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7-03
经销商与主机厂,谁先倒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存量竞争的转变,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洗牌。然而,在这场变革中,汽车经销商作为连接主机厂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却承受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近日,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等四协会联合发布《关于敦请主机厂改善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经营困境的函》,再次将经销商的生存困境推至台前。

该函件直指当前汽车市场 " 内卷式 " 竞争的恶果:长三角地区经销商普遍面临库存高企、价格体系崩坏、现金流濒危及销量断崖式下滑等多重危机。函件特别指出,部分主机厂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变相强制经销商亏本售车。

事实上,这并非行业首次发声。此前一周,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已率先发声,四川、河南、广东等地协会相继响应。尽管部分主机厂承诺加速支付返利,但经销商资金压力未解。这场由下至上的集体呼吁,深刻揭示了长期积累的产销矛盾、库存顽疾、价格战及滞后返利政策正将经销商与主机厂的关系推向重构边缘。

图片来源:上海市汽销行业协会

经销商的生存困局

当主机厂的库存压力涌向经销商,一场关乎生存的危机正在汽车流通领域蔓延。

长期以来,主机厂通过向经销商压库(强制分配销售任务)来转移自身库存压力。在车市高速增长期,这一模式尚能维持,但在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经销商的库存系数持续攀升。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5 月底全国乘用车库存达 345 万辆,库存支撑天数攀升至 54 天,相比 2024 年 5 月的 51 天有所增长。

而在函件中,协会更是提到:豪华品牌库存系数普遍超过 1.8,个别品牌甚至高达 2.7;国产品牌多数超 2.0,个别品牌突破 4.0;合资品牌则多在 1.5 以上,部分品牌达到 2.0。

主机厂长期依赖的 " 压库 " 策略,在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演变为经销商的噩梦。大量库存车辆占用巨额资金,资金占用率已逼近警戒线。

更严峻的是,自 6 月起长三角地区银行暂停汽车贷款业务,导致大量按揭客户无法提车,订单流失严重。银行返利政策骤降,部分降幅高达 11%,使原本依靠 " 高息高返 " 维持高周转的模式戛然而止,车价倒挂现象愈发普遍,经销商被迫承受巨额亏损。

库存积压不仅带来资金压力,更伴随着持续的贬值风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企库存从 2024 年 12 月的 66 万辆迅速攀升至 2025 年 5 月的 88 万辆,增长势头迅猛。

盖世汽车调查数据显示:六成受访经销商表示其 4S 店处于小幅亏损状态,约一成亏损幅度超过 20%。以中升集团为例,其 2024 年新车业务毛利润为 -32 亿元,意味着每卖一辆新车就要承担约 7000 元的毛利亏损。" 卖车不挣钱,靠售后服务 " 已成为经销商的生存常态。

在主机厂构建的返利体系里,经销商始终扮演着 " 资金垫付者 " 的角色。按照行业通行规则,月度返利需 2-3 个月兑现,季度返利等待周期延长至 3-6 个月,而年度返利更要等到次年二季度才能到账。

这种时间差本质上构成了一种 " 类金融 " 运作模式:经销商需要预先垫付运营成本,用自身现金流支撑主机厂的生产扩张。

返利政策的不确定性更令经销商如履薄冰。2024 年某德系豪华品牌突然调整考核标准,将原本承诺的年度返利进行削减,导致全国数十家经销商集体出现资金链危机。这种 " 朝令夕改 " 的商务政策在行业内并非孤例,当返利收入占经销商利润比重超过 60% 时,这种政策风险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存威胁。

价格战的硝烟进一步加剧了经销商的困境。2023 年至今,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持续升级,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频繁降价,迫使传统燃油车品牌被动应战。主机厂 " 以价换量 " 的策略却严重挤压了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2024 年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 41.7%,4S 店退网数量达 4419 家,为 2021 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价格倒挂现象覆盖了 84.4% 的经销商,其中 60.4% 的倒挂幅度超过 15%。

上市经销商集团财报同样惨淡:2024 年除中升集团和永达汽车外,其余 6 家在营业收入、新车营收、毛利及净利润方面均大幅下滑,新车业务亏损成为普遍痛点。广东永奥资金链断裂致 80 多家 4S 店被查封,广汇汽车退市、宝利德爆雷等事件频发,行业震荡不断加剧。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秘书长邢海涛警示:" 燃油车市场份额快速下滑,将导致大量经销商退网,厂商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亦坦言,汽车经销商的日子过得 " 尤为艰辛 "。

