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公关】设为 " 星标⭐ "
第一时间收到公关知识
我是新学了锂知识的姚素馨
来自需要新充电宝的啊嘿哒公关
上一篇《》里面,我们说了有问题的电芯,给整个充电宝行业埋了天雷。
结果,从舆情看上,这几天更加水深火热的是民航局。
民航局紧急发布并执行关于充电宝的规则,杀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被迫在安检口排队扔充电宝。人在这个场景,能说什么好话?
站在公关角度,民航局严控充电宝上飞机,属于不得不做的 " 送命题 "。如果碰上,你会解吗?
解题之前,要先读题。
公关从来不看 " 表现 ",而是找实际上的归因。让公众觉得很不方便,让民航局挨骂的内在因素有两方面:
第一,时间不够。
明牌上的时间不够,是民航局在 6 月 26 日中午 13:00 发的通知,6 月 28 日凌晨就开始实施,不到 36 小时。
对于还没 " 返程 " 的人来说,出去时候能带,回来时候就不行了,只能丢弃。假设 1 个月后才实施,95% 的 " 带出去、带不回来 " 问题就不存在了。
对于还没出门的人来说,临时再买新的,也很匆忙。
而且,信息传递时间有限,不少人还没完全理解和消化相关规则,到了机场一脸懵逼。
暗线上,充电宝必须有 CCC 认证是 2024 年 8 月 1 日开始强制实施,还不到 1 年时间。
如果是去年 7 月买的没有 CCC 的,还算个新充电宝,突然就不能上飞机了,确实有点胸闷。
假设明年,或者更晚开始实施,没 CCC 的充电宝至少用了个 2、3 年,自然 " 退役 " 的数量会增加,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第二,CCC 标准不够有说服力。
召回型号和批次不能带,大家普遍没有异议。
没有 CCC 不能带,CCC 算老几?特别是这轮召回和出事的充电宝,其实就有 CCC 标识。
把有 CCC 标识作为 " 执行切口 ",很容易就被关联成 " 一刀切 "。
民航局为什么不 " 拖一拖 ",或者更宽松地只限制 " 被召回 " 的产品呢?
明明知道会挨骂,还急吼拉吼推出 " 禁令 ",是吃饱了撑的吗?
当然不是。原因在于,民航局是真的急了啊。
先看一眼 2025 年以来,媒体报道过的充电宝在飞机上出的事情:
1 月 28 日,韩国釜山航空 BX391 排队起飞时在地面上起火,169 名旅客成功撤离,飞机被彻底烧毁。起火原因疑似与充电宝或其他电子产品故障有关。
2 月 19 日,菲律宾皇家航空 RW602 长滩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爆燃,飞机紧急备降香港。
3 月 20 日,香港航空 HX115 航班在飞行中旅客充电宝自燃,机组紧急处置后备降。(这台确认了是罗马仕)
5 月 31 日,南航 CZ6850 航班在起飞后旅客充电宝起火,机组紧急处置后飞机返航。
6 月 10 日,山航 SC1159 航班在飞行中旅客充电宝冒烟,机组紧急处置后飞机安全降落。
6 月 13 日,上航 FM9449 航班在飞行中旅客充电宝起明火燃烧,机组与旅客齐心协力接力浇水成功控制险情,飞机安全降落。
在充电宝大量 CCC 认证被暂停和撤销之后,民航局突然反应过来,原来不是最近运气不好,而是你们这些老 6 平时也不跟我说,这玩意风险真大啊。
在高风险情况下," 尽快开始 " 的权重会被大幅提升。挨骂比真掉飞机好多了。
知道了为什么挨骂也要去做,那就看看能做哪些准备,尽量少挨些骂。
我一直说,优秀处置的判断依据不是逆天改命的 " 都说你好 ",而是减低程度。
仔细看民航局的通知,其实就安排了不少活儿。
机场的活儿比较多:
要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动态显示屏等形式,在安检通道、值机柜台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资料或增加提示环节,多场景密集宣传携带充电宝乘机安全风险及管控政策 ";
要检查," 安检部门要加强对旅客随身携带充电宝查验 ";
要解释," 要在安检现场增派工作人员,做好旅客的服务指引及解释工作 ";
要处置," 要合理设置旅客对充电宝的自弃、暂存区域,明确暂存手续和流程,为旅客自弃、暂存提供便利,提升旅客对政策的理解度和配合度 ";
要加装," 抓紧做好航站楼内旅客充电设施的加装、维护 ";
要培训," 加强旅客服务人员培训管理,确保员工熟悉掌握充电宝安全风险及政策,以便能够准确、有效地回应旅客问询 "。
各航司及其代理人的活儿包括:
要宣传," 加强对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的警示宣传,积极引导旅客不携带不合格充电宝乘机 ";
要培训," 加强旅客服务人员培训管理,确保员工熟悉掌握充电宝安全风险及政策,以便能够准确、有效地回应旅客问询 ";
要会灭火," 完善锂电池起火、冒烟等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妥善处置。"
应该看得出来,过去挨的骂,是能长一些记性的。
但是,记性长得还不够啊。
首当其冲,执行规范。
与规定的不一样,这也是大家最讨厌的。
6 月 28 日还没到,各地机场的花式作妖 " 路透 " 就满天飞了。
比如,6 月 26 日,有网友表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无论什么品牌的充电宝,只要没有 3C 标识一律不让上飞机。
比如,6 月 27 日,有网友表示深圳宝安机场,罗马仕充电宝无论在不在召回批次,是否有 3C,全部一刀切不让带。
