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木北
编辑 | 蒋波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获悉,6 月 23 日,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高特电子 ")创业板 IPO 获深交所受理,中信证券为保荐机构。
高特电子是在电池监测领域有 27 年历史的老牌企业,目前为国内储能 BMS(电池管理系统)龙头,2021-2023 年连续三年位居国内 BMS 第三方出货排名榜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高特电子还位居已投运电站装机占比前五位的 BMS 厂商之列。
今年年初,海博思创(SH:688411)上市,成为 " 国内系统集成第一股 "。如果高特电子如期上市,将成为 " 国内储能 BMS 第一股 "。老企业迈上新征程,高特电子面临的诸多风险将在资本市场中接受考验。
等到储能风口,业绩终于爆发
高特电子前身是杭州高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高特有限 "),由徐剑虹、徐涛、李振江、沈炳华共同成立,注册资本 50 万元,四人持股比例分别为 65%、30%、3%、2%。
2016 年,高特有限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即现在的高特电子,徐剑虹为实控人。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徐剑虹通过贵源控股、吾尔是投资分别控制高特电子 46.17% 的股份。
徐剑虹 1961 年 9 月出生,他在半导体领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1983 年 9 月至 1992 年 7 月,徐剑虹在杭州半导体器件厂从基层做起,从生产技术员做到车间出任。之后五年时间又在浙江华泰功能材料联合公司担任管理人员。
1998 年高特有限成立时,徐剑虹已经 37 岁了。当时,储能产业小的可怜,电池监测行业更是处在萌芽期。但是,高特选择了一条垂直细小的赛道——电池内阻监测技术,重要业务聚焦在电力、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电池安全管理需求。
由于行业没发展起来,高特电子一直发展比较缓慢。截至 2016 年 4 月,公司成立 18 年后,公司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仅有 6678.54 万元,在当时看不到一点上市的可能。但现在,63 岁的徐剑虹正在让上市成为现实。
2021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实现累计装机 30 吉瓦,新型储能产业终于高速发展起来(这一年也被称作了 " 储能元年 "),高特电子终于等到好时候。
面对难得的行业风口,高特电子凭借长期积累的 BMS 技术快速崛起,很快跑到这一细分赛道的头部位置。根据招股书,2022 — 2024 年高特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46 亿元、7.79 亿元、9.19 亿元,复合增长率 63.05%;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19.39 万元、7904.20 万元、8704.21 万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69.79%。
储能 BMS 业务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高特电子储能 BMS 相关产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在 90% 左右,尤其是在 2024 年,占比高达 93.46%。
招股书显示,阿特斯(SH:688472)、亿纬锂能(SZ:300014)、海辰储能、中车集团、国家电网等均是其核心客户。2022 — 2024 年,高特电子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81.25%、112.09%、100.06%,出现了超负荷情况。
因此,高特电子本次上市募资 8.5 亿元中的 6 亿元,拟用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项目。如果项目如期实施、投产,对公司的产能将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面对未来,高特电子确立了三大方向:深耕储能 BMS 业务,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积极拓展境外业务,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广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打造业绩增长新引擎 ,向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知名企业的目标稳步迈进。
资金、业务承压,上市面临考验
近年来,高特电子虽然保持业绩增长势头,但背后的财务风险也不容忽视。
早在 2022 年,高特电子现金流危机就出现端倪。数据显示,2022 年底,公司货币现金只有 1208.99 万元,但是公司短期借款达到 5786.35 万元,应付账款也高达 1.2 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流出。
为缓解危机,高特电子在 2023 年起开展多轮融资,累计拿到 4.35 亿元投资。截止到 2024 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从 2022 年底的 61.64% 下滑至 31.19%。
但公司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比如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近三年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 1.85 亿元、4.02 亿元、5.06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3.49%、51.62%、55.10%。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也受影响,2022 — 2024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 -0.90 亿元、-1.16 亿元、994.50 万元。虽然 2024 年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仍面临巨大压力。
高特电子在招股书中表示,如果未来经营规模快速扩大,公司未能妥善解决新增的运营资金需求,并且出现销售回款不及预期等情形,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负向流出,则公司可能发生资金流动性和周转风险。
此外,华夏能源网注意到,高特电子目前在业务上也面临不小的压力。一方面,众多系统集成商为了降低成本,开始自研 BMS,对高特电子的市场形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储能行业还未走出低谷期,装机量增速放缓趋势明显,这为公司的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高特电子将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作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所谓一体化集控单元及数据服务,即通过聚合微网的负荷、储能、光伏、充电桩等数据,实现微网设备监控和故障诊断、能量管理等功能的控制终端。
2023 年,高特电子推出该项业务,当年录得营业收入 585.66 万元,2024 年录得 2993.61 万元,增速超 5 倍。虽然增速迅猛,与主营业务规模相差悬殊。短期内新业务能否撑起公司业绩,公司高管团队需要持续拿出亮眼数据来做出证明。
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