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7-03
【网观西安】用AI短剧,如何讲好“西安故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共 2474 字,阅读时长约为 3 分钟。

AI 短剧,这一新兴事物正在迅猛走红。

日前,由河南一地方宣传部门出品的 AI 短剧《殷商纪源》之《玄鸟生商》在央视频等平台上线,上线首日即获得百万点击。此前,更有 AI 付费短剧《兴安岭诡事》,上线 9 天播放量达到 4000 万。

AI 短剧不仅是一场技术风潮,更是对传统影视机制、文化生产逻辑、审美标准的一次系统性冲击。尤其对于西安这样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叙事丰富的城市而言,AI 短剧或许不仅是一种新工具,更可能是一次城市文化 " 出圈 " 的历史性机会。

不久前,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西安造梦工厂影视基地成功入选 "2024 年全国微短剧基地排名 TOP10"。那么,西安如何在雄厚的短剧资源基础上,再搭上 AI 的快车,讲好城市故事,助力城市发展?这值得我们思考。

短剧市场早已热火朝天,但 AI 短剧的异军突起,无疑是内容产业吹来的一股新风。

面对内容消费日益碎片化的时代趋势,观众对 " 快节奏、低门槛、强情节 " 的内容趋之若鹜,而 AI 短剧正好精准踩中了这一节奏点。

它以 " 短平快 " 的传播逻辑、极低的制作门槛,再加上图像合成、人物生成、语音模拟等 AI 技术的飞跃,几乎让 " 人人皆可编导 " 成为现实。

当前,AI 短剧的探索主要呈现出两个方向:一类由相关部门或高校主导,聚焦地方文化、城市记忆与人文表达;另一类则由企业团队、自媒体等市场力量推动,更多承袭真人短剧的叙事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实现商业变现。

▲ AI 短剧《殷商纪源》之《玄鸟生商》视频画面

尽管目的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选材精准、传播高效,既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又充分适应平台算法逻辑,这也是 AI 短剧迅速 " 出圈 " 的根本原因。

对于西安而言,这不仅是技术革新的新赛道,更是文化传播的全新机遇。

一方面,可以依托本地高校与文化机构,推动 AI 短剧深耕城市人文脉络,讲好 " 西安故事 ";另一方面,也应鼓励企业团队、自媒体创作者立足西安厚重的历史资源和完善的短剧基础设施,打造具备市场潜力的影视文化产品。

内容向上与产业向下,两条路径并行不悖—— "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

在 AI 短剧这场 " 人机共创 " 的内容革命中,西安拥有天然优势。它不是简单的 " 适合 ",而是从文化供给、叙事结构到平台匹配的多维协同,堪称中国 AI 短剧最有爆发潜力的城市之一。

内容资源富集,叙事母题天然适配短剧节奏从 " 玄鸟生商 "" 周礼复兴 " 到 " 汉武北望 "" 盛唐风华 ",西安的历史不是碎片堆积,而是一部层层递进、高潮迭起的文明史诗。这些历史母题天然契合 AI 短剧所需的 " 强设定 + 强转折 " 的结构逻辑。

比如," 唐朝女侠在盛唐夜市穿越 " 这种体裁,可以是文旅宣传,也可以包装成商业短剧;再如 " 汉武帝与西域少年对话 " 可 AI 重构成国风少年剧。" 西安故事 " 有足够的文化厚度,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唐风场景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产业基础扎实,AI 技术与内容创意并存西安拥有西电、西工大、西交大等 AI 人才高地,又聚集了大量本地文创公司、短视频 MCN 机构和数字内容实验室,为 AI 短剧的研发、落地、培训、试点提供了优渥土壤。

当 " 文化强市 " 与 " 数字新城 " 双重战略相遇,西安就有机会将 AI 短剧作为城市内容产业的新引擎,而不仅仅是短视频热潮的一次搭车。

用户场景丰富,具备" 出圈 " 爆款基因从永兴坊的网红国潮,到曲江的沉浸演艺,再到大明宫、大唐不夜城的日夜游客潮流,西安不仅有文化,更有人群与场景。一旦用 AI 短剧将这些场景再造、神话重塑,便可轻松实现 " 线上造梦 + 线下打卡 " 的文旅联动,形成独特的 " 内容反哺城市 " 模式。

在 AI 短剧的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 " 是否使用 AI",而是 " 如何用好 AI"。西安要想把握风口、避开岔口,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打造城市IP 内容库破解" 内容泡沫化 " 问题尽管 AI 生成能力强大,其内容质量仍取决于输入素材的深度与组织方式。西安可推进 " 城市文化素材结构化工程 ",系统梳理历史人物、地标建筑、文化传说、非遗技艺、民俗节庆等本地资源,并按人物、时间、场景、冲突等维度进行标签化处理,打造可视化、可调用的 " 剧情母本 "。

在此基础上,建立 " 西安短剧 IP 开放平台 ",向企业、高校、MCN 机构开放调用权限,鼓励围绕西安文化开展二次创作。既可解决内容同质化、题材重复等问题,也为优质作品筛选与激励提供制度支持,推动城市文化的数字化演绎与活态传播。

西安的影视公司 图源:西咸新区

建立" 城市短剧共创实验室 "避免" 审美退化 " 趋势AI 虽能高效生成内容,但缺乏美学判断,唯有创作者的审美与再加工,才能赋予其艺术价值。西安应构建支持体系,推动 AI 内容从 " 技术产物 " 迈向 " 文化表达 "。可依托曲江新区、西咸文创园等设立 AI 短剧孵化实验室,提供剧本、视觉、配音等系统培训,提升创作者综合能力。

同时,设立 " 青年编导扶持基金 ",鼓励本地大学生与个体围绕西安题材持续创作,并通过 " 西安 AI 短剧节 " 等平台集中展示优秀作品,提升行业审美水准。以机制护航质量,以人文坚守初心,这是西安迈入 AI 内容时代的重要一步。

▲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内搭建的场景 图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建立伦理边界与平台共治对冲" 法律风险与深伪危机 "AI 短剧发展迅猛,若缺乏规范,易引发侵权、误导等问题。西安亟需建立多维治理体系:在平台层面,推行显著标识与内容申报制度,防范换脸伪装、虚假原创等风险;在政策层面,可以尽快出台类似《AI 短剧合规指引》的文件,明确版权、角色使用、信息标注等要点,划定行业红线。同时推动行业自律,成立由创作者、平台与法律专家组成的 "AI 影视伦理委员会 ",健全道德准则与应急机制,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运用 AI 短剧讲好 " 西安故事 ",不仅是对千年文化的一次数字化表达,更是让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未来共鸣的崭新尝试。唯有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文化基因,才能让这座古老城市在年轻人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 AI 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西安在时代浪潮中,演绎引人入胜的动人新篇。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标签

ai 阅读 基础设施 河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