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落地百余项目,腾讯 Light 创造营持续用技术点亮公益之光。
文 /MAX
6 月 30 日,第五届 Light 创造营圆满收官。历时 4 个月的专业评审,19 支队伍从 847 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经过激烈的路演环节,最终 11 个优秀项目入围,他们着聚焦无障碍服务、非遗传承、儿童教育等领域的 AI 解决方案,获得腾讯基金会的资助。
与往届不同的是,今年学生参与人数达到去年三倍,技术公益正成为 Z 世代创业的新试验田。
而在 2025Light 创造宣布启动的那天,同一时空的另一个维度,腾讯 AI 应用 " 元宝 " 在苹果商店登顶下载榜。商业成效与社会价值的两条轨迹,在腾讯的科技版图上划出意味深长的交叉线——当大模型军备竞赛陷入算力内卷时,那些被技术革命甩在身后的 2780 万听障人士、3000 万手部障碍者以及 19.3% 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正在成为 AI 创新的新坐标。
技术平权的破壁时刻
" 中国助听设备普及率不足 1%" 的现实,像一堵高墙将 2780 万听障人士隔绝在数字世界之外。当 "AI 不释手 " 团队展示 AR 字幕手语眼镜时,评委席陷入短暂寂静——这款融合语音识别与手势识别的设备正在实现双向沟通的破壁:将健全人语音实时转文字,同时将听障者的手语转为语音反馈。
在技术参数背后,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超 60% 听障人士无法正常工作,近 70% 遭遇出行阻碍。现有解决方案要么价格昂贵,要么需植入手术。而该团队依托腾讯云算力与大模型,通过普通眼镜形态设备实现低成本解决方案,直击公益产品 " 用得起 " 的核心痛点。
" 面面俱控 " 团队则瞄准更隐蔽的困境:3000 万手部障碍者因无法操控触屏设备,正被加速推进的数字社会抛弃。他们开发的国内首个面控操作系统,通过人脸微表情映射操作指令,使眨眼、努嘴等动作转化为点击、滑动等数字行为。这种非接触式交互技术突破物理限制,让脊髓损伤患者、手部障碍者等特殊群体能自主使用移动支付、社交软件等现代生活基础设施。
当技术公益从身体机能延伸至心理世界,"CO-OPERA" 项目揭示了更惊人的数据:中国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达 19.3%。该项目构建人机协作的戏剧模拟平台,让青少年以 " 编剧 - 演员 - 观众 " 三重身份,在 AI 生成的虚拟场景中预演校园霸凌、社交焦虑等困境。大模型的文本与图像生成能力,在此转化为安全的行为训练场。
这些创新项目共同颠覆传统公益逻辑——不再满足于物质援助,而是用技术重构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能力。正如 " 畅行视界 " 团队开发的景区无障碍评分小程序,通过 AI 分析海量评论生成无障碍指数,将决策权交还障碍人群手中。
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赵晓慧表示,Light 创造营为全国高校有志于投身 "AI+ 社会公益 " 的青年学子们搭建了一个挥洒创想、展现才华的舞台。这不仅生动诠释了项目 " 点亮 " 创意火花的初衷,更成功发掘出一批具有孵化潜力的优秀方案。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莘莘学子以 AI 之笔,共绘公益新图景。
腾讯的 " 公益基建 " 逻辑
在笔者看来,腾讯 Light 创造营已超越公益赛事范畴,进化为技术公益的基础设施。腾讯 SSV 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介绍,腾讯基金会将持续倡导并资助 AI 技术在公益场景的创新应用,本届创造营也特别引入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的深度参与,为入选项目提供「技术 + 场景 + 生态」的立体化培育孵化。
回溯五届 Light 创造营的演进,腾讯的布局呈现出清晰的三级火箭:首先是进行技术开放。开放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 300 多项 AI 原子能力,将优图实验室积累十余年的技术模块化;其次注重场景连。引入腾讯 SSV 搭建 " 技术 - 场景 - 生态 " 三角模型,连接政府、公益机构与开发者;更为重要的是可持续生态建设,依托 DeepSeek-R1 大模型降低训练成本,使中小团队可调用混元大模型能力,公益创新门槛大大降低。