经销商集体 " 逼宫 " 主机厂

今年 6 月以来,中国汽车流通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渠道博弈。全国多地汽车经销商协会接连发布倡议书,直指主机厂政策导致经销商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6 月 13 日,四川省汽车流通协会发布《倡议书》揭示了区域经销商的普遍困境:堆积如山的库存、模糊不清的返利兑现期限、高不可攀的销售目标,三重压力几乎压垮了流通链条。

20 日,河南省汽车行业商会发布倡议,6 月 1 日省内银行系统突然叫停 " 高息高返 " 汽车分期政策,叠加 6 月 18 日汽车置换补贴暂停,双重政策突变犹如一记组合拳,直接击穿经销商经营底线。

23 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呼吁汽车生产厂家优化返利政策,缩短返利兑现账期,以缓解汽车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促进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24 日,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表示,东莞、惠州等核心城市的补贴退坡让终端市场一片萧条,高库存与价格倒挂正吞噬着最后的利润空间。

事实上,经销商与主机厂的矛盾早已突破商业谈判范畴,升级为法律层面的正面交锋。2024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调查显示,奥迪等五家豪华品牌因涉嫌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行为被约谈。

监管部门重点调查了这些品牌通过返利政策、配额考核等手段限制经销商自主定价权,强制捆绑销售滞销车型等行为。

这场监管风暴揭开了主机厂转嫁经营压力的冰山一角。某豪华品牌经销商吐槽:主机厂要求经销商每月必须完成 90% 的提车任务,否则扣除全部返利;而完成提车后,经销商又面临库存积压,不得不以低于进货价抛售,亏损部分只能指望主机厂后续返利弥补。这种 " 提车 - 亏损 - 等返利 " 的恶性循环,实质是将主机厂的生产风险转嫁给经销商。

历史案例印证了这种矛盾的长期性。一汽丰田经销商曾联名抗议,保时捷中国经销商集体抵制压库,北京现代九家经销商愤然拒绝提车。

面对渠道危机,部分主机厂已作出姿态性回应。宝马、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 7 家车企承诺在 60 天内支付拖欠返利,但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这剂止痛针或许能缓解燃眉之急,但库存高压、补贴退潮、价格倒挂等结构性矛盾依然无解。

很显然,这场经销商生存保卫战的硝烟仍在弥漫 ......

图片来源:永达汽车

主机厂与经销商的利益拉锯战

当一位销售顾问在展厅内反复劝说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甚至不惜贴钱让贷款价低于全款价时,这荒诞场景背后,是中国汽车流通链条正在经历的利益格局剧痛。主机厂与经销商这对曾经紧密的 " 利益共同体 ",在新能源转型的惊涛骇浪中,矛盾正以前所未有的烈度浮出水面。

对于主机厂而言,股东对销量增长的持续压力如影随形。尤其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传统车企陷入两难境地:既要竭力维持燃油车基盘以支撑现金流,又必须向电动化赛道全力冲刺。这种战略摇摆直接转化为对经销渠道的压榨与混乱指令。

部分合资品牌为清理燃油车库存,强制向经销商摊派提车任务,导致经销商库存深度远超警戒线,资金链岌岌可危。更令传统经销商焦虑的是,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凭借直营模式绕开了传统 4S 体系,不仅削弱了经销商的话语权,更在终端用户体验层面树立了新标杆,倒逼渠道变革。

传统 4S 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在行业下行周期中被急剧放大。长久以来,新车销售是经销商赖以生存的利润支柱,如今这根支柱却在多方挤压下濒临断裂。

一方面,动辄数千平米的高规格展厅、庞大的销售与服务团队,带来天文数字般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品牌间的激烈内卷与产品同质化,让经销商在价格谈判中几乎丧失议价能力,单车利润持续探底。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习惯也在迁移——线上信息透明化比价、新兴直销渠道的兴起,都在持续瓦解着传统展厅的流量壁垒和成交掌控力。

多重压力下,经销商正经历从 " 利润中心 " 滑向 " 亏损中心 " 的残酷蜕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24 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达 41.7%。

曾被寄予厚望的售后 " 现金牛 " 也遭遇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三电系统的高维修门槛超出了传统 4S 店的技术储备,大量保修期内车主回流至主机厂授权渠道,导致售后产值流失严重。

金融保险业务一度成为经销商弥补亏损的救命稻草,其收入占比在 2023 年已攀升至总收入的 38%。然而,这一增长引擎也面临熄火风险,监管部门对 " 高息高返 " 模式的铁腕整治,直击了当前燃油车销售的核心动力机制。

所谓 " 高息高返 ",本质是经销商将银行提供的贷款高额返佣,以车价补贴形式返还给客户,从而制造出 " 贷款价比全款价更低 " 的倒挂现象。这一模式曾让经销商在薄利甚至亏本卖车的同时,通过金融返佣实现整体盈利。

