卷规模已不符合行业趋势,因而在固收和权益之间提振权益仍是优先选项。
但要想提振权益东方红资管必须在人才管理和操盘风格上取得突破,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更大力度改革。显然,新规之下留给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