比如,6 月 27 日虹桥 T2 机场,安检工作人员表示没有 3C 标识的相机电池也带不上飞机了,让摄影师原地碎了。
后续有机场辟谣是基层工作人员理解错误,造成误会。
这种情况,公众必骂 " 层层加码 "。
这个角度多么容易激发 " 公众情绪 ",不用我再说明了吧。
其实,做公关的都很清楚,这是信息传递中的 " 失真 ",在执行端走样,很多企业都有大把这类事情,跟是不是公职人员并无多大关系。
我们在做咨询时,反溯原因,发现核心要解决的问题都是 " 给基层的信息必须极其清晰 ",不要发挥,不要发挥,不要发挥。
其次,宣传力度。
从紧急通知里能看出来,民航局提了好几次要加强宣传,说明他们也知道公众并不知道充电宝在飞机烧起来,有多可怕。
来都来了,我们稍微宣传几句:由于民航飞行的特殊性,飞机内充电宝锂电池一旦起火,比在地面上发生意外,危险 N 倍。
充电宝里的锂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会触发内部电解质快速分解,产生大量高温易燃气体。这种化学反应不是普通的燃烧,更接近于链式反应。
充电宝燃烧瞬间,温度可升至数百度以上,而且释放的氧气还能助推火势进一步扩大,使得常规干粉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无法彻底熄灭火源。
更要命的是,即使外部明火看似被扑灭,内部电芯仍持续处于高温状态,随时可能再次起火,发生复燃。
充电宝起火,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提供 " 持续、足量的冷却措施 "。
在地面上,就把充电宝直接整个扔进水池水桶,是最好的。迅速降低内部温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链式反应。
在飞机上什么条件,你自己想吧。
飞机上一旦火势没有控制住,什么后果,你自己想吧。
好了,民航局让航司加强宣传,航司能够怎么加强?能在 6 月 28 日执行之前加强多少?
现在,有多少公众觉得这真的是很危险的事情,民航局的严控是有必要的?
这个科普,其实只靠民航体系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很大规模的跨主管部门调动。
至于,要不要把充电宝说的 " 那么危险 ",从还没大规模启动召回(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说的请看上一集)来看,呵呵。
第三,协调冲突。
因为着急,民航局的 " 禁令 " 与充电宝厂商的召回,没有拉开时间,重叠了。
很多人还没和充电宝厂商说好 " 怎么解决 ",东西已经在机场 " 没了 "。
反向,本来充电宝厂商可以有更长的 " 分流处置时间 ",减少承接压力,因为机场规定,也不得不赶紧给个说法。
消费者被卡在充电宝厂商与机场之间,叫天天不应叫客服客服不灵,揣着 100 万个不确定走向安检,知道的是带着方案去北京出差开会,不知道的以为是带着公款去拉斯维加斯赌钱。
再跟做公关的明确一点,世界上绝大部分问题,没有完美解决方案,甚至连个稍微好点的方案都没有。
公关要体现的,是 " 没有不管 ",是 " 尽力做了 "。
还没召回处置或者还没协商好的充电宝,被安检收走,建议厂商认下。只有这个方案。
第四,减低损失。
不能带上飞机的充电宝,只能扔了?
充电宝厂商召回,存在快递不收件的情况。
带不走的充电宝,如果没有人送,要么存在机场,要么直接扔了。
到了 6 月 28 日,公众发现很多机场设立了 " 邮寄 " 服务。
看上去用的是不同快递企业。
我们不深究为什么在机场的快递就能寄充电宝,好歹能寄。
第五,处置透明。
这些图你大概也都看过。
那么,被机场收走的充电宝去哪里了呢?
其实不难猜,一定会出现关于 " 机场收缴充电宝流出 " 的言论和东西。
个人觉得,有没有可能有个 1、2 盒被端走的,我不敢说死。你说大规模整批的从机场弄出来,我肯定不信。
这种风口浪尖的时候,都盯着呢,操作难度是很大的。
机场方面也辟谣了,说后续会统一处置。
这个回复其实也没说得很明白,还是应该要说清楚的。
但再一想,更清楚的说法,能怎么说呢?
第六,接受不理解。
看到很多留言在说,有 CCC 的也出事,怎么办?
实际上呢,这就相当于:
医生跟你说晚上早点睡,你问医生,早睡了还生病,怎么说?
交规要求先考驾照才能上路,你问交警,他有驾照还出事故,打脸不?
但是,提醒做公关的同学注意,即便进行解释,很大一部分人也看不出 " 有 CCC 的也出事,怎么办?" 这句话的问题。
" 能说明白 " 是公关入行第一个丢掉的东西。
第七,咬牙执行。
CCC 是中国的强制标准,国外的充电宝上是没有这个东西的。
民航局现在要求的 CCC 认证可带,其实针对是国内航班,国际航班不查。
另外,中国充电宝上,可能虽然没有 CCC,但有 CE 等认证。有的人还会觉得 CE 比 CCC 更加可信。
是不是看上去 " 漏洞百出 "?
公众言论,经常出现 " 必须完美覆盖 " 的要求,也就是说,不能一下子同步同时同等地都做到,那就不要做了。
你说抓了这个小偷,他们问你为什么不抓那个?难道不是能抓一个是一个吗?能抓到哪个就抓哪个吗?
国际航班执行难度大,就在国内航班先执行,怎么还觉得吃亏了呢?
民航局是不可能回复 " 先不管他们 " 的。不能回答的问题多了,忍着。
第八,被曲解。
还有人说,这是一场有预谋的 " 拉动消费 "。
既没有阅读文本的最基本能力,也没有关于商业的最基本常识,更没有对于生命安全的最基本敬畏。
三无。
推荐:
上文:安普瑞斯到底闯了多大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