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网 07-03
小米YU7风暴:雷军如何回应一场车圈“奇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原创|苗正   编辑|Cong

2025 年 7 月 2 日晚上 8 点,北京。

距离上一次直播正好三个月,雷军又一次坐在了镜头前。他戴着自家最新发布的小米 AI 眼镜,显得颇有几分科技感,但直播间的观众似乎更想看到那个熟悉的、不戴眼镜的雷军。

" 雷总不要戴眼镜了 ",评论区里,一条建议被很多人点赞。

雷军看到了,他笑了笑,很自然地摘下了眼镜,说:" 既然大部分朋友们都建议我不戴,那我就不戴了。"

这个小小的互动,像是整场直播的一个缩影,也像是雷军造车以来姿态的一个注脚:倾听,然后做出选择。从发布第一台车 SU7 时的忐忑与期待,到今天发布第二台车 YU7 后的震惊与坦然,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在一条被舆论和聚光灯照得通亮的路上,走得飞快,也走得喧嚣。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 6 月 26 日,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的发布会上。

当晚,雷军公布了 YU7 的售价:25.35 万元起。这是一个不低的价格,也是一个悬在他心头许久的问题。然而,市场的反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包括雷军自己。

" 三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辆。"

" 一小时,大定突破 28.9 万辆。"

在 7 月 2 日的直播中,雷军回忆起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瞬间。" 看到(三分钟)大定数据的第一时间我都愣住了," 他坦言," 看了好几遍才跟现场的人分享。"

这不是修辞,而是一种真实的震惊。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这都是一个堪称奇迹的数字。小米汽车,这个刚刚成立四年,交付第一款车才几个月的新兵,再一次用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搅动了整个行业的神经。紧接着,18 小时后,小米汽车再次公布数据:不可撤销的锁单量,突破 24 万辆。

数字是冰冷的,但它背后是真金白银的信任,以及排到一年后的等待。狂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这几乎是小米这家公司与生俱来的宿命——在巨大的流量中诞生,也必然在巨大的争议中成长。

雷军知道,他必须回应这一切。

直播中,雷军没有回避任何一个尖锐的问题。他像一个耐心的产品经理,逐一拆解外界的疑惑。

第一个质疑,是关于 " 大定 " 数据的水分。很多人说,7 天可退的 " 犹豫期 " 是小米的文字游戏。

" 所谓的‘犹豫期’看上去有点故弄玄虚,其实是所有车厂都在采用的方式。" 雷军的解释很直接," 因此,我们大定量统计口径和所有车企都是一样的。" 他没有去辩解什么,只是陈述了一个行业惯例。言下之意是,小米没有,也不需要发明一种特殊的统计方法来让自己好看。

第二个质疑,更加致命:"YU7 的订单,是不是都是 SU7 的用户转过来的?"

如果这是真的,那 YU7 的成功将大打折扣。这意味着小米只是在内部做了一次用户平移,而非真正开拓了新的市场。在发布 YU7 之前,这是雷军和团队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 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小米 SU7、SU7 Ultra 转单数不足 YU7 总订单数的 15%。" 雷军公布了这个核心数据。他接着补充道:" 这个数比我们想象中少了很多,我对 YU7 的产品力和口碑也有了更强的信心。"

这是一个让他长舒一口气的数据。它证明了 YU7 不是 SU7 的替代品,而是一款真正靠自身产品力打动了全新用户的车。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在 YU7 发布后,小米反而三次上调了 SU7 的新增订单预期,从最初的 8 千辆,一路追加到 1.4 万辆。两款车,正在形成合力,而不是内耗。

既然数据这么好,为什么不公布 24 小时的锁单量?这是第三个质疑。

"18 小时不可撤销锁单就达到了 24 万单,到了 24 小时我说我们就不公布了," 雷军的回答显得有些无奈,也有些 " 雷军式 " 的通透," 省得各种讨论质疑,完全没必要。"

他似乎厌倦了陷入无休止的数字争论。在他看来,与其把精力花在对外 " 自证 " 上,不如埋头去解决更重要的问题——生产和交付。

在回应完内部的质疑后,他还谈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YU7 爆单后,一些友商的销售开始针对性地推出 " 截胡 " 策略,劝说已经下定 YU7 的用户退单转购。

雷军在直播中说,他认真学习了那些 " 截胡 " 话术。" 实话实说,内容不太准确,甚至有一些诋毁和歪曲。" 他的语气很平静,但态度很坚决," 我觉得大可不必。每个产品有自己的优点,自信的话讲自己优势就行,没必要诋毁。不建议同行这么做。"

他转而呼吁,行业应该卷技术,卷耐久,卷质量。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自信。当你的订单已经排到 58 周之后,你确实有底气说出这样的话。

喧嚣过后,雷军更关心的是,到底是谁在买 YU7?

