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观察 07-02
冲破迷雾,网络剧如何寻找“新大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 / 逍遥子

当长剧集遭遇发展瓶颈,当微短剧以燎原之势抢占观众碎片时间,网络剧创作该何去何从?

7 月 2 日,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网络剧创作主题研讨会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视频平台相关业务负责人、剧集制片公司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 " 破局之道和升维之路 " 展开深度对话。

这场思维碰撞不仅揭示了当下网络剧创作的困境,更勾勒出一条融合政策支持、文学赋能、技术创新与现实观照的突围路径。

政策护航:

构建网络剧发展的生态沃土

会上,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在致辞中明确提出 " 以人民为中心高扬时代精神旗帜 "" 激发创新活力,不遗余力培育精品 "" 优化产业生态,统筹强化服务保障 " 的三点体会,为网络剧创作锚定了根本方向。他强调:" 网络剧作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载体,必须牢牢把握为人民创作的根本方向,让作品映照现实、凝聚共识、温润心灵。" 这一论述直指创作本质,将 "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 作为创作生命线,要求创作者扎根生活、深入群众,从火热实践中攫取鲜活故事。

在政策落地层面,北京市广电局全面升级 " 北京大视听 " 文艺精品创作机制。2025 年,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规模超过 1.7 亿,整合超高清海外传播等专项资金,形成培育时代佳作的资金合力。同时,市区两级联动优化营商环境,丰富北京风景数字影像,提供拍摄点位服务,为剧组在京取景拍摄提供便利。宣推力度的升级则体现在协调报端、网端、行业公众号等多终端平台,为网络文艺精品争取流量资源和曝光扶持。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构建起覆盖创作全链条的服务保障体系。

怀柔区的政策支持更具地域特色。北京市怀柔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宫吉成介绍,怀柔推出 " 怀柔十五条 ",对影视精品创作最高给予 200 万元奖励,影视新技术创新最高奖励 200 万元,文化空间改造最高奖励 300 万元,并对微短剧、短视频等在怀拍摄项目给予市场价 5 折优惠。此外,中国影都文娱产业园正式运营,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落地,形成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娱乐于一体的产业业态。这种 " 真金白银 + 产业集群 " 的模式,使怀柔成为网络剧创作的热土。

文学赋能:

IP 转化激活创作源头活水

会上,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权保处处长孟英杰推荐了 15 部具有网络视听转化价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元,涵盖现实、历史、科幻、悬疑等领域,展现了文学与影视融合的无限可能。

比如:苏童的《好天气》围绕咸水塘区域城乡变迁,讲述两个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仇,其对地域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为现实题材网络剧提供了优质蓝本;祝勇的《国宝 · 山鸣谷应》以故宫文物南迁为线索,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交织,为历史题材创作注入厚重感;海飞的《昆仑海》虚构明朝情报机构与倭国特工的对战,结合真实的 " 花街之战 ",开创了古代悬疑题材的新路径;段子期的《倍速世界》构建时间加速的科幻世界,通过 " 稳速剂 " 等设定探讨社会公平,展现了网络剧在题材上的拓展潜力。

孟英杰表示:" 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北京市广电局与中国作协连续三年推动的影视 + 文学融合转化,已推出《我的阿勒泰》等成功案例,形成了 " 文学 IP —影视改编—市场反馈 " 的良性循环。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网络剧的内容储备,更通过文学的深度提升了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

平台布局:

" 三个结合 " 重构创作方法论

面对长剧集当下面临的挑战,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提出的 " 三个结合 " 策略,他认为,在行业面临 " 市场收缩、创作方向迷茫、用户审美快速变迁 " 的背景下,必须通过 " 向下共情、向上创作 " 寻找新时代的平衡点。

" 长短结合 " 策略既坚守长剧集的战略核心,储备如《八千里路云和月》《伟大的长征》等历史厚重作品,又将微短剧作为增量业务,推出《成何体统》《烟雨神游记》等作品,形成微短剧内容矩阵。王晓晖指出:" 观众的选择呈现复合状态,每个人审美趣味的雅与俗并存,需要不同艺术形态面对复杂心态。" 这种多元布局适应了用户多样化的观看需求。

