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180 年 7 月,吕雉病逝。
临终前,吕雉安排了一系列后手,让自己的两个侄子吕产和吕禄分别掌控南军和北军。
同时,吕产被任命为相国,吕禄的女儿则嫁给了皇帝。
吕雉还安排自己的心腹审食其担任皇帝的太傅,可以说她把权力安排得密不透风,想要牢牢地把控在自己人手中。
然而,这样的安排,必然会引起功勋集团的不满。
吕雉去世后,吕氏家族的子弟们担心自身能力和威望不足,根本镇不住那些功勋集团,于是想要将这些功勋集团斩草除根,但又畏惧周勃、灌婴等人,所以一直不敢轻举妄动。
朱虚侯刘章是吕禄的女婿,他得知吕家人的阴谋后,偷偷派人通知了做齐王的哥哥刘襄,让刘襄整顿军队,向长安进军,铲除吕氏。
刘章和弟弟东牟侯刘兴居则留在长安,作为刘襄的内应,帮助他诛杀吕氏子弟。等到刘襄攻入长安后,就可以拥立刘襄登基为帝。
刘襄听到这个好消息后,立刻召集自己的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和中尉魏勃,一起筹划大事,基调只有一个:攻入长安,诛灭吕氏子弟,登基称帝。
然而,齐国的相国召平却拒绝执行齐王的命令。
到了八月二十六日这一天,齐王派人去诛杀相国召平。
召平得知消息后,立刻调动军队包围了齐王的王宫。
这个时候,魏勃前去见召平,对他说:" 大王打算发兵攻打长安,可并没有接到朝廷的命令,这显然是不合法的。而你用武力阻止他,可以说是用心良苦。我愿意帮你,代替你带兵,把大王抓起来,软禁起来,省得他胡来。"
召平信了魏勃的话,把军权交给了魏勃。
可魏勃一拿到军权,反而立刻包围了召平的相国府。
最终,召平发现自己识人不明,铸成大错,自己也成了瓮中之鳖,走投无路,只能自杀。
这样一来,刘襄彻底掌控了齐国的军队,内部意见也得到了统一,安内之后,就可以攘外了。
于是,刘襄正式动员齐国军队,准备进攻长安。
他任命自己的舅舅驷钧为国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发兵向长安进发。
这就是吕雉去世后,第一个起兵反对吕氏家族的人——刘襄。
当然了,第一个搞事的人,未必能真正吃到螃蟹,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历史把刘襄推上了舞台,但是,他能不能把握住这次机会,咱们接下来继续说。
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故事里,不同人的想法和决策。
第一,刘章的算盘是什么?
他和弟弟刘兴居在长安作为内应,可以说,只要老哥刘襄带兵打过来,就可以把长安围了。
他在中间作为内应,就可以灭掉诸吕,让自己的老哥为皇帝,自己也会水涨船高,老哥当了皇帝,自己封王也是指日可待。
第二,刘襄的想法。
刘襄是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
刘家的血脉,自然也可以想一想那个皇位。
而刘襄的齐国,当时刘邦分封的时候,郡县最多,实力最强。
刘襄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意外。
有了实力,你才能惦记那个位置。
第三,不识时务的召平。
召平这家伙,吃着齐王的大米,却不想着为齐王着想。
当然了,召平是大汉朝堂派过去的齐国相国,自然要心向朝堂。
召平反对刘襄起兵,这固然是对的,但是,召平却盲目地相信了魏勃的话。
把自己的自身安危交给别人,交到别人手里,这简直就是幼稚可笑。
而召平,可以说是一个不识时务又幼稚可笑的人物。
跟着刘襄起兵,将来免不了被追究责任。
如果刘襄起兵失败,召平免不了被追究责任。
当然,结果只会是晚死或者是成为平民。
但是,不跟着刘襄起兵,马上就是死路一条,可以说,召平是不识时务的。
这就是吕雉死后,这些人的不同的个人选择,个人选择也反映出了人的命运,所以说选择决定命运。
当大势来临之际,你是选择顺应潮流还是逆势而为或者是静待时机,这直接决定了你的个人命运。
太着急了,未必是好事,没准为他人做嫁衣;随大流,静待时机,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第 74 节,观看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订阅更多《资治通鉴》的解读内容,后台私信:专栏,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加入《资治通鉴》读书群,加我微信(zixiaoread)
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