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6 月 30 日),何鸿燊之子、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何猷君再次现身广西南宁。
他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的一场会见中。陈刚表示,欢迎他率电竞行业上下游企业前往广西商谈合作和拓展业务。
前一天,南宁金融集团与何猷君创办的红鲤文化传播(武汉)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再往前,今年 4 月,红鲤文化与其所属的星竞威武均已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完成签约。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又被称为 " 南 A 中心 ",是南宁全新打造的人工智能新地标。也是在两天前,南 A 中心迎来了首批 16 家东盟企业签约入驻,他们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 6 个国家,覆盖人工智能研发、智能应用、跨境商贸、职业培训等多元领域。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南 A 中心被寄望于充当 " 广西串联中国技术、东盟市场和全球资源的‘超级接口’ ",借力人工智能,成为 " 广西摆脱传统产业依赖,向数字经济转型的战略锚点 "。
广西与人工智能的距离似乎并不算近。它曾孕育出 " 汽车城 " 柳州,梧州、桂林等老工业基地也一度声名在外,但在数字经济时代却逐渐 " 失语 "。
今年以来,广西拼命补上 " 人工智能 " 这堂课,成立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 汇聚全区资源和力量,统筹推进全区人工智能发展 ",紧迫感可见一斑。
陈刚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人工智能时代," 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 "," 谁先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这个国家、这个地方就能走在前面 "。问题是,对于已经 " 缺课 " 太多的广西来说,该如何实现 " 变道超车 "?
" 座上宾 "
今年,广西追逐人工智能的决心可谓 " 超级加倍 "。
广西的新谋划最早在 " 新春第一会 " 上被外界捕捉。在这个主题为 " 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 " 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陈刚特别提及 DeepSeek," 这表明,人工智能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广西不能妄自菲薄、行动迟缓,而是要站在时代前沿去捕捉机会 "。
他就此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以 " 人工智能 +" 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7 月 2 日,在南 A 中心展示中心调研时,陈刚再次重申," 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
如何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一系列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和举措当中,广西紧接着拉开的 " 大区招商 " 行动,充当起了推动 " 路线图 " 落地的 " 头炮 "。
一个具体表现是,从 3 月开始,各类人工智能企业开始密集成为陈刚的 " 座上宾 "。它们涵盖了人工智能各个领域,并且已有企业迅速在广西落地。
3 月 1 日,陈刚就曾赴北京考察多家人工智能有关企业,一个多月后,陈刚再次在南宁会见了当时考察名单中的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而后的 5 月 12 日,奇安信与广西签署合作协议,实现了从招商到投资落地的 " 闭环 "。
奇安信是北京首批 " 隐形冠军 " 企业,也是国内数据安全领域的头部企业。其董事长齐向东表示,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安全研究院、人工智能安全运营体系等项目建设,并将积极参与 " 南 A 中心 " 的建设。
在他会见的企业名单中,还包括具身智能领域的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生成式 AI 蛋白质设计领域的北京百奥几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内容伪造检测领域的中科睿鉴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 + 汽车设计领域的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阿里云、科大讯飞、高德地图等耳熟能详的企业,由此,广西推动 " 人工智能赋能百业 " 的谋划也得以显现。
这些企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几乎都来自北上广深。如陈刚所说,广西要以国内外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为核心,通过技术标准共研、生产要素共享、市场渠道共建,构建 " 北上广深研发 + 广西集成 + 东盟应用 " 的跨境产业生态,实现芯片、语料、大模型、垂直应用等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跨境协同发展。
而伴随南 A 中心等载体的不断建设,企业也有了集聚发展的土壤。南 A 中心于 4 月 3 日开工后不久,就迎来了首批签约入驻的 40 个项目,项目涉及投资合作金额超 79 亿元。
再 " 集成 "
高规格行动的背后,不可否认的是,广西数字经济的先天不足格外明显。