" 量质结合 " 则体现了平台的内容战略思考。爱奇艺量产 80% 的 " 生活陪伴内容 ",如迷雾剧场、恋恋剧场作品,满足大众日常观看需求;同时制产 20% 的 " 生命感动作品 ",如大家剧场、微尘剧场内容,传递深度价值。《人世间》《我的阿勒泰》等作品的成功,印证了高质内容依然具备极强的情感穿透力。

" 新老结合 " 则是通过五届 " 金豪笔 " 编剧之夜、" 燎原计划 " 等举措,实现创作人才的梯队建设。王晓晖特别强调青年创作者的价值:" 他们身上有未被规训的锐气,有对时代脉搏最敏锐的捕捉力。" 刘畅、辛爽等年轻创作者的崛起,正是这一策略的成果体现。

此外,爱奇艺在 " 技艺融合 " 方面的探索颇具前瞻性。虚拟制作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实景搭建成本,更让导演和演员获得 " 所见即所得 " 的创作环境;开放数字资产库、降低虚拟制作系统使用价格,推动技术普惠,这些举措为行业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现实深耕:

现实题材的守正与创新

西嘻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晓培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将 " 真实、温暖、前瞻 " 作为核心追求。她认为:" 现实题材是屏中万象的中流砥柱,不仅记录时代变迁,更反映社会脉搏和人民心声。" 在《梦中那片海》中,为还原 70 年代什刹海冰场,剧组大年初四用草席围出 1 万平米场地,3D 打印复刻道具,通过细节真实赋予表演生命力。

《六姊妹》的创作则体现了对地域现实的深耕。杨晓培坚持在淮南实景拍摄,搭建老院子、修缮老码头,让观众 " 连阿奶熬猪油渣的味道都闻得到 "。这种在地性还原使家庭故事成为千万家庭的缩影,实现了 " 用真实故事照进时代,用温暖力量抚慰人心 " 的创作初衷。

在人物塑造上,西嘻影业注重打破二元对立,探索 " 灰度 " 叙事。《好事成双》中女主发现丈夫出轨后与 " 小三 " 的理智合作,《六姊妹》中姐妹间 " 有矛盾却拆不散 " 的关系,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杨晓培强调:" 现实问题很少非黑即白,创作要探索中间的灰度,为观众留下希望的缝隙。"

《焕羽》《梦中那片海》等作品则体现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前瞻性。《焕羽》将校园青春与乡村偏见、代际隔阂等社会议题结合,突破了小情小爱的局限;《梦中那片海》让 70 年代青年与当下青年达成精神共振,展现了现实题材作品连接时代的能力。这种 " 守正创新 " 的创作理念,为现实题材网络剧开辟了新境界。

地域特色:

京味的魅力和海派的风情

北京新力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导演王育萌在《漂洋过海来送你》中对北京题材的探索,展现了地域文化在网络剧中的新表达。

传承经典是创新的基础。王育萌从小受《四世同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经典作品的影响,深知老北京文化的魅力。他认为,讲好新北京故事不能丢掉传统,要继承老北京作品中对时代的精准切片和对人物的鲜活塑造。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对精髓的把握。

创新表达是北京题材的生命力所在。《漂洋过海来送你》中,男主去美国不是为了追梦,而是为了寻回爷爷的骨灰,这种平视而非仰视的视角,展现了新时代北京人的自信。剧中胡同的烟火气与北京新貌的结合,让北京题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京味的新解是地域表达的突破。王育萌认为,京味不再是简单的腔调、口音,而是一种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北京作为首都,其题材创作应该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成为国家命运的代表。这种对京味的重新定义,让北京题材的网络剧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而《蛮好的人生》的创作团队在海派都市剧方面的尝试,为网络剧展现地域文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尚世五岸总经理周瑜分享了《蛮好的人生》的创作方法论:

