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7-01
小米YU7卖爆了,特斯拉没招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小米 YU7 卖爆了,上市 3 分钟大定破 20 万,Model Y 劲敌小米 YU7 如此成绩多少有些震惊车圈,谁也没能想到小米 YU7 的攻势来得如此猛烈,而同一时空下的特斯拉却在渐渐陷入销量滞缓的泥淖,面对来自中国市场四面八方射出的 " 子弹 ",特斯拉却逆风 " 涨价 " 了?

7 月 1 日,据特斯拉中国消息,Model 3 长续航版和焕新 Model Y 长续航版迎来升级,Model 3 长续航版百公里加速时间从 4.4 秒提升至 3.8 秒,似乎相当于是免费标配了价值 1.41 万元的加速包。同时 CLTC 工况下的续航里程从 713km 提升至 753km,Model Y 长续航版则采取了 " 加量不加价 " 的策略,在保持原价的基础上,其续航里程从 719km 提升至 750km。这一调整不仅涉及产品性能的提升,还涉及到价格的微妙变化,Model 3 长续航版价格上调了 1 万元。

特斯拉此次产品升级和价格调整,既体现其在中国市场的策略转变,也反映出特斯拉目前的在华状况,在一众新势力的 " 围剿 " 之下,特斯拉正在变着法子卖车。

特斯拉正在失去 " 魔法 "

特斯拉的销量神话正在失去 " 魔法 ",据乘联会数据,预估 5 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为 6.17 万辆,同比下降 15%,这已是特斯拉中国连续第八个月销量下滑。其中 2 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仅 3.07 万辆,同比暴跌 49.2%。

特斯拉如此状况并不限于中国市场,全球主要市场也在同步溃退。尽管美国市场是特斯拉的大本营,但今年一季度其销量依旧呈现出显著下滑的趋势,销量从去年同期的 14.02 万辆减至 12.81 万辆。今年前四个月,特斯拉在欧洲的累计销量也大幅下滑超过 38%,由去年同期的 10.1 万辆锐减至 6.2 万辆。

2021 到 2024 年,特斯拉在华销量持续上升。2020 年,随着上海超级工厂的投产,产能得到释放,特斯拉在华销量逐步攀升,开始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后续几年,销量持续增长,2024 年,特斯拉销量为 65.7 万辆,同比增长 8.8%,但其在华市场份额却出现小幅下降。

2024 年 12 月底,特斯拉将 Model Y 价格下调 1 万元,并延长了五年 0 息贷款优惠。另外,今年年初 Model Y 时隔 5 年焕新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声量,但仍然没能让特斯拉重回往日状态。

根据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特斯拉中国今年一季度批发销量同比下滑 21.8%。其中 2 月份销量同比降幅最大,据悉,或与上海特斯拉工厂部分生产线改造有关,另外,焕新款 Model Y 的上市也导致部分消费者观望,持币待购,从而影响一季度整体销量表现。 

今年 1、2 月份,Model Y 在华销量相比于去年年底出现骤降,2 月份销量甚至没能过万。3 月,随着 Model Y 焕新版的陆续上量交付,销量回升至 4.8 万辆,由于此前观望并意愿购买焕新 Model Y 的订单大部分在 3 月已被消耗,随后的 4、5 月份销量出现回落现象。如此看来,市场对焕新版 Model Y 的反馈和特斯拉的期望相去甚远。

3 月,特斯拉针对焕新 Model Y 后轮驱动版推出 3 年 0 息和 5 年低息政策,随后将这一策略覆盖至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本。4 月 22 日将焕新 Model Y 3 年 0 息政策升级为 5 年 0 息,但从 4、5 月份的销量来看,对特斯拉此番促销政策,消费者并未全然买单,一位待购焕新 Model Y 的消费者如此表示:肯定还会降的。

在车更难卖的同时,中国市场在特斯拉全球版图中却愈发重要,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华累计销量为 13.72 万辆,同比增长 3.6%,占全球销量 40.75%。

相比于特斯拉的颓势,中国本土品牌却在集体崛起,特斯拉 Model 3 、Model Y 这两款主力车型遭到国内一众车企的精准 " 围剿 "。

在 25 - 30 万元区间,小米 SU7、极氪 007 和小鹏 P7 形成 " 绞杀联盟 ",以更高配置、更低价格分流 Model 3 的潜在用户。当小米 SU7 和小鹏 P7 搭载 800V 高压碳化硅平台,将充电效率提升至 5C 时,Model 3 还停留在 400V 架构,

而 Model Y 则面临着来自、小米 YU7、小鹏 G7、乐道 L60 等新势力 SUV 的强力挑战,这些车型在智能化、舒适配置上都更具优势,就拿今年上市的小米 YU7 和小鹏 G7 两个劲敌来讲,正在以差异化优势对 Model Y 进行双向夹击。 