根据广西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一份数字经济发展评估报告,2021 年,广西人均数字经济规模为 1.69 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3.22 万元)的一半左右,不仅落后于发达省份,而且落后于江西、内蒙古和贵州等欠发达省份。
当时,面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势,广西并非没有采取行动,但推进不甚顺利。
该机构发布的另一则分析文章指出,尽管 2018 年广西就曾出台《加快数字广西建设若干措施》,但到 2021 年,25 条措施中有 16 条有关部门未出台实施细则,造成政策兑现困难。政策认定的相关产业园,也存在无法享受政策支持的问题。
问题也出现在企业的引进上。
早在近 20 年前,广西就曾高调提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但在不久后,广东实施 " 双转移 " 战略,推动 " 腾笼换鸟 "。在几年后本地媒体的一则报道中,当地仍然不乏 " 广西并非独家的买方市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 " 的讨论,而完善平台建设、优化软件环境仍被认为是广西急需补足的短板。
眼下,面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新机遇,广西更需要 " 无中生有 ",找到吸引企业的发力点。
对于广西人工智能时代下 " 后发先至 " 的期望,有业内专家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 " 北上广深研发 + 广西集成 + 东盟应用 " 生态的重要性。其中,关键无疑是作为纽带的 " 广西集成 ",即推动企业在广西聚集。
更何况," 竞争者 " 还扩大至广东等先发省份。广西工信厅副厅长赵恩江曾提出更具体的设想,包括建设国内智能产品重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开展 "AI+ 行业 " 共性场景需求研究,在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工业应用场景,开发应用一批垂直领域模型等——这些是各地目前共同发力的方向。
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向城市进化论表示," 向南开放 " 或许是一个新 " 变量 "。在 " 东盟应用 " 的需求下,广西此前构建的各类平台和机制将能发挥出新的作用。
比如,广西是东博会的所在地,又与东盟国家各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协会建立多层联系机制,企业将能利用 " 南宁渠道 " 对接东盟。再比如,2023 年成立的中国 - 东盟产业合作区,能为企业提供各类体制机制利好,将有望解决政策推进不畅的问题,而南 A 中心也位于该合作区内。
东南亚
反过来,东盟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
对于广西来说," 拥抱 " 东盟几乎成为重塑产业生态的一种 " 定势 "。上个月初,陈刚会见董宇辉时提到,广西谋划举办面向东盟的水果采购活动,推动 " 东盟出产、广西集散、全国销售 "。其瞄准的正是东盟庞大的水果市场,以及广西体量居于前列的陆路水果口岸。
而在直播电商领域,广西也出台相关政策,基于广西小语种主播优势,将东盟需求 " 翻译 " 给生产商,推动更多中国商品由此走向东南亚——当地广阔的市场早已成为中国电商企业 " 出海 " 的 " 必争之地 "。
东盟投资的下一个热点在哪?市场已经看向人工智能产业。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等人曾发表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全球 AI 产业呈现集中分布格局,从企业数量上看,美、中两国共计占据全球总量的近一半,其他国家均不到 10%。而东盟因数字基建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行业热点。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 9 月,东盟数据中心数量已达到 489 座;而自 2023 年以来,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已累计在东盟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 500 亿美元。
广阔的消费群体仍是东盟收获青睐的原因。如章俊等人指出,去年,东盟区域数字经济的商品交易额同比增长 15% 至 2630 亿美元,数字经济收入同比增长 14% 至 890 亿美元,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潜力也十分可观。
但问题也同样明显。比如,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地区在语言、文化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多样性,使得创建大型统一数据集变得更加困难,而这正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发展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西有望成为 " 破局者 "。
据雷小华所说,广西与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合作,有两个具体的领域有望推进,一是基于当地的小语种优势,布局东盟语料库,并针对性地开发相关大模型,目前,落户广西的跨境电商服务商来赞宝集团、AI 数据龙头海天瑞声等企业已参与其中。
二是为应用提供试验场景。据他所说,这将是另一种 " 集成 ",当各类技术、行业上下游在广西聚集,来自中国和东盟双方的企业在此碰头,将能共同 " 组装 " 成一个场景,使细分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有了 " 试验平台 "。试验成功后再推广至东盟国家,有助于更快实现市场开拓。
两个方面无疑都充满开拓性。这一次,广西迎来了率先抢占新市场的可能,但前提是,它要有扮演 " 引领者 " 的能力和气魄。
记者| 杨弃非
编辑| 程鹏 杨欢 杜恒峰
校对 | 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