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南 07-02
【探访都匀民生医院医养服务中心系列报道①】专业守护 托起失能老人的幸福生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核心提示:养老服务关系万千老年人福祉与家庭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都匀民生医院认真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系统专业优势,以失能照护为重点,积极构建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域内老年人群体托起了 " 妥妥的幸福 "。

即日起,我们将开设专栏,聚焦都匀民生医院在服务康复老人、失能老人以及单纯养老群体上的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A 一对父子的坚定选择

" 洗脚咯,李伯伯!来来来,先用脚试试水温怎么样?如果温度偏高,那就稍等几分钟后再泡!"6 月 19 日下午 17 时许,在都匀民生医院康养服务中心的一间三人病房内,护工吴凤大姐端来冒着热气的洗脚水,只见她先用手指深入木盆中感受水温,然后叫李老也用脚试试。

▲护工吴凤大姐为老人洗脚

" 水温刚刚好,谢谢哈!小吴。" 老人满脸堆笑地说。" 怎么样?住进来还习惯吧?" 在为老人洗脚的过程中,吴凤大姐和他聊起了家常。

" 很好!多亏了你们的照料。" 老人语速尽管有些缓慢,但思维逻辑很清晰。闲聊间,李老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这温馨和谐的一幕,每天都会在都匀民生医院医养服务中心上演。作为一家医养结合的专业康养服务机构,专业医护团队用责任心与爱心,为在这康养的老人们筑起了温暖而坚实的爱巢。

吴凤大姐口中的李伯伯现年 82 岁,系都匀一家企业退休职工。6 月 19 日,是李伯伯入住康养服务中心的第四天,但其实他早已是这里的熟客了。

原来,老人的儿子患有脑梗,术后就选择在都匀民生医院康养服务中心接受康复疗养,李老和家人会隔三差五前往医院陪护,一来二往间,他们与这里的护工以及医护人员都渐渐熟络起来。

两个月前的一天,老人在医院探望儿子时突发脑溢血,导致现场大小便失禁,站立不稳且意识混沌。虽经过及时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留下了步履不稳、言语迟缓等脑梗后遗症。

" 要不是当初多亏了他们,我不可能得到及时治疗,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状态了。" 老人感慨的背后,既有感恩,也有信任。据了解,李老在他院治疗出院后,坚定地选择到这里来接受康复疗养。

对于自己的选择,李老声称," 这里环境舒适、照护专业、医护人员脾气好,有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他告诉记者,因为儿子长期在这里疗养,医护团队的专业照护他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所以,选择到这里来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李老的心态很好,整天都是乐呵呵的。自入住医养服务中心以来,每天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完成肢体康复训练后,他还会看看书、看看电视、串串门。" 这里人多,有人聊天可以解闷。" 他自称:" 比在家里还要舒心。" 让他及家人放心的还有饮食,因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医养服务中心每天提供的一日三餐,都是经过严格控糖、控盐以及配制高蛋白的营养膳食,吃起来放心,不再为每天避讳吃什么而犯愁。

B 耄耋失能老人的康复之路

与李老伯不同,韦老太是一位典型的全失能瘫痪在床的老人。现年 86 岁的她,瘫痪在床已经 14 年之久。因儿子在外地工作,照顾母亲的担子就落在了在家务农的小女儿身上。尽管对母亲的照顾已是无微不至,但韦老太还是因长期卧床长出了褥疮。

" 母亲全身有八个褥疮,其中一个最大面积有成年人拳头那般大,且已深及骨头。" 韦老太的小女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褥疮导致母亲全身皮肤大面积溃烂,在家时就已奄奄一息。他们对此束手无策,通过他人介绍得知都匀民生医院接收这样的失能老人后,于 2024 年 11 月 26 日将老人送到医养服务中心接受治疗。

医养服务中心的护士长朱瑛说,韦老太入院时骨瘦嶙峋,溃烂的褥疮散发出阵阵腐臭味。后来通过组织外科、内科、康复科等学科专家进行会诊后,决定采取中西医手段对老人对症治疗。就这样,韦老太奇迹般 " 挺 " 了过来,而且恢复的很快。

