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高原的层峦叠嶂间,蕴藏着一个个不容忽视的产业奇迹。
从普洱茶的陈香到小粒咖啡的浓郁,从鲜切花的绚丽到道地药材的珍稀,云南以 "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 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农业版图上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其中,在中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中,云南是当之无愧的 " 隐形冠军 "。
2024 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 1092 万亩,产量 170 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1800 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与农业产值均连续 6 年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品种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道地药材主产区。
/ignore-error/1">
云南有中药资源 8875 种,占了全国一半以上,在全国 5000 多种中成药中,70% 依赖云南的药材原料,有超过 2000 种民族药,可谓是 " 无云药、不成方 "。
2025 年,这个被《滇南本草》浸润千年的药材王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从 " 资源宝库 " 到 " 产业引擎 " 的蜕变。
中药宝库如何炼成?
事实上,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云南的地理特殊性造就了 "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 的立体气候。
从海拔不足百米到 6000 米以上,高山、深峡、河谷、平坝各种地形地势俱全,这样纵向跨越寒温热三带的山地地形,配合充沛的降水与多样的土壤类型,使其成为全球少有的超级生态药库,天然药物资源遍布全省 16 个州市,特有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极为丰富。
在这里产出的道地药材以药效卓绝闻名,以云茯苓为例,多糖含量高达 90%,浸出物量达 15%,品质优于其他产地,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云当归中的阿魏酸含量远高于其他产区,达 0.14%-0.15%,是《中国药典》规定含量的 3 倍;菲牛蛭冻干粉抗凝效果高达 90%,抗凝血活性成分超过国家标准 30 倍。
回溯历史,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早在南诏国时期,云南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药材如三七、天麻等通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藏甚至东南亚。明清时期,云南的茯苓、当归等药材已成为宫廷贡品。
翻开明代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这部比李时珍《本草纲目》还要早的医药典籍,记载着 458 种西南高原特色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云南中药材产业体系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游走于食材与药材之间的 " 跨界明星 " ——松茸。
松茸,这种生长在 3000 米以上原始森林的珍稀菌类,依赖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共生树种植被,从孢子到成熟需 5-6 年,采摘窗口仅 7 天,至今无法人工栽培,全球仅少数区域满足条件,而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楚雄南华县等产区因高原气候和植被完整性,贡献全国 40% 的产量,其中,香格里拉松茸最高年产量 1400 余吨,年均产量占全省 65%,产值近 1.4 亿元。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松茸具有 " 健脾益胃、理气化痰 " 功效,日本汉方医学甚至将松茸视为 " 抗癌辅助食材 ",出口级松茸在日本市场售价可高达 3000 元 / 公斤。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为打破季节性限制,松茸正从传统的季节性鲜品贸易向全年化深加工产品转变。
比如,前瞻严选的【松鲜鲜松茸调味料】,创始人易子涵将 15 年健康食品研发经验注入产品,以 " 让每个家庭吃得安心 " 为初心,瞄准调味品行业长期被忽视的健康痛点,以松茸为核心原料,开创了调味品赛道新品类——松茸调味料品类。
- 配料干净,减钠革新
甄选云南香格里拉松茸,搭配苹果、胡萝卜等果蔬,以松茸、菌菇粉、酵母抽提物和玉米酱粉等自然、安全食材替代化学添加剂,配料表干净透明,0 蔗糖、0 甜味剂、0 防腐剂、0 农残,可代替盐和鸡精调味,实现 " 减钠不减咸,减钠不减鲜 ",宝宝辅食、老人餐食都能放心用!
/ignore-error/1">
- 一粉百搭,厨房救星
经过干燥杀菌及脱水等工艺处理,在不加防腐剂的情况下,提升保质期。炒菜时撒一撮,鲜香渗入每根菜丝;煲汤时舀一勺,汤底瞬间透出山林气息;甚至凉拌、调馅、煮面,它都能化身 " 隐形鲜味大师 "!厨房小白秒变大神,家常菜也能吃出高级感!控糖人群、健身党也能大胆调味,让每一口都鲜得安心,鲜得科学!
可以发现,突破时令桎梏,通过深加工打开健康消费场景,以科技与渠道重构价值链,云南正将生态稀缺性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这不仅是调味品的升级,更是一场从深山到餐桌的绿色革命。
传统药材的升级跃迁
事实上,作为云南 " 大健康产业 " 的战略性资源,松茸产业的蜕变也揭示着云南中药材的共性机遇。
目前,云南中药材产业逐步从粗放种植转向精深加工,形成 " 种植—加工—研发—销售 " 的全产业链模式。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的跨越,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核心在于破解低附加值困局,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升级。
/ignore-error/1">
在过去,云南药农常说:" 种药三分靠人,七分靠天。" 在散户种植模式下,同一座山的药材,东家施肥西家打药,最终品质参差不齐,甚至因农残超标被退货。伴随着云南省推广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推行统一追溯码管理,不仅规范种植流程,也确保药材质量,实现了从 " 经验种植 " 向 " 精准种植 " 的转变。
同时,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云南通过基因编辑、组织培养等技术,深入开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为中药材精深加工奠定了优质原料基础。
例如,灯盏花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料,但野生资源濒危,人工种植有效成分(灯盏花素)含量低。滇农大与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合作,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全球首个中成药全合成细胞工厂,实现灯盏乙素(灯盏花核心成分)的酵母生物合成,合成产量达 300 毫克 / 升。
可以发现,云南的中药材产业正从 " 靠天吃饭 " 转向 " 按需设计 ",或将成为全球中药材的 " 硅谷 " ——在这里,每一株草药都能被 " 编程 " 出最佳疗效。
/ignore-error/1">
更值得注意的是,龙头的作用不可忽视。云南中药材产业呈现出 " 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农户广泛参与 " 的生态体系。
这些领军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将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依托技术革新、品种优化和市场开拓,驱动产业链整体升级,并通过 " 公司 + 基地 + 农户 " 模式,直接带动数十万农户实现增收。
/ignore-error/1">
比如," 神草 " 三七,富含皂苷、铁、钙等成分,可缩短凝血时间并增加血小板,但忌连作,种植一季后,土壤需休耕 5-8 年才能再次种植,严重制约产业发展。2020 年,云南白药建成数字三七产业平台,覆盖三七的育种、种植、加工、检测、仓储、交易全流程,实现 " 一物一码 " 溯源。该平台整合了文山州 80% 以上的三七种植基地,2023 年文山州三七中药材种植面积 229.5 万亩、综合产值 352 亿元,传统的 " 特产 " 已长成百亿产业。
如今,站在新质生产力风口之上,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想要继续实现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的突破口可以瞄准国际化出海。
云南拥有 4060 公里边境线,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其地理战略地位正随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和 RCEP 协定的深入实施而日益凸显,堪称 " 中国陆上开放的新门户 "。
近日,第 9 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在昆明举行,作为中国与南亚国家年度最重要的经贸交流活动之一,本次大会首次设立中药材产业馆,通过系统展示云南中药材资源、种植加工技术和科研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云南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推动云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志着中医药产业正式登上中国—南亚经贸合作主舞台。
/ignore-error/1">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其根基与核心保障,直接决定着中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在 " 健康中国 " 战略和全球中医药热的双重机遇下,云南若能继续突破技术瓶颈、强化品牌输出,有望建成 " 世界中医药产业高地 ",在世界健康消费版图上刻下 " 云药标准 "。
微信搜索小程序【前瞻研选】,开启品质消费之旅,让每一次选购都成为对美好生活的投资,一同感受优质产品与理性消费良性循环的魅力!
前瞻经济学人 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5-2030 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