小鹏 G7 是小鹏汽车 2025 年的核心战略车型,定位中型纯电 SUV,专为家庭用户设计,售价预计在 25 万级,车身尺寸为 4892 × 1925 × 1655mm,轴距 2890mm,可以说是直接冲着 Model Y 的尺寸来的。

辅助驾驶是小鹏的 " 王牌 ",小鹏 G7 将会配备 3 颗图灵 AI 芯片,总算力超 2200TOPS,采用最新的 AI 鹰眼纯视觉辅助驾驶方案,不仅实现高速、城市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等,并为未来升级 L3 做足了准备,另外,小鹏 G7 还搭载 800V 碳化硅平台,支持 5C 超充技术。据悉,小鹏 G7 将于 7 月 3 日正式上市,并已在 6 月中旬开启了预售,预售价格 23.58 万元起,开启预定 46 分钟订单量便突破 1 万台。

Model Y 的另一劲敌小米 YU7 已于近期正式上市,雷军在小米 YU7 发布会上直言 "Model Y 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一款神作,销售特别好,是我们全行业膜拜的对象,我们这款车就是怀抱着要超越 Model Y 的梦想设计的 ",并将 Model Y 拿上发布会现场和小米 YU7 贴身肉搏,在小米 YU7 的主场,Model Y 毫无疑问败下阵来,在产品力方面,用雷军此前的话来说就是 " 高了好几个档次 "。

从空间上来说,因为小米 YU7 的运动属性,除开纵向空间上略小于 Model Y 之外,其长、宽及轴距都明显优于 Model Y。辅助驾驶方面,小米 YU7 全系标配算力为 700TOPS 的 Thor 芯片,1 颗激光雷达、1 颗 4D 毫米波雷达,11 个高清摄像头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并且全系标配 800V 碳化硅平台。

即使 Model 3 和 Model Y 在去年和今年先后推出焕新版车型,但既无 800V 高压平台,也没有突出的辅助驾驶体验,特斯拉 FSD 需要花费 6.4 万另外购买,而且入华并不顺利,依然存在信号灯误判、道路标线识别错误、误入公交车道、复杂路况表现差等问题,辅助驾驶能力距离国产第一梯队仍存在差距。尤其是在舒适性配置上,特斯拉的极简 " 毛坯房 " 更是被国内一众车企碾压。

在品牌力方面,各家也有所长,特斯拉有先发优势和马斯克个人 IP 影响力,小鹏在智能化方面有所建树并已形成竞争优势,小米则立足于从电子消费时代转化而来的米粉基数以及 " 人 - 车 - 家 " 智能互联的护城河快速入场。

另外,销量的滞缓也反应到特斯拉股市上,自 2024 年 12 月股价高点以来,特斯拉市值惨遭腰斩。若销量无法有效反弹,其未来之路或将更为艰难。

产品力和战略的双重困局

中国汽车市场日趋内卷,特斯拉销量神话跌落神坛的原因,外在来看是因为来自中国劲敌的 " 围剿 ",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在于内在。在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特斯拉乘用车的产品及战略布局似乎都在止步不前。

2016 年 Model 3 亮相,2019 年 Model Y 问世,这两款曾定义时代的车型,其核心设计语言在五年后依然主导着产品形象。期间虽有更新,但多集中于软件升级、小幅内饰调整或动力系统优化,并未触及车辆的基础架构与整体美学革新。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普遍遵循 " 一年小改款,三年大换代 " 的节奏。以 Model 3 和 Model Y 的核心竞品为例,无论是小鹏 P7 系列、比亚迪汉家族,还是蔚来 ET5 系列,均在相近周期内完成了从外观内饰、智能座舱到电子电气架构的全面升级。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中国品牌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迭代速度远快于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当特斯拉 FSD 在中国的落地步履蹒跚时,中国车企已将高速 NOA、城市领航等功能快速普及并持续优化。

图片来源:特斯拉中国

2025 年初,Model Y 终于迎来 " 焕新版 ",带来了贯穿式前后灯组、更大的 15.4 英寸中控屏、新增的 8 英寸后排控制屏,舒适性方面,前后排均配备加热功能,且前排新增通风功能,并升级了双层隔音玻璃,然而,被中国消费者广泛期待的譬如空气悬架这类高阶配置依然缺席。

一位特斯拉销售人员私下透露称:" 展厅客户流失率比去年高了四成,很多客户看完国内竞品再回头来看 Y,觉得 Y 表现平平。" 有相关行业分析师也表示 " 特斯拉难以跟上中国国内竞争对手的步伐,产品组合有限且老化 ",这直观反映了特斯拉在产品更新节奏上的滞后。

特斯拉引以为傲的 FSD 全自动驾驶系统,其入华征程充满坎坷。核心障碍在于中国严格的数据安全法规,法规要求在中国境内收集的行车数据不得传输至境外,这直接切断了 FSD 系统利用中国海量实际道路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的关键路径。因此,FSD 系统在中国长期面临 " 水土不服 " 的困境,依然存在着信号灯误判、道路标线识别错误、误入公交车道以及在复杂中国路况下表现欠佳等问题。

