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07-01
重新理解消费者:五大行为变革背后的市场真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25 年进入下半程,宏观的不确定性仍未退去,全球经济在通胀、地缘政治、AI 颠覆性技术浪潮的多重作用下持续震荡。而在消费者侧,一场 " 持续变异 " 的结构性转折正在悄然展开。

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25 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指出:疫情时代所催生的应激性消费行为,已经演化为一种稳定常态。旧有的消费者行为预测框架已不适用,新常态下的消费者不再可预测,而是需要被实时 " 感知 " 与重塑理解。

报告通过覆盖全球 18 个国家的 2.5 万名消费者样本,提炼出五大持续性行为变革。结合当前市场趋势与中国本土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这五股行为变革不仅是对疫情的延续,更是对当代商业逻辑的系统性挑战。

01. 独处和在线:从 " 社交退潮 " 到 " 自我消费时代 "

麦肯锡指出,相较 2019 年,美国人平均每周多出 3 小时自由时间,但其中近 90% 花在了独处的在线行为上:刷手机、独自健身、看剧、购物、打游戏……线下文化活动和面对面社交正在边缘化。

这种变化,在中国更为复杂。一方面,消费者仍然重视家庭与社交关系,另一方面," 悦己 " 型消费迅速崛起:兴趣班、护肤仪、美容项目、宅家娱乐正成为消费结构中的主力板块。

为什么这是结构性的?因为它不再只是疫情遗产,而是:

l  平台推荐机制不断将人 " 圈层化 " 与 " 个体化 "

l  " 数字生活方式 " 被平台与内容反复强化,变成了一种 " 效率选项 "

l  经济压力下,人们更倾向掌控自己的时间和选择权,避免 " 社交成本 "。

对品牌而言,谁能成为消费者独处时的 " 陪伴方 ",谁就拥有了决策链的第一锚点。这背后,是注意力争夺战的再升级。

02. 信任下沉:数字平台可达,但不可托付

报告强调,虽然消费者广泛使用社交平台,但它却是最不被信任的购买建议来源。他们更倾向于相信朋友、家人、真实买家评价、KOC 的分享。

在中国,情况更为极端。社交平台渗透率全国领先,但 " 信息污染 " 也最严重。用户对信息源开始建立分层:

l  " 平台推荐 "= 参考,但未必采信;

l  " 私域私信 "= 有温度的建议

l  " 素人种草 "+" 可验证的评论 "= 最有购买转化力的组合

这意味着品牌不再靠 " 广而告之 " 取胜,而要经营信任结构、投放真实口碑、创造可验证的社交内容

在电商、短视频、社交内容高度融合的中国市场,品牌必须跳脱传统的 " 广告逻辑 ",转向 " 信任逻辑 ":谁说、在哪里说、说给谁听,远比说了什么重要。

03. Gen Z 主导消费情绪:焦虑、敢花、寻求价值共鸣

Z 世代,已不是 " 未来潜力 ",而是当下主流

麦肯锡数据显示,Z 世代正在成为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代,但他们的财务结构也最为脆弱:

在中国,40% 的 Z 世代使用 " 先买后付 " 服务,比欧美国家更甚;

但他们也最愿意为自我表达、社交货币、趋势产品花钱,特别是在美妆、服饰、健身和精神消费领域。

这一群体身上存在 "消费悖论":

l  他们渴望财务安全,但行为冲动

l  他们不迷信品牌,但高度依赖圈层口碑

l  他们很会算账,但极愿为 " 值得 " 买单

在中国市场,Z 世代消费者对国货、新锐品牌、内容驱动型消费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关注环保、平权、潮流文化、亚文化,是一群需要被理解的 " 共鸣型消费者 "。

品牌要赢得 Z 世代,不能只是 " 年轻化 ",而要在产品理念、内容语言、社交姿态上做到共振。

04. " 全球品牌光环 " 褪去,消费者转向本地认同

麦肯锡报告中最具现实张力的一点,是 " 本地化意识崛起 ":47% 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本地品牌,尤其是在食品、美妆、生活消费品领域。

在中国,这种趋势从 " 国潮 " 走向了更深层次的认同——从原材料、安全感、文化归属,到表达自我立场。数据显示,2020 年以来中国市占率增长最快的十大美妆品牌中,有六家为本土品牌

这种转向并非仅出于民族情感,更是一种对复杂世界下 " 不确定性 " 的反向反应。在地缘冲突、供应链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消费者更愿意信任 " 本地的、熟悉的、可掌控的 "。

这也给跨国品牌敲响警钟:在中国,仅靠全球背书已不够,必须在情感叙事、供应链设计、内容策略上完成 " 重新在地化 "

05. " 价值计算 " 方式改变,横向权衡成为新常态

通胀压力全球共振,消费者变得更加 " 聪明 "。但他们不是一味省钱,而是跨品类做出权衡——在必需品上节省,为 " 精神刚需 " 放手一搏

麦肯锡发现,超 79% 的全球消费者正在进行 " 非线性降级 "

l   在一个品类压缩预算,换取另一个品类的 " 犒赏式消费 ";

l   有 19% 的人甚至会在基本生活成本上压缩,只为在某类非必需消费上获得 " 价值感 "。

在中国,疫情后的 " 自我关怀 " 成为一种普遍心理补偿机制。这意味着,促销不再是打折,而是给出 " 消费合理化的理由 "。用户不是在追求 " 便宜 ",而是在追求 " 我值得 "。

对品牌而言,不能只看客单价、转化率,而要看 " 购买行为背后的心理结构 ":

l   哪些品类是用户愿意 " 分期 "、" 借钱 " 也要消费的?

l   哪些品牌能够提供 " 情绪缓解 "、" 身份象征 " 或 " 圈层认同 "?

l   哪些内容能帮消费者在朋友圈或社群中 " 证明自己没买错 "?

这些问题,才是 " 价值 " 背后的真正驱动器。

结语:理解 " 人 " 的本质,是消费行业最难也是最值得的挑战

在后疫情时代,当技术飞速演进、商业逻辑频繁迭代,唯一不变的变量,其实是人性。而这份由麦肯锡揭示的 " 五大行为变革 ",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在环境剧变中的适应机制,更预示着:未来的消费主导权,已经不再属于平台、渠道、品牌或流量,而是属于 " 有复杂情绪和价值判断的个体 "。

这也意味着:

l   谁能持续理解这种 " 个体复杂性 ",谁才能在产品中植入真实的情绪共鸣;

l   谁能突破对 " 用户 " 的算法式分析,真正转向对 " 人 " 的动态洞察,谁才能建立长效连接;

l   谁能尊重消费决策背后的非理性动因,谁才有资格参与新一轮信任重建。

未来的增长,不在于做对几次投放,而在于是否真正读懂了 " 人 " 如何做出选择,尤其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

所以,对每一个面向消费者的企业而言,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 " 渠道的迭代 ",而是一场关于 " 理解人 " 的能力革命。

而这场革命的核心,不在数据,不在营销,也不在 AI,而在于——重新回到人的体验、情绪、关系与价值感本身。

只有如此,品牌才能在商业的激流中真正建立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社交平台 麦肯锡 渗透率 遗产 美国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