他在直播中首次详细披露了 YU7 的用户画像:

平均年龄约 33 岁,比 SU7 的用户大了 3 岁。

女性车主比例为 30%,比 SU7 高出 4.5 个百分点。

苹果 iPhone 的用户占到了 52.4%,比 SU7 还高出 4.4%。

销量前三的城市:上海、杭州、北京。

这几组数据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一群更成熟、消费力更强、对科技和设计有更高要求的城市精英,成为了 YU7 的主力车主。而销量最好的三个城市,恰好也是特斯拉 Model Y 卖得最好的三个城市。这意味着,小米 YU7 正在正面战场上,从最强的对手那里赢得用户。

这也印证了雷军在定价上的判断。

YU7 的定价,在外界看来扑朔迷离,但在小米内部,却异常迅速。" 我们在发布会前一天彩排,大家对了一下,五分钟就定下来了。" 雷军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但这 " 五分钟 " 的背后,并非没有过担心。" 过程中也有小担心,觉得过了 25 万消费者能不能接受。" 这是实话。毕竟,25 万是中国品牌一道重要的价格门槛。

最终让他们下定决心的,还是对产品力的自信。" 我觉得我们产品力很强,在质量安全性都下了很大功夫,所以心里还是有底的。" 雷军说。

这种底气从何而来?

" 因为我深知小米造车一定会被百万网友严选,任何问题都会被大家放大一万倍。" 雷军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知。所以,从四年前决定造车开始,质量就被放在了头等位置。

他讲述了自己深度参与测试的经历,每年的冬测和夏测他都亲自参加,光是从北京到上海,他就自己完整地开过两次。这种亲力亲为,既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也是为了让自己这个 " 汽车小白 " 能真正懂车。

从 SU7 到 YU7,对雷军而言,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最大的变化是,小米汽车不再是行业新人了。" 他感慨道。做 SU7 时,他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带着一丝天真和无畏,更多的是向行业的学习和致敬。而当 YU7 取得巨大成功后,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于几十万用户的期待,来自于交付的承诺,也来自于整个行业的审视。他不再是一个可以被 " 宽容 " 的新手,而是被寄予厚望的 " 老兵 "。

这种压力也体现在他的言行中。当被问及小米是否会出红米汽车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确实没有这样的打算。" 他解释说,小米汽车刚刚起步,必须集中所有精力先把小米汽车做好。

当被问及出海计划时,他也给出了一个异常谨慎的时间表:" 这两年先优先把国内的交付问题解决以后,大概 2027 年才会考虑出口。"

他甚至在直播中,主动为友商 " 打广告 "。" 如果大家急着用车,我觉得国产新能源车都还不错,比如明天将发布的小鹏 G7、月底将发布的理想 i8,当然,Model Y 也不错。"

这番话,一方面是为自己巨大的交付压力做疏解,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一种格局和自信。他不再仅仅视他们为对手,而是共同做大中国新能源市场的 " 友军 "。

在直播的最后,雷军又回到了那个大家熟悉的、带点理工男式幽默的形象。有人提起他曾在 SU7 发布会上承诺,要在 2025 年学会开叉车。他笑着回应:" 忙完这一阵就去学。"

从一个互联网巨头,到亲自下场造车,再到成为两款爆款车型的 " 厂长 ",雷军的每一步都走在聚光灯下。他曾坦言,在 YU7 发布前有三个巨大的担心:一是 SUV 市场竞争激烈,Model Y 过于强大;二是担心消费者不接受 YU7 的设计;三是担心定价太高市场不买单。

如今,市场用超过 24 万的锁单量,给了他答案。

喧嚣仍未散去,交付的长路漫漫。但对雷军来说,这个夏天的故事,已经足够深刻。他用一种近乎透明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了一家新车企从诞生到爆发的全过程,以及他个人在这趟旅程中的所有思考、焦虑和坦然。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雷军 小米 奇迹 大定 小米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