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07-01
人形机器人灵巧手行至何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人形机器人跨越实验室迈向现实应用的征途中,灵巧手扮演着决定成败的 " 最后一厘米 " 角色。它不仅是抓取的末端执行器,更是机器人从僵硬执行蜕变为拥有智能交互能力的关键载体。更值得关注的是,集成于指尖的多模态传感器阵列如同构建了一套 " 触觉神经网络 ",使机器人能实时感知压力分布并动态调整——如同人类本能般轻柔握持鸡蛋或精确补偿装配公差。

今年以来这一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正迎来标志性突破:特斯拉已宣布配备先进 22 自由度灵巧手的 Optimus 人形机器人进入试产线阶段,2025 年将冲刺数千台量产目标,且其灵巧手正进一步与仿生前臂深度集成,核心供应商深度参与,这不仅是技术验证成功的信号,更是大规模应用前奏的关键节点。

灵巧手的技术成熟度与量产能力,正直接度量着人形机器人物理交互能力的进化能行至何处。

最佳技术路径即将显现

当前灵巧手的发展正处于 " 技术实用化 " 向 " 规模化落地 " 过渡的关键阶段。

工业场景对精细操作的需求持续升级,推动灵巧手从简单的二指夹持器向拟人化的多指高自由度结构迭代。2024 年全球灵巧手市场规模已突破 17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逼近 20 亿美元。

这一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需求——例如特斯拉 Optimus 的 22 自由度灵巧手已实现鸡蛋抓取、乐器弹奏等复杂动作,其成本占整机比例高达 17%,成为整机性能突破的关键瓶颈。

在驱动方案上,电机驱动 ( 尤其空心杯电机 ) 凭借模块化、高精度优势占据主流,但特斯拉第三代产品已尝试以无刷有齿槽电机替代部分空心杯电机,以平衡成本与扭矩需求。

同时," 欠驱动 + 外置 / 混合置 " 设计成为落地加速的务实选择:通过减少驱动器数量 ( 如驱动源少于自由度 ) ,牺牲部分精度以降低复杂度与成本,更适配短期内的工业简单任务。传动系统则呈现多元化探索,齿轮、连杆、腱绳等方案各有拥趸。

其中腱绳传动凭借结构轻量化、远距离驱动优势被特斯拉等企业采用,而 " 腱绳 + 微型滚珠丝杠 " 的复合传动方案因能兼顾灵活性与精度,成为新一代产品的升级方向。例如 Optimus Gen3 通过优化丝杠传动路径,将手指控制误差压缩至 0.3 ° 以内,显著提升拧螺丝、插拔接口等动作的可靠性。

感知能力的质变正在发生。多模态传感融合成为灵巧手智能化的重要标志:力觉传感器 ( 如六维力矩传感器 ) 可实时反馈 0.01N 级微力,避免抓握鸡蛋时破碎;柔性电子皮肤通过上千个触觉单元解析物体纹理与硬度;而 MEMS 压阻传感器则赋予指尖对滑动、形变的敏锐感知。国内企业如帕西尼的灵巧手已集成近 1140 个触觉单元 + 百万级采样率,媲美人手神经反馈速度。这种 " 感知 - 控制 " 闭环的完善,让机器人得以在装配公差补偿、不规则物体自适应抓取等场景中接近人类水平。

未来竞争焦点已转向 " 成本与可靠性的平衡 "。当前高端灵巧手成本仍高达 5 万元以上,制约规模化应用。国内产业链正通过三重路径破局:核心部件国产化 ( 如鸣志电机的低成本空心杯方案 ) 、传感系统集成度提升 ( 汉威科技柔性传感器产能扩张至 5000 万片 / 年 ) 、以及传动结构的模块化设计 ( 兆威机电的 17 自由度整手方案 ) 。

随着 2025 年特斯拉计划量产超万台 Optimus,灵巧手的工程化能力将迎来真实场景检验——能否在工厂流水线、家庭服务等高频环境中保持低故障率,将成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最终标尺。

腱绳部分或更具确定性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的核心矛盾,正从显性硬件 ( 电机、微型丝杠 ) 转向隐蔽但更关键的腱绳系统。

Gen 3 灵巧手的升级印证了这一点:特斯拉 Optimus 创新性采用 " 行星齿轮箱 + 微型丝杠 + 腱绳 " 复合传动结构,让曾被低估的腱绳从辅助部件跃升为精密控制的核心枢纽。这一设计转变大幅提升了腱绳的功能价值——它不仅是手指的 " 人工肌腱 ",更成为传动链中协调刚性齿轮与柔性丝杠的神经束。

然而产业链的认知仍滞后于技术进化:供应商身份尚不明朗,价值量测算分歧显著 ( 单台需 12-24 根腱绳,成本占比或达 10%,远高于早期预估数据 ) ,这恰恰构成了当前最大的预期差。

材料革命正在重塑腱绳的产业逻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 UHMWPE ) 因其 16 倍于钢的比强度、抗蠕变特性成为主流选择,但传统应用场景的想象力已被突破。

最新进展表明,这种材料正从传动组件向系统化方案进化:1X 的 Neo Gamma 机器人将腱绳从灵巧手延伸至膝关节驱动,通过滑轮系统替代刚性连杆,实现轻量化与运动柔顺性双提升;恒辉安防的测试样品更证实,特定编织工艺的 UHMWPE 可直接模压成型为灵巧手外壳,形成 " 结构 - 传动 " 一体化设计 ( 如掌骨支撑框架 ) 。这意味着材料用量不仅取决于关节数量,更与整机结构深度绑定——若 Optimus 仿生臂采用类似方案,单机腱绳需求或翻倍。

国产替代进程比预期更快。当市场紧盯荷兰帝斯曼、日本东洋纺等国际巨头时,中国企业的技术突围已悄然改变竞争格局:南山智尚通过自主研发攻克抗蠕变纺丝液制备技术,使纤维蠕变率下降 40%,其第三代腱绳适配灵巧手到下肢关节的全场景;同益中借助全产业链优势 ( 树脂聚合 - 成品制造 ) ,开发出自润滑涂层腱绳以降低传动摩擦损耗;恒辉安防则通过纳米涂层改性技术,使腱绳破断强力提升至工业级标准。

终极角逐将在工程化验证中揭晓。尽管技术储备就绪,真实场景的考验才刚启动:特斯拉 2025 年万台级量产计划,将验证腱绳在长期高频伸缩下的抗疲劳能力 ( 百万次级别 ) ;人形机器人下肢应用的拓展 ( 如负重关节 ) ,则需克服动态负载下的蠕变风险。

目前南山智尚、同益中等企业的测试样品已进入头部厂商验证环节,但通过供应链认证仍需 3-6 个月周期。这条隐秘赛道正在技术迭代与需求爆发的共振中急速推进,而产业裂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的模糊性——供应商未定、价值量存疑、应用场景延展。当下一代 Optimus 掀起外壳,藏在仿生臂深处的 " 纤维神经 " 或将展现超越市场共识的价值重构。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特斯拉 传感器 扭矩 物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