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啾啾好价
2025 年 6 月 28 日,小米汽车 APP 更新 YU7 锁单交付时间,引发舆论震动:标准版需等待 54-57 周(超 1 年),Pro 版 48-51 周,顶配 Max 版(不含已售罄的 " 准现车 ")需 34-37 周(近 8 个月)。若当前下单标准版,提车时间将延至 2026 年 7 月中旬。对比同期特斯拉 Model Y 仅需 6-8 周的交付周期,小米汽车的等待时间显得尤为漫长。
更严峻的是,锁单时序对交付时长影响显著:因 Max 版与标准版交付周期相差 20 周,且开售初期每秒新增数千订单,用户若因系统卡顿延迟 1 分钟锁单,排队位次可能落后数万名。已有用户因支付页面故障延误锁单,交付时间从 " 准现车 "(1-5 周)跳涨至 40 周(9 个月),而 5000 元定金因锁单完成无法退还。
交付黑洞:产能困局与 " 按价插队 " 潜规则
小米 YU7 开售 3 分钟大定破 20 万台,18 小时锁单量达 24 万台,创行业纪录。但产能与订单严重失衡: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仅 15 万辆(超负荷运转至 24 万辆),叠加 7 月投产的二期工厂(全年预计贡献 6 万辆),2025 年总产能仅约 30 万辆。而 SU7 积压订单近 30 万台,YU7 新增 24 万台锁单,总缺口达 24 万台。三期工厂 2026 年才能投产,短期内产能困境无解。
更引发争议的是交付周期差异:Max 版仅需 34-37 周交付,而标准版长达 54-57 周,差距达 20 周。业内推测高配版因配置统一(如激光雷达标配)可能提升生产效率,但小米官方仅声明 " 按锁单顺序排产 "。黄牛趁机炒作:二手平台 Max 版 " 准现车 " 订单加价高达 2 万元转卖,而标准版因交付无期遭市场冷遇。
用户豪赌:53 周等待 = 三重暴击风险
对消费者而言,超长交付期暗藏三重 " 暴雷点 ":
政策退坡损失:2025 年新能源车享全额购置税减免(最高 3 万元),但 2026 年政策可能调整(行业预测减半至 1.5 万元)。若叠加以旧换新补贴取消(最高 1 万元),2026 年提车用户综合损失或达 1.5 万 -2.5 万元。
技术迭代风险:2025 年 L3 级自动驾驶将试点落地,竞品计划推出新一代快充电池(如麒麟 5C)。等待 53 周后提车时,现款配置可能面临技术代差,尤其电池与智驾系统。
订单沉没成本:小米规定锁单后定金不退,若用户中途转投极氪 007、智界 S7 等竞品(第三方调研 28% 用户考虑退订),5000 元定金将损失;但 7 天犹豫期内可免费退订。
神评
当 " 锁单时序定输赢 " 从行业共识变为消费现实,小米 YU7 的交付困局揭开了新能源赛道最残酷的真相:等待即成本。24 万订单是市场投下的信任票,但 53 周的交付赌局,赌上的不仅是用户的时间金钱,更是小米能否跨越 " 交付力短板 " 的关键一跃。雷军说 " 不会沾沾自喜 ",而消费者或更想问:当 2026 年手握 " 过时技术风险 + 政策退坡损失约 2 万 " 的 YU7,这场豪赌中谁为代价买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