海派元素的融入让剧集独具特色。剧中 86 处上海城市景观的呈现,沪语金句的巧妙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上海风情。这种地域特色的展现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与剧情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场与生活的融合拓展了都市剧的维度。选择保险作为职业背景,将职场故事与家庭生活结合,每一个保险案例都与人物成长紧密相关。这种将职业元素深度融入生活叙事的方式,让都市剧有了更丰富的层次。

时代性的表达让剧集更具共鸣。后疫情时代的治愈主题," 蛮好 " 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契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让作品有了现实的温度,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

《蛮好的人生》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地域特色与时代主题的结合点,让海派都市剧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为网络剧在地域文化展现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表演艺术:

角色塑造的深度与温度

演员刘端端以《庆余年》二皇子李承泽的塑造为例,阐述了网络剧表演中 " 从形似到魂融 " 的创作路径。他透露,为塑造这个 " 爱蹲着、爱吃葡萄、充满二次元气息 " 的角色,曾将小说中印象深刻的片段存进手机相册反复揣摩,甚至在片场赤足行走,通过肢体语言传递 " 皇家囚徒的颓靡和反抗 "。第一季的 " 白眼名场面 " 即兴发挥,最终成为角色的标志性动作,印证了 " 演员的创造性需要与导演的开放性相结合 "。

刘端端强调细节真实对角色塑造的重要性。为演绎第二季中李承泽从幕后黑手到 " 情绪疯子 " 的转变,他减重至 120 斤,以 " 形销骨立 " 的躯体演绎向死而生的绝望。这种对角色的深度挖掘,源于他对 " 艺术创作初心 " 的理解:"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无论演绎何种角色,都应深入内心,而非停留在表面人设。"

他还分享了网络时代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二皇子 " 先秦淑女步 " 被观众二创为文化现象后,刘端端主动在社交平台解析步态要领,这种互动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他感慨:" 一部优秀作品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演员要敬畏角色,观众才会真心接纳。"

类型探索:

悬疑与都市剧的创新表达

当下影视市场中,悬疑剧与都市剧作为备受观众青睐的两大类型,其创作走向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在会上的两场圆桌对话中,多位业内资深人士与学者围绕这两类剧集的创作难点、趋势及突破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揭示了当下影视创作的多元面貌与潜在挑战。

悬疑剧:在真实与虚构的交织中探寻叙事深度

悬疑剧的创作始终离不开 " 真实 " 与 " 虚构 " 的博弈。《我是刑警》总制作人郭现春以纪实美学为创作基底,将 15 个真实案件跨越 35 年的时间线融入剧中,通过光效、服化道的写实处理,让观众得以贴近基层刑警的办案日常。剧中 " 东林三女童被杀案 " 等情节,虽源自真实案件,却通过艺术化处理避免了过度血腥暴力的呈现,在创作尺度与内容安全间找到了平衡点。这种 " 类纪实 " 的创作风格,既保留了案件的真实质感,又通过艺术加工引发了观众对社会正义的情感共鸣。

《黄雀》编剧王小枪则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将扒窃场景细致划分为 " 单纯偷 "" 偷骗结合 "" 偷转抢 " 等类型,这些源自民警讲述与自身经历的情节,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他强调悬疑元素应自然融入故事,通过每一集的 " 打点 " 设置悬念,而非刻意贴标签,这种创作理念让悬疑感渗透在叙事的细节之中。

《棋士》导演房远另辟蹊径,以游戏 NPC 为灵感,结合围棋棋手的思维特质塑造 " 灰度人物 "。他摒弃了非黑即白的人物塑造模式,聚焦普通人走向犯罪的心理轨迹,将悬疑重心从情节反转转向人性探索。这种 " 现实为因、犯罪为果 " 的创作逻辑,让观众更能共情人物的挣扎与抉择。

