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YU7 拉开了新一轮车市大战。
6 月 26 日 22 点开启订购后,小米 YU7 在 3 分钟创造了 20 万张大定订单、锁单超 12 万的成绩,这不仅打破了小米自家 SU7 创造的纪录,在中国汽车历史上,小米 YU7 也留下了一张成绩单。
小米 YU7 所处的细分领域:20 万元 -30 万元级纯电 SUV 市场,是汽车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26.35 万元起售的特斯拉 Model Y 在 2024 年销量超过 48 万辆,已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车型,Model Y 的市场份额吸引来各路国产厂商围攻。
小鹏曾对标 Model Y 推出 G6 车型,凭借性价比与智能化表现,小鹏 G6 上市后连续半年创造了 8000 的月均销量;鸿蒙智行旗下的智界 R7 起售价 25.98 万元,上市初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不过这几款国产纯电 SUV 的销量都不稳定,仅维持了短暂数月的热卖,很快便被新产品和价格战打压,销量回落。
相反,焕新版 Model Y 虽然伴随争议,但销量证明了特斯拉的品牌护城河:2025 年 3-5 月,Model Y 共交付 9.2 万辆新车。
如今,小米 YU7 上市,这几乎是唯一能在品牌力和号召力上与特斯拉抗衡的车型。新车上市已 72 小时,小米 YU7 获得了怎样的市场反馈呢?
门店直击:销售人均锁单 100+,交付周期最长已至 60 周
雷军在发布会后的媒体采访中曾公开,小米 YU7 在上市不足 3 分钟时,订单 19.6 万,锁单已超过 12 万。发布会后三日,36 氪走访了小米汽车在北京的多家门店。
小米门店 YU7 实拍
" 上市第二天早上,系统里显示,我已经有 100 个用户锁单了 ",多位销售人员向 36 氪表示,"这部分锁单用户里,SU7 转单数量占多数,Pro 版订单居多"。
然而,周末才是小米门店来客的高峰期。
有销售人员向 36 表示,店内有 10 辆试驾车,周末两天,从早 10 点至晚 7 点几乎没有停歇," 预约用户都要排队体验,临时到店的就只能展厅里看看车了 "。
多位销售人员告诉 36 氪,周末接待的用户大多是新购增购用户,体验完后多数更倾向基础版车型,与首日锁单用户出现差异化。" 但用户画像还是比较相似的,YU7 也是年轻人和年轻家庭为主,和我们预想的携家带口的情况还是有些出入 "。
关于交付时间,在小米汽车 app 上,基础版交付周期预计为 57-60 周(15 个月),Pro 版为 50-53 周(12 个月),Max 版则为 37-40 周(10 个月)。
销售人员告诉 36 氪,周五锁单的用户仍有年内提车的可能,但其门店的多数用户仍希望先看车再锁单," 新一周锁单的用户,无论下单哪个版本,年内提车的希望都已经渺茫 "。
开售 1 小时大定 28.9 万辆、排产周期长达 60 周,面对小米 YU7 的火爆成绩,竞争对手自然无法坐以待毙。
智界 R7 限时优惠政策
鸿蒙智行针对智界 R7 推出了限时优惠活动,自 6 月 27 日起,车价现金直降 2 万元,另外还有针对零重力座椅提供的 1 万元优惠、1 万元的选装基金、以及辅助驾驶的一系列优惠。
不过,多位鸿蒙智行门店销售人员告诉 36 氪,降价优惠并未引发大效应," 周末本应是看车黄金时间,但这个周末自然进店数量一般,线上预约看车的用户也没有明显增多 "。
小米 YU7 的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 Model Y,反应则相对平稳。
全国多个城市门店的特斯拉销售向 36 氪表示,目前总公司没有传达任何降价或补贴优惠政策。" 小米今年的产能已经卖完了,明年提车的客户就需要交一万多的购置税。特斯拉还是有优势的,我们产品稳定,交付能力也很强 "。
小米供应链:保供动作前置,供应不发愁
36 氪一年前曾报道,小米 SU7 发布会后次日,小米汽车供应链团队便奔赴全国各地,与关键供应商讨论零部件供应问题。首款车应对措施不足的小米,在第二款车上市时,明显更加从容。
