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前些日子刷到个事——有位妈妈在网上哭诉,自家 13 岁的儿子被手机勾了魂。
娃上初二,现在天天把自己关屋里打王者,吃饭心不在焉,每夜熬夜,爸妈说十句他都不回一句,活生生像个电子幽灵。
起初,妈妈耐着性子劝:" 别总玩游戏,学习得放第一位啊。"
许是说的次数太多,上周孩子突然炸了锅,张口就喊学习太累、撑不下去,吵着要退学。
爸妈一听急得团团转,好话赖话都说尽,孩子反倒更叛逆。
妈妈实在没辙,一狠心收走手机,想让孩子冷静冷静。
这一收,彻底捅了马蜂窝。孩子当场失控,扯着嗓子喊:" 你收手机,我就跳楼!"
当妈的哪见过这场面,整个人慌得大脑一片空白。
她实在想不通:13 岁的孩子,咋就为了手机,能用命威胁爹妈呢?
最后担心娃真做极端举动,只能把手机还了回去。
可这事儿还没完,亲戚知道后纷纷给出建议,都说再不管孩子就废了。
娃爸甚至想把孩子送进戒网瘾学校,这位妈妈却舍不得,担心那地方太过严苛。
总之,一家人彻底没了办法。
这位妈妈的困境,想必不少家长都感同身受。
咱们这代人小时候哪有手机平板?
放学要么疯跑着玩,要么回家写作业,家长根本不用操心 " 电子海洛因 "。
如今智能手机与网络游戏铺天盖地,孩子防不胜防就陷了进去……
大部分家长起初觉得,孩子玩玩无妨,控制时间就好。可真管起来才发现,这哪是控制时间的事儿?
送戒网瘾学校吧,网上负面新闻看得人心惊肉跳;强行没收手机,又怕孩子走极端;跟孩子讲道理,人家压根听不进去。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束手无策。
沉迷手机之所以成为难题,正因它是复杂顽疾,病因五花八门。
唯一能确定的是:沉迷背后必有问题。
家长只能先意识到问题,再深入分析成因,最后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01
先说说沉迷的根源。
生理层面,人类大脑本就容易被即时奖励绑架。
青春期孩子负责 " 快感处理的脑区 " 已发育成熟,而 " 掌管理性决策的前额叶 " 还需 10 年才能发育完全。
手机屏幕的色彩变幻、游戏通关的音效、短视频的快速切换,会直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 " 即时快感 "。
而孩子的理性脑根本无法抵抗这种 " 生理诱惑 ",这不是单纯的 " 懒 ",而是大脑发育的客观局限。
心理层面,手机填补了现实中未被满足的需求:
被认可的价值感,能从游戏段位、短视频点赞数这类 " 虚拟勋章 " 中获得;
自主掌控感,可通过游戏中 " 我说了算 " 的角色控制权实现;
无压力的社交联结,网络聊天中不必担心被评价的 " 安全社交 " 让他们沉迷;
更有逃避现实压力的通道 ,玩手机就 " 暂时忘记作业和唠叨 ",这让他们宁愿抱着手机不放。
除了生理与心理,行为模式也有影响:摆烂是长期挫败后的 " 自我保护 "。
若孩子长期在学习或家庭中体验 " 努力也没用 "(比如成绩差被批评、想沟通被打断),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既然做什么都不对,不如躺平玩手机。至少在虚拟世界里,他能获得快乐。
这种想法,是对抗挫败感的无奈选择。
某种意义上,青春期孩子愿意对抗并非坏事。他们表现得难以沟通,恰恰是在 " 真实表达 "。
尽管过程痛苦,但孩子愿意用对抗、摆烂表达不满,本质是对父母的信任。
他知道,即便如此,爸爸妈妈也不会真的抛弃他。
而那些完全不反抗的孩子才更难拯救,因为他们可能早已对亲子关系失去期待。
02
事实上,比起 " 能做什么 ",家长更该先明确 " 不能做什么 "。
有时家长什么都不做,反而能维持现状。一旦做错,可能像开头案例那样把事情弄糟。
尤其要避免三件事:
第一,用‘为你好’道德绑架
" 我断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是不懂事?"
即便心里这么想,也别脱口而出。孩子听到这话,不会反思对错,只会感到 " 被控制 "。
青春期大脑对 " 权威压迫 " 极其敏感,越强调 " 正确 ",越容易激发逆反。
第二,在冲突中反复讲道理
比如孩子摔门后,追着说 " 你这样做不对 "" 玩手机毁眼睛 "。
即便说的都是事实,但孩子情绪激动时,本就发育不全的前额叶会 " 断电 "。
此时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只会让孩子觉得 " 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 "。
第三,用物质奖励‘贿赂’妥协
说 " 你只要不闹,周末就给你买新手机壳 ",短期或许奏效,
但对有思考力的青春期孩子而言,这是在传递 " 极端行为能获利 " 的信号,下次冲突只会变本加厉。
03
家长的 " 可为 " 有哪些呢?
