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杂志 07-03
这种题材,国内还真看不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绫濑遥主演的新剧《想一个人死去》悄然开播。

这部改编自同名漫画的日剧,在娱乐轻松的表象下,包裹着一个格外沉重的核心命题:

当单身成为主动或被动的人生选择,个体该如何有尊严地迎接衰老与死亡?

故事以 39 岁的艺术品策展人山口鸣海为主角,她经济独立,生活自足,与猫为伴,享受独居的宁静。

她的人生选择深受姑妈山口光子的影响——那位她童年时无限崇拜的不婚主义者,精致潇洒,活成了小鸣海心中理想的模样。

然而平静被一通电话打破。

警方通知,独居的姑妈在家中浴室因心肌梗塞离世。由于无人往来,尸体在高温中浸泡多日,被发现时已惨不忍睹。

现场堆满杂物、空罐与外卖盒,全然不见昔日光鲜。

父亲叹息:" 年轻时我行我素,这是报应。" 母亲则以此警醒鸣海:" 好歹找个伴,别落得如此下场。"

姑妈的结局像一记重锤砸向鸣海。

她突然恐惧自己成为下一个 " 孤独死 " 的样本,给他人带来麻烦与嫌恶。

这种恐慌压倒了她数十年建立的独身信念。

她仓皇注册婚恋软件,试图抓住婚姻这根 " 救命稻草 "。

然而现实冰冷——主动搭讪的年轻帅哥石沉大海,回应她的多是年逾花甲的老者。

好不容易匹配到一个条件优渥的 " 精英男 ",对方却急切规划未来,漏洞百出,最终被鸣海识破为骗局。

公司年轻同事须田优弥目睹她病急乱投医,直言不讳地质问:" 为了将来安心就结婚?这想法还停留在昭和年代吧?"

他犀利指出 " 养儿防老 " 已是都市传说,婚姻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勉强结合的未来更难言幸福。

优弥的话如冷水浇头,却让混乱中的鸣海开始清醒。

她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渴望婚姻,单身生活才是舒适区。

真正困扰她的,并非独身状态本身,而是 " 孤独死 " 带来的狼狈与不堪。

整理姑妈遗物时,鸣海发现箱子里多是宗教书籍和一个被同事识破用途的粉色小玩具。

她追问父亲,才拼凑出姑妈晚景凄凉的深层原因:

退休后经济与社会地位骤降,她曾对身为家庭主妇的弟媳(鸣海母亲)流露优越感,埋下嫌隙;

当母亲开始炫耀孙子时,孤身的姑妈反成被嘲讽对象。亲情在攀比中磨损,疏离最终将她推入彻底的孤独。

鸣海也曾无意间助推了这种疏离——成年后对姑妈日渐冷淡。

她试图修补与弟媳的关系,却因过度发送健康提醒短信遭弟弟吐槽。

追星偶像的恋情曝光更是雪上加霜,让她情绪崩溃。

但正是在这一连串挫折中,鸣海完成了关键顿悟:她恐惧的不是 " 一个人死去 ",而是无法 " 体面地一个人死去 "。

与其恐慌性地寻求婚姻庇护,不如积极筹划如何独立、有尊严地走向终点。

至此,她的重心从盲目 " 婚活 " 转向理性 " 终活 " ——为临终做好财务、医疗、居所乃至身后事的周全准备。

《想一个人死去》将镜头对准了日益庞大的独身群体及其终极焦虑。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即便如鸣海般事业有成、经济优渥的现代女性," 孤独死 " 的阴影与污名化压力仍可能瞬间击溃其心理防线。

剧中姑妈的悲剧,表面是突发疾病,实则是社会联结断裂的结果——亲情疏离、邻里冷漠,将她无声无息地吞噬于日常空间。

当少子化与老龄化成为不可逆的浪潮,独居终老将从个人选择演变为普遍境遇。

数据显示,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近 3 亿,独居老人超 2100 万。

到 2050 年,日本单人家庭比例预计高达 44.3%。

鸣海从 " 婚活 " 到 " 终活 " 的转向,恰是一种提前的觉醒——婚姻与子女不再是养老的必然保障,个体必须直面自身生命全程的责任。

剧中轻喜剧风格与沉重议题的碰撞引发争议,女主从成熟独立到恐慌失措的转变也被诟病生硬。

然而它撕开了社会对死亡话题的回避与粉饰。

当鸣海最终放下对婚姻的执念,转而研究遗嘱、养老金和养老院时,这份务实的勇气恰恰击中了时代的神经:

优雅老去非关婚姻状态,而在于清醒规划、维系联结,并始终保有对自我选择的坚定认同。

在终点必然孤独的宿命里," 终活 " 的本质,是教会人如何向死而生,体面地完成这场独行的旅程。

WONDERFUL

·  真实好物福利团  ·

亲亲们,大家好 !

我们最新上线了团购活动,

优惠多多,福利多多!

欢迎了解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宁静 传说 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