多位供应链人士告诉 36 氪,在 YU7 发布会前,小米便与供应商公司召开多次会议,就保证供应和交付一事进行多次确认," 甚至发布会当天早上,小米汽车还又跟我们发了消息,让我们保证按时按质按量交付 "。
小米一期工厂目前正在有序生产,SU7、SU7 Ultra 与 YU7 同时生产。一期工厂的停车场内,也已停放一批 YU7 现车。
36 氪曾报道,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将于 6 月竣工,并在 7-8 月正式投产。有产业人士告诉 36 氪,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建设进度比预期提前了一个多月,目前已经进入投产筹备。
二期工厂的投产,必将缓解如今长达 60 周的交付压力,不过新工厂产能爬坡仍需时间。一期工厂产能经历 3 个月爬坡至月产 1 万辆,半年时间才爬坡至月产 2 万辆。
对于小米而言,如何快速实现产能爬坡,缓解 YU7 交付压力,实现订单的持续增长,是目前的头号难题。
产品解剖:小米面向年轻人群,家用市场仍有机会
在上市发布会前,小米汽车门店 YU7 车型仅公开外观,车内并未开放给公众体验。上市公开全貌后,小米 YU7 的产品竞争力变得更加清晰。
对于小米这样一个「高性能」汽车品牌而言,搭载空悬配置的 YU7 似乎有点丢失小米的 " 灵魂 "。
多位到店体验 YU7 的 SU7 用户告诉 36 氪,在操控角度,YU7 相比 SU7 差距不小。"YU7 有点晃,我们试驾的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就连销售也这么说。如果我只是自己用车,YU7 并没有那么好 "。
另一方面,多位下单用户告诉 36 氪,他们对小米 YU7 的印象是车内空间很大、但后备箱空间小。相较轿车车型的小米 SU7,YU7 在头顶与腿部空间均有不错的改善,后排最大调节幅度达 135 度的座椅,让小米后排摆脱 " 小板凳 " 姿态。
修长车头与舒适车内空间的挤压下,小米 YU7 的后备箱空间略显不足。不仅进深有限,后备箱车门的溜背形态更是压缩了后备箱的可使用高度。
上为特斯拉 Model Y,下为小米 YU7
此外,小米 YU7 前挡风仪表屏设计也稍欠友好。
在小米门店,一名身高约在 160cm 的女性用户告诉 36 氪,YU7 隆起的车头和前面的一条黑屏,挡住了驾驶视野," 座椅调到最高看得见了,但踩油门刹车就又不舒服了,SU7 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
难满足家庭用户的后备箱空间、对女性驾驶员不算完全友好的驾驶姿态,在酷炫的外观设计和家庭用户的细腻需求上,小米 YU7 难做平衡,这更多是一辆适合年轻人通勤使用的 SUV 车型。
针对家用场景的纯电 SUV 市场,仍然存在机会。
左为特斯拉 Model X ,右为理想 i8
理想汽车 7 月将推出一款全新的 6 座纯电 SUV i8,其门店工作人员告诉 36 氪,与小米 YU7 定位一致的五座纯电 SUV i6,也将于今年 9 月推向市场。
从已公布的路透路看,理想汽车对家庭用户显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短窄车头能带来更大的车内空间和更好的驾驶视野,其车尾设计也对后备箱空间更加友好。
更重要的是,理想汽车目前也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口碑与品牌号召力,其纯电系列在家庭用户中将具有天然的先发优势。而这部分用户,恰好是中国汽车消费者中的最大基数。
小米 YU7 的爆火下,纯电汽车市场将重新拉开战役序章。这场围绕用户、价格、体验和产能的全面战争,才刚刚升温。
特斯拉 Model Y 凭借品牌护城河与稳定交付,依然位列榜首;鸿蒙智行、小鹏等对手的价格战与策略调整已悄然开启;更不容忽视的是,深谙家庭用户需求的理想汽车,其纯电 SUV i6 已在九月上市的跑道上已蓄势待发,瞄准的正是 YU7 尚未完全满足的庞大家用市场。
谁能更精准地把握不同用户的核心需求,谁能更高效地解决交付难题,谁能在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中占据优势,谁才能在这场高手云集、瞬息万变的纯电 SUV 市场笑到最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