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霁欣
编辑 |冒诗阳
汽车像素 ( ID:autopix ) 原创
马斯克用来创造特斯拉下一个辉煌十年的 Robotaxi,这两天完成了首秀。和他第一次推出 model S 时一样,有人惊呼 " 颠覆 ",也有人嘲笑 " 翻车 "。
6 月 22 号,十几辆印着 Robotaxi 的 Model Y,在美国奥斯汀的街道上开始测试,本就为数不多的测试车中,有一辆在行驶到路口处时,突然左摇右摆,好不容易修正了方向,但还是开进了逆行车道。
虽然没有造成交通事故,但要知道, Robotaxi 需要的是绝对安全,现在这批测试车还有方向盘,但马斯克的最终设想,是 2024 年亮相的 CyberCab ,那可是一辆连方向盘都没有的车。
不过,特斯拉的测试成果,依然让它的新对手们感到紧张,比如百度的萝卜快跑,和 Waymo,这几天都没闲着。
为什么特斯拉会翻车?
因为马斯克选择的,是一套最为激进的 Robotaxi 路线,与量产版本的 model Y 完全一样,特斯拉的测试车,只有单一感知硬件——摄像头。
可以说整个行业的主要竞争者中,只有特斯拉敢在 Robotaxi 上延续纯视觉方案,就连一直紧跟特斯拉路线的小鹏,虽然他们在所有新产品上都去掉了激光雷达,包括 G7、G9 这些高端车,但在 Robotaxi 的项目上,据说他们还是打算加装一颗激光雷达。
那是因为,智能驾驶在 L2 的情况下,都有人类驾驶员来兜底,但 Robotaxi 是运营车。一辆无人的滴滴,是不可能让乘客来兜底的,必须给予乘客绝对的信心,才有人敢坐。
再从商业模式上看, Robotaxi 需要百万左右的规模才能盈利,这么多车上路,必须完全排除安全事故,杜绝对交通网络的隐患,才能说服法规让这种车上路。
因此,即便纯视觉算法,已经很靠谱了,但摄像头的感知距离、感知精度,毕竟不如雷达,这时候,异构的冗余感知硬件,就非常必要。
在这一点上,比小鹏更谨慎的是 Waymo 和萝卜快跑,这两家老牌 Robotaxi 企业,他们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
Waymo 能够感知到的不只是人在哪、车在哪,而是完整还原了车的形态、人的动作细节甚至是道路上狗的细节,这依靠的是一整套视觉 + 雷达,再加高精地图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与 Waymo 稍有不同,百度的萝卜快跑还加上了 " 车路协同 ",除了车端感知外,百度希望在道路公共设施上加装传感器,给运营车增加一层 " 上帝视角 "。
比起特斯拉的纯视觉 Robotaxi 来说,Waymo 、国内的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滴滴、曹操出行,他们 Robotaxi 的安全冗余的确更多,方案也更靠谱,但特斯拉所做的测试,依然让这些老炮们十分紧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马斯克做的,是一套最容易规模化的方案,或者换个说法,可能是唯一能让 Robotaxi 走出 " 实验室 " 的方案。
特斯拉 Robotaxi 最大的革命性之一,是成本优势,与 Waymo 和萝卜动辄四个、六个激光雷达不同,特斯拉仅用 8 个摄像头就组成了全部的感知硬件,这套纯视觉方案,大概可以将硬件成本,压缩到五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推广效率,Waymo 每进入一座新城市,都需重建高精地图,耗时数月、耗资千万,后续还得维持地图的更新。萝卜快跑依赖的车路协同方案,甚至需要政府基建配合,改造道路。
所以推广了这么多年,他们都还只是在部分城市、部分区域,有那么一小批不考虑盈利的试运营的车辆。
而特斯拉的路线,不存在这些问题,甚至生产线、零部件体系,都可以和 model 系列共享。如果 CyberCab 量产,连方向盘的成本都省下了。
理论上,只要软件算法升级、法规允许,特斯拉能在一夜之间让全美,甚至全球的特斯拉车辆,加入 Robotaxi 车队。
特斯拉与 Waymo、萝卜快跑的分野,恰恰映射出行业的两种状态。Waymo 和萝卜属于正统 " 学院派 ",不惜重金堆安全件,做测试。特斯拉则是自下而上野蛮生长,等待一个算法成熟的奇点时刻。
只是那个时刻,已经历了 12 年的漫长期待与无数次的跳票而已。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