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无字丰碑》
△贵州花灯戏《七妹与蛇郎》
一碗老素粉不图惊艳,但要对得起人的心与胃,一句唱词说透人情,一碗老素粉,一部花灯戏,一种不声张却层次分明的民间智慧。
黔地的正午,就这样被唱了出来,也被吃了进去。
夜色微凉:一个丝娃娃,一抹京腔雅韵
夜幕四合,贵阳的风像收场的锣鼓,一点点褪去白日的热闹。风吹过巷口,街边小摊灯光初上,一摞摞米皮铺开在案台上,十余味细碎小菜列阵其中——贵阳人独有的 " 轻食美学 ",以极薄的米皮包裹十余种佐料,动静之间,一张丝娃娃就被卷了出来,讲究 " 各有风味,又不喧宾夺主 ",更讲究 " 包得住香、咬得出层 "。
丝娃娃,是贵阳人晚餐里的收场动作,吃丝娃娃,就像展开一轴细密工笔,色不浓,线不重,却满是分寸感与留白。
它不如肠旺面那般热烈,不似老素粉那样明快,它轻、柔、薄,却能收住整天的情绪。
每一张米皮,如展开的戏台;每一味小料,是站位精确的角色;蘸水,是节奏,是调子,是合声。
吃丝娃娃,不是 " 吃一种味 ",而是 " 吃一次组合 "。它是形式的包裹,更是节奏的配合。
也正是这份结构像极了京剧。贵阳与京剧的缘起,早在清末已见端倪。后来京剧在贵阳扎根,开枝散叶。而如今,传统京腔之雅与本地精神之骨深度结合,成为贵州舞台上最沉静的华章。
若细品一张丝娃娃的味道,它的酸,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从轻浮转为沉稳;它的辣,不是轰炸味蕾,而是绕舌不放,那种入口即散、酸辣共生、缓缓上舌又迅疾入喉的感受,恰如一段老生唱腔:起时低伏,渐转高调,忽收一口气,余韵绕梁三日不绝——不讲 " 大开大合 ",却把层次藏进排列,把气口埋进调味。
两者在 " 技艺 " 上更是彼此投合:
讲究包裹的丝娃娃不偏不漏,不重不乱——这正是京剧 " 净不压生、花不夺旦 " 的行当分寸感;一口咬开,各味纷至却不冲突,如同京剧唱腔中 " 一声三叠 "" 以虚写实 ",靠的是节奏的衔接与收放;而那一勺蘸水,是最后一笔定音锤,是板眼,是亮嗓,是藏在薄皮之下的锋芒。
一个藏味于卷中,一个藏力于唱中,都是 " 以小驭大 " 的智慧,为的是不扰、不喧、不拖。
△贵州京剧院演出《失空斩》
味如戏,戏如城
清晨的肠旺面,是开嗓之音,唱出本色与赤诚;
正午的老素粉,是叙事之腔,讲清人间冷暖与曲折;
夜晚的丝娃娃,是回转之调,收住风雨,留一点甘甜在人心深处。
用味道讲戏,用戏回应生活。一碗、一段、一幕,皆是回应,也是自答。
作者 王丹美斯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