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府,是企业的 " 合伙人 "。
今年,再次成为全国标杆。
前段时间,浙江 " 创新招商服务 20 条 " 落地。
就企业而言,仍是市场的温度计。
有人说,这里的改革饭,越吃越香。
浙江省委书记,频频提到了:
——企业认定,政府认账。
这场改革,看似始于 " 放权 ",实则归于 " 务实 "。
重要的是,用民营化、市场化推动工业化进程。
浙江破冰,撕开的是 " 行政思维 " 与 " 市场逻辑 " 的分水岭。
放权给企业 政府兜底
最近几年,各地重视 " 双招双引 "。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顶格推进。
尤其 " 六小龙 ",被多位省委书记关注。
一名顶尖人才,会带来一家企业,促成一个产业。
杭州耐心陪跑市场主体,最大化释放人的活力。
就招商而言,有的企业选址,对技工的诉求很大。
甚至是,由于招工难、人才不匹配,企业搬走了。
不少地方,让企业陷入 " 有人难用、无才可用 " 的困境。
敢闯的浙江,又上新了,悄然进行重大机制改革。
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实际上,这是在人才认定上的试点与突破。
以前,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时设置了标准。比如,学历、职称、专利、学术等。
这种情况,导致缺乏市场机制对人才的吸引、识别、使用和待遇。
浙江认为,政府认定的 " 人才 " 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
放在现在,不一样了。
对于谁是人才,向市场主体 " 授权 ",他们自己来定。
我们看到,突破学历、职称等传统标准,以 " 技术水平 "、" 贡献价值 " 等市场化指标为依据。
只要企业认定是人才,政府提供制度性支持,比较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
例如,对企业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政府直接兑现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政策。
还有,对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项目,政府通过专项基金、研发补贴、产学研对接等方式给予资源倾斜。
企业最知市场的 " 冷暖 ",主导评价的认定权,政府来兜底政策兑现。
浙江政府,打破传统行政主导的管理框架,实现资源配置的精准化与政策落地的高效化。
制造业缺口 匹配市场
人才,是产业创新的第一资源。
这些年,各地开始 " 疯狂建大学 "。
据统计,今年以来教育部已同意新设高校 58 所。
我们看到,新高校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北方、中西部地区占比突出;二是职业学校扩容节奏加快。
但是," 会读书的人 " 不一定是能上手干活的蓝领技工。
一边是,大学生 " 僧多粥少 " 就业难。
另一边是,企业产线招不到 " 懂技术的人 "。
人社部预测,2025 年光是制造业的十大关键领域,就缺了 3000 万人,缺口率高达 48%。
站在招商引资视角,经济结构变了,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
再加上,数字经济这些新产业冒头,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是水涨船高。
既懂行业,又懂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最关键。
今年高考,从热门专业的更迭,也传递了产业变迁的信号。
主要集中在,这几个产业领域:
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智能电车、能源转型。
最突出特点的之一,即与市场距离进一步贴近。
新质生产力专业涌现,就是最鲜明的信号。
高校专业调整背后,是对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积极响应。
比如,去年 9 月,在集中申报期之后,教育部主动服务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6 所高校开展论证,超常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
在实践中,市场逻辑主导的专业调整更加迅捷,应用型高校面临更大的招生和就业压力,需要以专业机构调整来达成市场、政府和高校三者之间的平衡。
有些地方,率先设置高效专业与区域发展匹配。
重庆将全市高校 379 种专业与 50 余个重点产业紧密对应;河南超常布局新兴交叉专业 254 个;陕西面向省域高校发布 " 引导发展清单 ",直接支撑重点产业发展专业数量增长至 1602 个。
资源分配与市场需求相伴共生,产业和技术结构的调整,都会反映到劳动力需求上来,经济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科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是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起点,高校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匹配度,也在不断提升。
城市吸引怎样的人才,培育出怎样的产业,背后还是服务好民营企业。
懂企业服务 浙江政府
民营企业,好比地方政府的镜子。
同时也能反映,服务企业有无成效。
现在,各地开展 5 大平台、8 大服务。
实际上,这种 " 标配 " 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问题。
招商引资,不是讲产业链蓝图、晒数字化大屏。
而是政府弯下身子,去企业、进厂区、摸实情。
今年 3 月,浙江出台了 " 创新招商服务 20 条 "。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是对企业的宗旨。
在杭州,从 " 企业找服务 " 到 " 服务找企业 " 的转变,是角色转换,更是换位思考。
一家企业老板反映,一张营业执照,2 小时就拿到了……政府的高效服务,也是企业的竞争力。
之前,杭州的招商负责人,也提到了:
" 服务不是说我坐在那儿,我是个审批窗口。一定是直接和企业面对面,让他们能够直接找到我这个人 "。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政府服务的需求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们与政企交流时,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家外资企业,面向江苏选址,由于行业特殊性,非常关心园区准入门槛。
现场管委会副主任的做法,直接给环保局打电话确认,询问生产工艺是否达到环保标准。当时,心里默默为这位专业的领导点赞。
尤其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地将招商服务搬到线上。
当系统还在问 " 需要什么服务 " 时,企业更希望政府能直接解答清楚。
比如,科创企业不太了解商事规则,浙江政府就在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注册、标准制定这些方面多做服务,帮助企业补短板。
最关键的,不在于体系多完善,核心是能不能解决问题,让 " 急事不打烊 " 成为日常。
读懂企业背后的人才缺口、经营痛点、发展难题,让高校专业与地方产业深度互动,形成 " 人才—创新—产业 " 的良性循环,才能从 " 招进来 " 走向 " 长得大 "。
浙江政府,给企业 " 放权 "、看市场 " 进位 "、让服务 " 务实 ",把政策、资源精准滴灌到能产出价值的地方,背后是对市场力量的尊重与敬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