首先,家长需要关注自身状态。
大人好了,孩子才会好,是不变的真理。
别自我攻击,别给自己贴 " 坏家长 " 标签。
一旦认定自己糟糕,就会失去帮助孩子的信心,很难再有勇气处理这些问题。
请先记住三个事实:
✅ 90% 的青春期孩子家长都经历过 " 手机战争 ",你并不孤单;
✅教育孩子没有 " 标准答案 ",心理学专家的孩子也可能叛逆;
✅此刻的焦虑,恰恰证明你对孩子有责任感,只是需要更科学的方法。
其次理解孩子行为的本质,他们在重塑自我认知。
青春期的核心任务是回答 " 我是谁 ",他们会通过 " 对抗权威 "" 探索边界 " 来确认自我存在 。
" 我不听父母的话,说明我是独立个体 ";
" 我沉迷手机,是因为能在那里找到‘真正的我’ "。
这种 " 叛逆 " 是心理断奶的必经阶段,是成长的自然过程,只是借由玩手机的形式呈现。
要解决这个阶段的问题(不管是玩手机、早恋还是其他),首要任务不是 " 教育 " 或 " 让问题消失 ",而是先拉近亲子关系。
有个现实必须面对: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与亲子关系质量成反比。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 " 戒掉手机 ",而是重建孩子对现实的情感联结。
具体可以遵循三个原则:
1,
宜冷不宜热。
用 " 冷处理 " 代替情绪对抗。
适当 " 冷漠 " 不是漠不关心,而是停止无意义的情绪投入,既减少亲子隔阂,也保护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的摆烂行为 " 不指责、不催促、不抱怨 ",只在必要时陈述事实 + 给出选择。
❌错误示范:" 你看看你现在像什么样子!赶紧去写作业!"
✅正确做法:平静陈述," 作业明天要交,你可以现在写,或者明天自己跟老师解释。我去准备晚饭了,需要帮忙就叫我。"
无论孩子怎么选,先按兵不动……
此外,用 " 行动 " 代替 " 语言 ":
他不吃饭,就把饭菜放进冰箱;他不睡觉,就把闹钟放在面前,告诉他几点后离开,全程保持平静。
冷处理既能给孩子留出反思空间,也能让家长抽离情绪漩涡,避免冲动行为。
等关系缓和了,再来细聊手机的问题。
2,
帮孩子在现实中找到 " 更爽 " 的兴趣
别问 " 你想玩什么 ",直接带他去体验。
拽到滑板场看别人玩特技,塞给他护具推上滑板;带去密室逃脱,让他和陌生人组队解密。
身体的参与感会倒逼大脑产生兴趣,玩腻了游戏的孩子,大概率会被现实的 " 真实爽感 " 击中。
不必期待 " 找到一个兴趣就彻底拯救孩子 ",允许孩子在尝试中反复。
终极目标不是 " 戒掉手机 ",而是让他发现:现实中的我,比屏幕里的更厉害。
虚拟体验转化现实体验参考:
✅爱玩游戏(追求画面冲击与操作成就感):卡丁车、滑板、真人 CS;
✅爱看搞笑视频:尝试脱口秀表演;
✅爱看悬疑小说:带他玩剧本杀;
✅爱刷美食:一起做家庭烘焙、创意料理。
很多孩子不是不爱现实活动,只是没体验过 " 比游戏更爽 " 的瞬间。
大人其实也一样。
3,
调整心态:允许过程 " 慢一点 "
设心理缓冲期,设立底线目标而非理想目标。
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反复。
偶尔多刷了视频,不代表前功尽弃,只是需要调整策略继续引导。
04
孩子成长中与父母的冲突,本质是在推动大人从 " 控制者 " 转型为 " 引导者 "。
家长的目标不该是 " 让孩子听话 ",而是 " 在尊重他独立性的同时,成为他可信任的后盾 "。
当大人不再纠结,聚焦事情本质,心态的变化会像多米诺骨牌,悄悄影响孩子。
也许某天他会突然发现,爸妈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不再逼我,我好像更愿意和他们聊聊了。
如果实在撑不住,记得向外求助。
信任的朋友、孩子的老师,或是专业心理咨询师,都能成为 " 援军 "。
养娃如同马拉松,偶尔需要停下喘口气。
没人会因 " 中场休息 " 被判失败,重要的是始终朝着 " 爱与理解 " 的方向前行。
点个 " 赞 "+" 在看 ",随手 " 分享 " 让更多人看见。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