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 买电车,现在真不怎么焦虑续航了,最怕的是——找不到桩!" 当北上广深的车主们纷纷把 " 充电便利性 " 列为选车首因,这场充电之争,早已不是堆数字的游戏。桩不仅要够多,更要 " 在我身边 "。
年中补能盘点:广汽埃安蝉联冠军,增量比拼仍在继续
中国充电联盟 2025 年上半年统计数据出炉,在补能榜单上,广汽埃安持续领跑。继 5 月份以 13159 根直流快充桩夺得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第一后,6 月份又以新增 500 根充电桩的成绩再次蝉联榜首,稳坐直流桩数量最多的车企品牌宝座。保持稳定增长的还有小鹏汽车、极氪,分别新增 388、270 根快充桩;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是增长最快的品牌,单月建桩数达 3246 根跃居第 7,而红旗也以 1434 根的数量跻身前 10。
从这张充电桩数量榜单我们不难看出,2025 年上半年,一场关乎补能话语权的争夺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车企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数量竞赛,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关键的领域——如何让充电桩真正触达用户需求,成为出行生活的 " 刚需配套 "。
换而言之,充电网络高密度布局是当前电动车发展的绝对保障,这就意味着,如果有车企想到完成电动车的快速扩张,并且想真正满足消费需求,对于充电网络的建设就一定是不得不大力去做的。
用户需求转变:从 " 桩多 " 到 " 桩密 "
5 月充电桩榜单发布后,后台收到了不少用户,单纯的数量增长似乎并未完全抚平车主的焦虑,这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充电桩 " 找得到、用得上 ",远比 " 建得多 " 更牵动人心。尤其是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北上广深地区车主,提出的反馈:" 厂家宣传全国几万根桩听起来很牛,可我家门口找不到、上下班路上不方便,和我有啥关系?"、" 商场桩布局不够,周末排队一小时是常态,时间成本太高了!"
这些肺腑之言直指一个关键矛盾:充电网络建设的巨大投入,若不能转化为车主日常活动范围内的触手可及,则 " 充电自由 " 仍是一种妄言。充电桩光数量多还不够,如果在日常活动范围内都找不到,那还是解决不了充电难的问题。" 找桩半小时,充电一刻钟 " 成了许多新能源车主的真实写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 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显示,全国 36 个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公用充电桩密度都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深圳、上海这些新能源汽车普及度高的城市,增长速度更是快得明显。这充分说明,充电网络的竞争已从初期的 " 有无之争 " 升级为 " 密度之战 ",衡量充电网络成熟度的标尺,在于能否让充电像加油一样触手可及、高效可靠。
图丨 36 座城市中心城区公用桩密度年度变化
*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 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2024 年 12 月
正是基于车主对充电桩密度的强烈关注,本月除发布自建快充桩数量榜单外,笔者还对广汽埃安在北上广深的充电桩布局进行了测算。看广汽埃安如何在用户脚下 " 织网 "?
广汽埃安 " 快广近 " 补能战略中对 " 近 " 的首要要求是,城区小于 5km 范围内必有广汽埃安桩。实际考察发现,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广汽埃安拥有超 33.4 万根充电桩(含自建及联网桩),超 2.2 万座充电站(含自营及互联站),实现了每平方公里 10 根桩的布局密度,真正做到直线 1 公里距离就有一座充电站,这种 " 抬眼可见 " 的覆盖网络,极大消解了寻桩的焦虑,将抽象的 " 充电自由 " 落到了用户每日的真实轨迹上。
北上广深充电桩总量:自建桩 + 联网桩 =3,500+330,468=333,968 根
北上广深充电站总量:自营站 + 互联站 =400+21,640=22,040 座
四城区域总面积:32,182 平方公里
充电桩密度 = 总充电枪数 ÷ 总面积≈ 10 根 / 平方公里
充电站平均距离 =(总面积充电站数 / 充电站数总面积)≈ 1 公里 / 站
当然数量多、密度大还不够,还得考虑布局合理性,这体现在运营效率上。中国充电联盟 5 月数据显示,不同品牌充电桩运营效率呈现惊人分化:广汽埃安单桩月均充电量高达 6804 度,高居所有品牌之首;特斯拉以 2893 度位居次席,蔚来 2354 度紧随其后。相比之下,部分运营商老旧桩月均充电量已不足百度。
图丨 *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 2025 年 5 月
充电桩运营已呈现马太效应,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显示:资金、场地、电网容量、数据资源构筑了四大竞争壁垒。头部企业单桩效能可达行业平均值的 5-10 倍,这种差距还在持续扩大。高效率不仅意味着更好的投资回报,更直接转化为用户体验:高周转率大幅降低排队概率。而广汽埃安的这份 " 高流量 " 成绩单,就是 " 桩尽其用 " 的高分诠释——充得又快又方便。未来的补能王者,就是类似广汽埃安那样,能将充电网络塑造成用户生活中 " 无感存在 " 却又 " 无处不在、随时高效 " 的服务商。
深刻解决用户痛点,才能行稳致远
2025 年中的充电桩格局已清晰划下新航标,一场关于 " 服务网络密度与效率 " 的新一轮角逐已全面开启。
一方面,各大车企在充电功率的技术赛道上,角逐补能效率的新高地。广汽埃安率先行业建成了最高功率 640kW 高速快充线——京沪线 6 座自建超充站。充电枪插入接口的瞬间,仪表盘就能显示 " 充电 1 秒,续航增加 1.1 公里 " 的实时反馈,将长途补能时间压缩至喝杯咖啡的间隙,补能焦虑也随之一扫而空。
另一方面,在覆盖广度上也下足功夫,各大车企纷纷向偏远区域发起 " 攻略 "。蔚来在新疆赛里木湖、青海 G315 国道等偏远地区布局 " 孤独星际充电桩 ";理想则在珠峰、漠河建成超充站,加速完善极寒偏远地区的充电网络;广汽埃安则把桩 " 种 " 进了西藏墨脱、新疆鄂尔多斯等人迹罕至之处。即使是深入边疆秘境的自驾游车主,也能拥有稳定的补能保障。
图丨西藏墨脱山区广汽埃安充电站
当 " 充电自由 " 从口号变为用户指尖可触、日常可感的现实,能够在偏远地区也能享受无忧补能、安心出游时,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后一道体验障碍才算真正瓦解。
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当产品差异化空间被压缩,补能体验的优劣将成为用户忠诚度的分水岭。显然广汽埃安在桩网建设上的持续领跑,为其抢占了未来 " 能源生态竞争 " 的先发优势,以高密度、高功率、高效率使用的 " 三高 " 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充电桩的下半场,哨声已响,格局未定,但方向已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