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首次公开募股(IPO)一直备受瞩目,它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也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由财联社与《科创板日报》联合出品的创投日报开启 "IPO 直通车 " 栏目,我们将对话企业创始人、天使创投人,为您全方位呈现 IPO 的台前幕后;我们将搭乘 " 直通车 ",深入企业、奔赴路演现场,第一时间为您带来最鲜活的 IPO 进展、最专业的解读分析。
不管您是企业家、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关注者,"IPO 直通车 " 将是您洞悉 IPO 市场的重要窗口,共同见证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 。
《科创板日报》7 月 3 日讯(记者 余诗琪)日前,杭州创新药企 BlissBio Inc.(百力司康)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高盛、华泰国际、建银国际。
据悉,百力司康是由两位 60 后女博士——魏紫萍、周宇虹联手成立,她们都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和强生等跨国大药企任职,有着 20 多年的制药业经验。依靠旗下一款 HER2 靶向型艾立布林 ADC 候选药物,百力司康一度与跨国药企卫材签下一笔最高 20 亿美元的 ADC 管线 BD(商务拓展)合作,但根据招股书最新披露的信息,双方正逐步终止合作协议。
这意味着,仍处于新药研发 " 烧钱阶段 " 的百力司康,有着不小的资金压力,过去两年合计亏损 7.63 亿元。在今年 5 月,百力司康就曾传出考虑在香港上市的消息,计划募资 1.5 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百力司康在内近期多家医药企业在近期选择冲刺港交所。7 月 1 日," 东北药茅 " 长春高新对外透露其赴港上市的计划,继恒瑞、百济神州之后,"A+H" 两地上市药企有望再添一员。据港交所网站,自 6 月 23 日以来,两周内有近 40 家企业递表港交所,医药企业占了四分之一,涵盖生物医药、医疗信息服务、AI 医学影像多个领域。
受跨国药企卫材支持
据悉,百力司康是由两位 60 后女博士——魏紫萍、周宇虹联手成立,她们都曾在百时美施贵宝和强生等跨国大药企任职,有着 20 多年的制药业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周宇虹在创办百力司康之前,十余年时间都在卫材收购的子公司里担任抗体开发高级总监。
2014 到 2015 年,魏紫萍还曾担任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简称 CBA)会长。2017 年底,魏紫萍、周宇虹在杭州市成立了百力司康,专注于 ADC(抗体偶联药物)抗肿瘤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及产业化,目前有四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尚未有药品获批。
据悉,在公司创立第二年,百力司康就从卫材引进了艾立布林,这是一种微管蛋白抑制剂,临床应用已经超过十年之久。而这款药物也为百力司康的管线起到了关键作用。百力司康目前有四条主力管线,其中靶向 HER2、EGFR、B7-H3 的三款 ADC,都以从卫材引进的艾立布林为有效载荷。
现阶段,在百力司康的产品列表里,最具备商业化前景的是 BB-1701。
《科创板日报》了解到,这是一款 HER2 靶向型艾立布林 ADC 候选药物,主要针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潜在的其他 HER2 表达癌症。
依靠这款产品,2023 年,百力司康与跨国药企卫材签下一笔最高 20 亿美元的 ADC 管线 BD(商务拓展)合作,这也是当年 ADC 领域最大的一笔出海交易。这份价值 20 亿美元的 BD 合同,是双方就核心管线 BB-1701,签署的具有战略选择权的临床试验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百力司康获得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双方将就 BB-1701 进行共同开发。如卫材行使 BB-1701 战略合作的选择权(全球除大中华区外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百力司康会获得相应的行权付款,同时将获得总计高达 20 亿美元的开发与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百力司康通过与卫材的 BD 合作,将在研管线 BB-1701 提前实现了商业价值的变现并铺好了出海的渠道。
卫材也进一步展现了对百力司康的重视。在 BD 合作的一个月后,卫材独家投资了百力司康官宣卫材 B++ 轮融资。据招股书披露,本轮融资总额为 1.7 亿元,卫材因此持有百力司康 7.75% 股份,是公司第七大股东。
按照百力司康的规划,预期将于2025 年下半年与包括美国的 FDA、欧洲的 EMA、中国的 NMPA 及日本的 PMDA 在内的全球监管机构讨论 BB-1701 关键性的 2/3 期研究。
20 亿美元 BD 合同 " 生变 "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信息,2023 年和 2024 年,百力司康实现营收 1.8 亿、2259 万元,收入绝大部分均来自于最大客户卫材,分别占年度总收入的 100.0% 和 98.5%。主要来自与卫材订立的临床试验合作开发协议,并主要通过自卫材收取的里程碑付款及向卫材提供临床试验材料及研发相关服务的收益。
招股书显示,对应的毛利分别为 1.8 亿、28 万元;年内亏损为 2.06 亿元、5.57 亿元,过去两年合计亏损 7.63 亿元。
但从最新的招股书披露来看,此前百力司康与卫材的潜在价值高达 20 亿美元的交易面临 " 泡汤 " 风险。
按照之前的协议,卫材行使 BB-1701 战略合作的选择权后,百力司康才有机会获得总计高达 20 亿美元的开发与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而招股书显示,百力司康已经于 2025 年 5 月和卫材就 BB-1701 的临床试验合作开发事宜订立逐步终止合作协议。且卫材决定不行使其战略合作选择权,由百力司康独自负责 BB-1701 未来的全球开发及商业化。
现在卫材决定不行权,百力司康也缺少了价值 20 亿美金协议的支持。
对于百力司康来说,当下仍处于新药研发企业的 " 烧钱阶段 ",过去两年,研发成本分别为 1.44 亿元和 1.20 亿元,占到亏损额的 34.6%。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百力司康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4.32 亿元,主要来自来往过往融资资金的支持。按照目前的亏损速度,公司的资金压力较为明显。
这意味着,百力司康的商业价值和后续融资将更加依赖于 BB-1701 自身的临床数据进展和市场前景,也给未来的商业化前景与资金链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东方富海、高瓴、夏尔巴加注
自成立以来,百力司康经历了 5 轮股权融资,总计约人民币 8.738 亿元,投资者包括卫材、高瓴、夏尔巴、东方富海等。
其中,东方富海在 2018 年百力司康的天使轮进入,当时每股成本仅为 2 元,融资总额为 3500 万元。一年后,由夏尔巴投资领投的 A 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 1.1 亿元,每股成本也翻了一番。
到了 2021 年,由高瓴创投领投,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鼎珮集团(VMS Group)、和达生物医药基金共同参与投资的 B 轮,是百力司康融资历程的高峰时刻,总金额超过 4 亿元,每股成本也达到 11.38 元。
之后两年,百力司康分别完成了 B+ 轮和 B++ 轮融资,融资规模都在 1 亿多元,每股成本分别为 13.51 元、14.63 元。
招股书显示,在 IPO 前,高瓴、东方富海、夏尔巴是外部机构中持股最多的三家机构,持股分别为 11.7%、11.55%、9.21%。此外,卫材株式会社持股 7.75%,Cormorant 持股为 5.85%,SherpaHealthcare 持股为 5.72%,VMS 持股为 3.8%。
IPO 前,百力司康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紫萍、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周宇虹分别持股为 15.71%、10.48%。PartnerBioCorporation 持股为 8.01%,魏紫萍、周宇虹分别拥有 60% 及 40% 的股权。两位联合创始人合计持股 34.2%。
百力司康在招股书中表示,IPO 募集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 BB-1701 核心产品研发和预期商业化;其他关键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资助其他现有管线资产和新候选药物的持续研发;资助技术平台及生产设施的持续发展与升级;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