《唐朝诡事录》编剧魏风华则开创了 " 重返历史现场 " 的创作路径。他通过实地考察西安唐代遗迹、研读唐传奇志怪笔记,在 20% 的历史基底上构建 70% 的案情与 10% 的志怪元素。剧中 " 毒蛇比人心更毒 " 的隐喻,将宫廷阴谋与社会批判巧妙融合,实现了本格推理与社会派的有机结合。他与监制郭靖宇的合作模式也颇具特色,由他完成初稿后,郭靖宇再对节奏进行调整,这种分工让作品在历史厚重感与叙事流畅性之间达成了平衡。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将悬疑剧的发展趋势总结为三点:重返 90 年代的技术怀旧,注重人性救赎的叙事预留,以及叙事结构与本格推理的创新。她指出,优秀的悬疑作品应在情节张力与人性探索之间找到平衡点,如《隐秘的角落》即便开篇揭晓真相,仍能通过人物命运轨迹抓住观众注意力。

都市剧:在类型融合中解构多元生活图景

都市剧的创作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双轨》总编审申少峰介绍,该剧以 18-22 岁青年为切入点,在跨国恋情中融入赛车、黑拳等动作元素,打破了都市剧对 " 熟男熟女 " 的固有刻画,这种青春化、动作化的尝试为都市剧注入了新鲜活力。

《我的后半生》总制片人黄澜则聚焦老年题材,通过张国立饰演的老人经历五次恋爱失败的故事,呈现了 " 反成功学 " 的叙事。她认为,老年情感剧的成功在于真实展现不同年龄层都会面临的爱情困境,同时通过人物在挫折中的成长,传递出 " 人在任何年纪都能获得成长 " 的积极理念,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引发了观众的深层共鸣。

《仁心俱乐部》导演田宇将医疗职场与喜剧元素结合,以《炊事班的故事》为灵感,打造了一部轻松幽默的医疗群像剧。他通过医生们的病例故事与家庭矛盾,展现了职业身份与个人生活的冲突,这种 " 职场 + 喜剧 " 的创新模式为医疗题材注入了新的叙事可能。剧中对女性主动性的刻画引发了关于 " 女 A 男 0" 人设的讨论,田宇表示,创作中尊重现实的选择虽可能引发争议,但更能真实反映现代社会的情感状态。

《六姊妹》编剧伊北强调,都市剧的突破关键在于新视角的发现,而非简单的类型融合。他与杨晓培在剧本磨合中秉持信任与尊重的原则,既保证了创作的整体性,又能根据演员反馈进行调整,这种开放的创作态度让作品更具生命力。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卢蓉从学界角度指出,都市剧应承担起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解构使命。她认为,行业元素的加入应是对生活硬核内容的正面迎战,而非简单的商业噱头。同时,都市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已从 " 完美女性 " 发展到 " 复杂个体 ",但在男性形象刻画上仍存在 " 窝囊废 " 与 " 渣男 " 的单一化倾向,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情绪的投射与创作者的叙事困境。她呼吁创作者以更温和、辩证的态度看待两性关系,避免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

未来展望:

在融合与平衡中寻找方向

关于行业未来,王晓晖的判断颇具代表性:" 迷雾并非绝境,它遮蔽的只是旧地图,却催促我们寻找新大陆。"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创作多元化的背景下,网络剧创作正迎来从 " 流量至上 " 到 " 价值引领 " 的转型。当《漂洋过海来送你》用北京胡同连接全球视野,当《我的阿勒泰》以散文式叙事开创先河,这些创新实践已然证明:唯有扎根现实、拥抱创新,才能在网络剧的浪潮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传递的信号来看,网络剧创作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政策、平台、创作、人才的生态闭环;升维之路,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在守正创新中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 " 视听潮涌千帆竞 " 的当下,唯有以 " 文艺生辉万象新 " 的追求,才能推动网络剧创作迈向新的高峰。

商务合作  请联系:

zsh762079852(微信 I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怀柔 文学 北京 视频平台 破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