然而,随着重庆、四川、河南等多地银保监局及银行业协会密集发布自律公约,严令禁止 " 高额返佣抢占市场 ",并明确要求杜绝强制推介高佣金金融产品,银行端的 " 高返 " 源头被迅速斩断。

在这场利益博弈中,政策与法规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失衡。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类似欧美成熟市场的 " 汽车经销商保护法 " 体系。

尽管国内有明文规定 " 供应商不得强制规定汽车销售数量、搭售未订购商品、限制转售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约束力薄弱,对主机厂强制压库、随意调整商务政策、甚至单方面终止合作等行为缺乏有效制衡。经销商在博弈中处于系统性弱势地位,其合理诉求与生存空间难以得到制度性保障。

不难看出,政策制定者亟需填补法律空白,为公平、健康的厂商关系提供制度保障,防止转型期的阵痛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当主机厂、经销商与监管层三方共同直面这场利益重构的深水区,中国汽车流通体系方能穿越混沌,抵达一个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新彼岸。

能否重拾光辉岁月?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经销商身处 " 躺着也能赚钱 " 的黄金年代。1999 年,广汽本田在广州市白云区开设内地首家 4S 店,售出第一辆雅阁的同时,也带来了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这一模式迅速风靡全国,从统一的外观设计到严谨的售前、售中、售后体系,4S 店成为汽车流通的绝对主流。

此后资本盛宴开启:2010 年中升集团登陆港交所,2011 年庞大集团成为 A 股首家上市经销商,2016 年广汇汽车更通过并购登顶全球最大经销商集团。

然而,当电动化浪潮裹挟着直营模式席卷而来,传统经销商体系骤然遭遇寒流。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 " 和经销商合作不会有好下场 " 的论断,成为新势力车企的集体行动纲领。

蔚来、理想等品牌以城市展厅和直销模式绕过传统渠道,直击经销商模式的痛点:价格不透明、零配件争议、养护套餐 " 陷阱 "、强制绑定金融方案等顽疾,持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更严峻的是,新能源车企将用户体验视为核心资产,直营模式实现了价格统一、服务可控、数据直连,彻底颠覆了传统经销商的生存根基。

转型阵痛中,行业开始探索破局之道。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手握庞大渠道网络,正积极拥抱 " 油电协同 " 战略。利用现有场地与客户资源,引入有潜力的新能源品牌授权,显著降低开设新渠道的边际成本,实现燃油基本盘与电动新增量的双线作战。

图片来源:中升集团

而对于本就采用直营的新能源品牌,售后服务的短板成为其发展瓶颈。行业人士指出,这些品牌正积极联合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共建电池维修中心,并推出 " 终身免费基础保养 " 等增值服务,以弥补自身网络覆盖不足,增强用户粘性。

颇具意味的是,2024 年以来,阿维塔、零跑、腾势、方程豹、小鹏等品牌,纷纷选择 " 回归 " 或部分采用经销商模式,印证了高效、本地化的服务网络仍具不可替代性。

此外,面对新车毛利持续承压,经销商集团正加速从 " 销售商 " 向 " 汽车生活综合服务商 " 转型,重心直指高利润的衍生业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经销商售后板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从 60.7% 提升至 61.6%,成为更稳固的盈利支柱。

大型集团如广汇、中升等,通过投建大型集中化钣喷中心,实现品牌店间维修资源共享,大幅降本增效。同时,汽车洗美、精品加装、个性化改装等围绕 " 车生活 " 的消费需求被深度挖掘,服务边界不断拓展。

厂商关系的重构同样关键。业内强烈呼吁主机厂需从 " 管理者 " 转向 " 赋能者 "。核心举措包括建立透明化返利系统,让经销商实时掌握返利进度,减少争议与资金压力;优化库存管理,切实减轻经销商压库负担。宝马、奔驰等豪华品牌已率先行动:宝马推出有针对性的减免政策缓解经销商现金流压力;奔驰则通过精细化的供需管理,显著改善压库现象。这些举措旨在重建互信,形成合力应对市场波动。

根治库存痼疾,需从生产源头变革。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持续呼吁主机厂借鉴特斯拉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快向 " 以销定产 " 模式转变。通过更精准的订单管理和柔性化生产,减少向渠道盲目压库,让经销商从库存积压和资金周转的高压下解放出来,将资源真正聚焦于用户服务和市场需求挖掘。

结语:

长三角经销商的集体发声,折射出汽车流通领域的深层矛盾。主机厂若继续忽视渠道健康,最终将反噬自身。在新能源与燃油车交替的十字路口,唯有构建公平、可持续的产销关系,才能实现行业的长远发展。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