如今,在接受大半年的治疗后,她身上大面积褥疮创面已经生肌愈合。老人面色日渐红润,体重也增加不少,现在还能坐着轮椅自行活动了。" 韦老太康复的背后,不但彰显了都匀民生医院医康养服务中心医护团队的精准治疗和专业照护,更凝聚了护理人员的辛苦付出。

据朱瑛护士长介绍,对于像韦老太这样的全失能老人,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日常照料显得非常重要——穿衣、洗脸、梳头、喂饭、洗衣、定时帮助大小便、按时对褥疮创面进行清洗和换药等等,并且每隔 2 小时就要为老人翻一次身。她说,护理团队既不嫌弃也未曾抱怨过,老人的子女也曾感慨,比起这里的护工他们自愧不如。

▲护理人员在将失能老人抱上床

" 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和日常照料,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确实难以这么周到。" 朱瑛护士长坦言,作为一家专注于为老年人、术后患者、慢性病患者及亚健康人群提供 " 预防、治疗、康复、养护 " 全周期服务的 " 既可治病又能养老 " 的服务机构,全天候配备 2 名值班医生、8 名护士以及 10 多名护工,根据不同老人不同情况,实行一人一方案照护,将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到人,确保每位老人在专业照护下高质量地舒心生活。

▲为老人进行专业康复训练

C 专业照护 提升幸福指数

▲搭配合理的营养膳食

6 月 19 日下午 17 时 30 分许,正值医养服务中心食堂开饭时间。当天的菜谱很丰富,有鸡蛋蒸卷、鱼香肉丝、香菇炖鸡、南瓜汤、素瓜豆汤,主食有大米饭和稀饭,老人们则根据个人口味自行选择。在宽敞明亮的餐厅,老人们吃的津津有味,极个别失能老人在护工的 " 投喂 " 下也开启了他们的 " 干饭 " 时刻。

▲护工为老人喂饭

▲康养中心的部分老人在食堂就餐

在胡婆婆的碗里,记者发现烂碎如泥的水煮四季豆和南瓜,旁边的食堂阿姨解释说,因为胡婆婆牙齿咀嚼功能缺失,只能由护理人员用勺具捣烂后才送到餐桌上,以确保老人正常下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无不体现了护理人员事无巨细的贴心服务。

朱瑛护士长介绍,医康养服务中心有专门的食堂,每天的膳食都是由医院聘请的营养专家根据老人情况进行荤素搭配,确保菜品既新鲜又不重复。特别是在老人们都普遍患有高血糖、高血压的情况下,膳食的科学搭配就显得相当重要,既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又保障了对基础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都匀民生医院医康养中心自 2023 年 12 月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先后有 140 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术后康复老人在这里安心疗养,有的康复后回归了家庭,有的则选择在这里继续颐养。花甲之年的宋阿姨以及年近八旬的许婆婆,就是康复中心的 " 铁粉 "。她们说,在这里生活没有孤独感,心情很愉悦。

数据的背后,承载了许多没有精力照料老人家庭沉甸甸的信任和希望——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 90 岁王大爷和中度失能的 86 岁陈大爷,两人系连襟关系。王老的儿子与许老的女儿组成了一个家庭,面对同时需要照顾的两位父亲,作为上班族的他们难以周全顾及,所以将两位老人送到了医养服务中心来。他们每次入院探望,看到两位父亲被护理得如此干净清爽,他们非常满意,也很放心。

▲护理人员帮助老人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替儿女尽孝、帮家庭分忧、为社会分担。都匀民生医院党支部书记代文禹表示,医养中心通过智能化、个性化、适老化设计,打造真正 " 老有所医、老有所康、老有所乐 " 的新型养老模式是时代所呼,社会所需,家庭所盼。今后,中心将不断优化服务供给和提升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更多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健康需求,以医疗机构的责任担当和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获取大众信任, 从而提升失能老年人在 " 家门口 " 养老的幸福指数。

记者 张仁东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康复 养老 养老服务 医疗机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