数据合规问题,依然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推广高阶自动驾驶无法逾越的鸿沟。针对这一问题,特斯拉于 2025 年 3 月与百度达成深度合作,据相关消息,百度地图团队工程师已入驻特斯拉北京办公室,致力于数据合规方案及本地化适配。然而,合作的成效仍需时间验证。2025 年 2 月,特斯拉已经向部分中国用户推送了新版本 FSD,但与美国市场的最新版本相比,中国版 FSD 在功能上仍被限制在 L2 级辅助驾驶水平,功能被局限在自动识别红绿灯、转向等方面。去年 6 月,何小鹏在本国试驾了 FSD,表示 FSD 全程表现很丝滑,绝大部分路况处理都让人很安心。

一面是 FSD 入华功能 " 缩水 ",一面则是中国本土车企辅助驾驶能力突飞猛进。小鹏 XNGP 系统已宣称实现 " 全国都好用 " 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比亚迪则通过 " 天神之眼 " 系统,凭借规模效应将高阶智驾功能成本大幅摊薄,下放至 10 万元级车型;华余承东更是公开表示,华为辅助驾驶技术即使不带激光雷达,也优于特斯拉 FSD。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在乘用车领域,特斯拉不只现有车型更新迭代缓慢,而且长久以来已无牌可打,特斯拉在平价电动车战略上的摇摆与延误,代价尤为沉重。

早在 2020 年 9 月的 " 电池日 " 活动上,马斯克首次提出要打造一款售价约 2.5 万美元(约 18 万人民币)的 " 国民电动车 " ——即后来被称为 Model 2 的项目,旨在抢占 10-20 万元这一最大的市场空白。

然而,Model 2 项目命运多舛,一再跳票,2024 年初,马斯克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决定取消 Model 2 项目,并将公司战略重心转向人工智能,将特斯拉的未来押注在 Robotaxi 和人形机器人。据相关信息,2024 年 2 月底在帕洛阿尔托总部举行的高管会议上,围绕 Model 2 的去留展开了激烈争论。多位核心高管主张 Model 2 应与 Robotaxi 并行推进,认为 Model 2 能为特斯拉提供至关重要的稳定现金流,并有效对冲 Robotaxi 项目可能的高风险和高亏损,且两者可共享生产线。但马斯克最终否决了此提议,决心全面押注 AI 转型,将特斯拉定位为人工智能科技公司。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包括负责公共政策和业务发展的副总裁罗汉 · 帕特尔在内的至少三位支持 Model 2 的高管在决议后六周内离职。帕特尔曾公开质疑:" 我们的模型显示,FSD 和 Robotaxi 的投资回报周期冗长而艰难,尤其是在海外市场,监管障碍非常大。" 而马斯克则坚信 Robotaxi 具有颠覆性潜力,并放言称 Robotaxi 年销量将达数百万辆。

今年 4 月,关于特斯拉经济型车型又有了新消息,根据特斯拉 2025 年一季度财报,特斯拉收入同比下滑 9%,同时重申包括经济型车型在内的新车型计划正按原定时间表推进,预计于 2025 年上半年开始生产,新车型将融合下一代平台技术与现有平台优势,并与现有车型共享生产线,特斯拉汽车工程副总裁拉尔斯・莫拉维对此透露称 " 这些车型价格亲民,消费者能负担得起 "。

特斯拉新车型的反复跳票,本质上是马斯克个人对 AI 的狂热追求与资本团队追求现实商业利益之间激烈对抗的结果。据熟悉马斯克的人士分析,他对电动车的热情已消退,认为 " 开启电动车时代 " 的使命已经完成,后续的汽车开发属于 " 日常操作 "。

当特斯拉在战略上犹豫不决,廉价车型一再延误之际,中国车企已在 10-20 万元的蓝海市场展开了激烈厮杀。  比亚迪海鸥成功将高速 NOA 功能下探至 7 万元级别,小鹏推出的 MONA M03 更以 12 万元左右的价格,带着城市智驾功能杀入市场。特斯拉已经错过了在这一核心价格区间攻城略地、巩固份额的黄金窗口期。

结语:

从产品迭代的迟缓,到 FSD 本土化的艰难,再到推出廉价车型的摇摆不定,特斯拉的销量 " 魔法 " 在中国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现实重力。当马斯克的星际梦想和现实的销量报表相碰撞时,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权力格局正在剧烈重构。技术迭代的速度已经成了新赛点,中国品牌正以更高的配置、更强的智能、更优的性价比,在特斯拉曾独占的领地上插满了旗帜。这场颠覆远未结束,洗牌才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特斯拉 小米 model y 中国市场 model 3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