这种基建思维在 " 绣纹流光 " 项目中得到验证——该团队使用腾讯 AI 图像生成技术,使濒临失传的锡绣纹样重获新生。非遗传承这个曾被视作 " 无解 " 的议题,在技术工具平民化过程中找到新出口。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成本结构层面。往届获奖项目 Emoland 的情绪识别系统,曾因训练成本过高难以推广。如今依托腾讯云 AI 接口,Emoland 可精准分析儿童面部表情并反馈指导,目前已从实验室落地在北京、上海等 10 余家机构,服务超过 500 名儿童,干预成本降低 60%。
学生创业的 AI 练兵场
" 学生参与人数达去年三倍 " ——本届 Light 最意外的数据,揭示技术公益正成为 Z 世代的创业孵化器。当科技巨头裁员潮蔓延全球时,年轻开发者们在公益场景中发现新机会窗口。
厦门大学秘书长赵晓慧观察到这一现象:"Light 创造营为全国高校有志于投身‘ AI+ 社会公益’的青年学子们搭建了一个挥洒创想、展现才华的舞台。"
这些学生团队展现的不仅是技术能力,更是对需求痛点的敏锐把握,比如:彼时中山大学智渔队用图像识别追踪中华白海豚个体,解决传统人工识别效率低下问题;上海交大芒种队开发的智能种植车,进一步大幅提高沙漠治理的效率,降低治理成本;华南农大 " 绿美阅行 " 平台借 AI 数字人引导自然教育,实现 20 万种生物的 AI 识别,累计服务超 40 万人次。。
腾讯显然注意到这股新生力量。Light 创造营看重年轻人的想象力,希望他们打破传统公益认知的瓶颈。
这种赋能正获得正向回报。一支学生团队能用动画帮助特殊儿童,一家企业可以开放技术和资源鼓励更多领域的人士参与公益事业。当商业世界陷入大模型混战时,这些青年开发者用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验证着技术普惠的路径。
技术点亮公益之光
翻开 Light 的五年成绩单:5526 支参赛队伍、超万名开发者、上百个落地项目——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公益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复制的进化轨迹。
技术工具箱持续升级、标杆案例带动生态、跨界协作……腾讯对公益的长期投入显然形成飞轮效应。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及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表示:" 技术公益需「躬身入局」,腾讯云将不断打磨产品和技术,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好用的 AI 产。也期待与公益组织、开发者等各界人士一起创造出更多应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
诚然,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AI 不仅在改变产业,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人或许会未曾发觉,上海交大芒种团队四年前在 Light 提交的方案书,已催生出一个年种植百万棵树苗的社会企业。而在太原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自闭症儿童通过 Emoland 系统的表情识别游戏,第一次准确喊出 " 妈妈开心 " 的场景,让范敏教授团队彻夜未眠……
这些散布在中国社会版图上的技术星火,揭示着 Light 平台更深层的野心:技术平权已不仅是公益议题,更是重塑 AI 产业价值链条的战略支点。而那些将被千千万万有需求的人群验证的创新公益项目,或许正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雏形。
【写在最后】
在我看来,2025 Light 创造营终审路演种入围的 19 支队伍都很优秀又充满活力。路演时我也常常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公益之光。他们或是用 AI 游戏《植迹》守护植物多样性,照亮自然认知;或是用《智果管家》智能系统守护果园丰产,助力乡村增效;或是用《AI 不释手》的 AR 眼镜,为听障朋友搭建无障碍沟通桥梁……
这些项目不炫技,目标很明确:让乡村孩子看得更远,让残障朋友生活更方便,让农民干活更轻松,让老祖宗的好东西别丢了。所以你看,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就是用来解决这些生活里、社会上的难题的。
当 Z 时代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回应社会需求,用代码和热忱,让 AI+ 公益照亮并温暖每一个角落……我想,Light 创造营的公益初心,已在此具像化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