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半年正式收官,回顾上半年市场资金的风格变化,一句话总结就是南向资金去哪,市场赚钱效应就在哪。
一季度以 deepseek 驱动的互联网股修复估值行情,南向资金增配互联网股,互联网股跑出优秀的涨幅回报;二季度市场主题是关税不确定性,南向资金增配高息股的红利资产,红利资产在二季度也跑出优于大市的涨幅。
得益于南向资金的转变,因此看到像港股央企红利 ETF(513910)二季度的涨幅为 10%,而持仓集中在银行 / 保险类红利资产的港股通金融 ETF(513190)涨幅为 12.5%,两支 ETF 均跑赢恒生指数 4% 的涨幅。
展望港股下半年的行情,基于市场机会不清晰的震荡格局未改变,南向资金的配置策略可能还是以红利资产为主,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港股央企红利 ETF(513910)和港股通金融 ETF(513190)来抄南向资金的作业,构建更符合市场结构性风格的配置。
红利资产仍是下半年的核心主线
今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超 7200 亿港元,即使下半年的净流入力度减半,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港股的金额也有望达到 1 万亿港元。而下半年南向资金的流向,可能还是以红利资产相关的行业为主。
从下图中看,截止 6 月 25 日,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金融业约 1800 亿港元,净流入电讯业约 400 亿港元,净流入公用事业约 300 亿港元;通过南向资金的行业流向,粗略估计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相关红利资产约 2500 亿港元。
若根据 Wind 的统计,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 Wind 金融行业约 2800 亿港元。从两个口径大致能推算出,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红利资产约 2500-3000 亿港元。
换个更具体的视角来看,险资作为南向资金的大买家之一,在增配哪些资产?
据长江证券统计,上半年险资举牌 19 次,其中 9 次是举牌增持银行股,7 次举牌的是港股的银行股。以 6 月 20 日收盘价计算,保险举牌总市值达到 1169 亿元,银行市值为 746 亿元,占比 64%。
据长江证券统计,截止近期,保险机构在相关标的上持仓参考市值超 5600 亿元,除去一般法人外占比接近市值占比超过 58%,可从侧面反映保险机构对港股金融类的偏好。
下半年险资仍会继续增持吗?
红利的核心逻辑还未改变: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趋势下,市场上能提供稳定回报的机会在越来越少,但市场上的钱却越来越多,形成 " 过剩流动性 "+ 有限回报 " 资产荒 " 的结构性机会。
截止 5 月,中国 M2 高达 325 万亿人民币,是 GDP 的 2.4 倍,不仅规模创历史新高,与 GDP 的差距也是历史新高;其次,5 月份居民的总储蓄规模也是历史新高。
当下市场的结构性对于险资来说,险资需要增配高息股来弥补长端利率下行带来的投资收益缺口,这点在近期市场走势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下图中看,近一个月 10 年期国债从 1.75% 跌至 1.67% 的低位,使得近期保险机构增配红利资产的趋势加速,因此能看到港股通金融 ETF(513190)在近一个月也跟着加速上涨。可简单理解为,当无风险利率越低,红利资产的高息回报更具性价比。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央行定调今年将实施 " 适度宽松 " 的货币政策,市场普遍预期利率还将下行。例如,中金预估,今年底 1 年期存单利率降至 1%-1.2% 的水平,而 10 年期国债将会降至 1.3-1.4% 的水平,下半年债券利率仍趋于下行,有利于红利资产的逻辑仍然成立。
这就不难理解保险机构增持港股红利资产的投资逻辑。
一是在无风险利率降低 + 市场风险偏好降低 + 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三重条件下,长期资金如险资等机构可能会选择增配高确定性的红利股。二是港股红利资产的股息率更高,例如工商银行 H 股的动态股息率为 7.89%,远高于市场上不到 2% 的无风险回报。
另外,政策明确鼓励险资增配股票配置,给了险资更大的配置空间。
例如,允许险资的权益类资产上限从 30% 上调至 35% 或更高,扩大股票与股权投资范围。以及,央行将险资视为中长期资金稳定器,允许险资通过港股通或是 ETF 的方式来增配权益类资产。
总的来说,红利资产的核心逻辑还未发生改变,甚至恒生指数震荡不涨的格局,反倒是增强了投资者躺平在红利资产的心态,从下半年配置的角度上看,用港股央企红利 ETF(513910)和港股通金融 ETF(513190)来抄南向资金的思路是个不错的选择。
加入【真是港股圈】知识星球,您可以获得:
1、每日港(A)股复盘,紧贴每天行情,时机在投资上永远最重要;
2、重要财经新闻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针对它对企业 / 行业 / 股市形势的影响。
3、有价值的第三方报告 + 纪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鉴与学习参考。
4、每一周至两周一篇分析员的股票报告,深入剖析投资逻辑和基本面因素。
(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 + 合作事项 )
真是港股圈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