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 赵子祥
6 月 30 日,深交所披露东莞银行更新并重新提交招股书资料,其 IPO 审核状态从 " 中止 " 变为 " 已受理 ",这意味着这家筹谋上市十七载的城商行再度重启冲刺之路。然而,与此次重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莞银行 2024 年交出了近五年来首份 " 双降 " 成绩单——营业收入 101.97 亿元,同比下降 3.69%;归母净利润 37.38 亿元,同比下降 8.1%。
证券之星注意到,业绩疲软的同时,该行资产质量亦现隐忧,截至 2024 年末不良贷款率微升至 1.01%,拨备覆盖率同比大幅下降 40.85 个百分点至 212.01%。更值得关注的是,近一年多来,东莞银行及旗下分行因股权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严等问题屡遭监管处罚,合计罚款金额超 300 万元。在业绩承压、合规风险未解的背景下,东莞银行的 IPO 重启之路引发关注。
业绩 " 双降 " 破局难,盈利模式深陷转型阵痛
东莞银行 2024 年的业绩报告,打破了其自 2020 年以来的增长惯性。年报数据显示,该行营业收入从 2023 年的 105.87 亿元降至 101.97 亿元,归母净利润从 40.67 亿元缩水至 37.38 亿元,这是近五年来首次出现 " 营收净利双降 " 的局面。
对于业绩下滑,东莞银行在年报中将原因归结为 " 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短期盈利能力承压 ",但深入剖析其财务数据可见,盈利模式的结构性缺陷才是核心症结。
利息净收入的大幅收缩成为业绩下滑的原因之一。2024 年,东莞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 14.57% 至 71.19 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是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的 " 双向挤压 "。一方面,该行利息收入同比下降 1.61% 至 200.59 亿元,贷款规模扩张并未带来收益同步增长—— 2024 年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1.54% 至 3655.53 亿元,但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不升反降,反映出为支持实体经济而压低贷款利率的现实压力。
另一方面,利息支出同比上升 7.26% 至 129.41 亿元,存款规模增长 4.77% 的同时,负债成本持续高企,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净息差的持续收窄更是让盈利雪上加霜。2024 年,东莞银行净息差降至 1.26%,较 2023 年的 1.61% 下滑 35 个基点,不仅低于 2024 年四季度城商行 1.52% 的平均净息差,更延续了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净利差也同步下降 0.28 个百分点至 1.35%,显示出该行在资产定价能力和负债管理效率上的双重不足。
证券之星注意到,2024 年,东莞银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 36.53% 至 30.78 亿元,但细究结构可见,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 ( 20.86 亿元,同比增 35.95% ) 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2.33 亿元,同比增 522.51% ) ,而这两项收入高度依赖债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非经常性特征。
与之相对的是,反映银行主业服务能力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 11.91% 至 7.37 亿元,代理保险等核心业务收入下滑,显示其 " 服务型盈利 " 能力持续弱化。
区域同业竞争的加剧更让东莞银行处境艰难。2024 年,同城的东莞农商行资产规模已达 7459 亿元,超过东莞银行的 6727.30 亿元。在制造业贷款领域,东莞银行 2024 年占比降至 14.95%,跌破 15%,而东莞农商行则从 15.72% 升至 17.89%,在本地核心产业的服务能力上已被超越。
IPO 十七载屡陷僵局,合规风险与股权隐忧待解
证券之星注意到,东莞银行的 IPO 之路可谓一场 " 漫长跋涉 "。自 2008 年启动 A 股上市计划以来,十七年间历经 " 受理、反馈、撤回、重启 " 的反复波折,截至 2025 年 6 月重启审核,仍未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这一路程中,财务资料过期、股权结构分散、合规处罚频发等问题,成为阻碍其上市的多重关卡。
2024 年 3 月、9 月,东莞银行两次因财务资料过期被中止审核,2025 年 3 月再度因此进入中止期,这已是三年来第三次因同类问题 " 暂停 "。尽管 6 月 30 日,深交所更新信息显示其审核状态恢复为 " 已受理 ",但频繁的中止记录已暴露出该行在财务数据更新效率和上市筹备节奏把控上的不足,也让市场对其业绩稳定性产生疑虑。
股权结构的分散与不确定性,是东莞银行 IPO 进程中的另一大 " 拦路虎 "。截至 2024 年末,该行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股东总数达 5190 户,其中自然人股东占比超 98%,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 21.16% ( 东莞市财政局 ) 、4.97% ( 东莞市虎门镇投资管理服务中心 ) 、4.64% ( 东莞市大中实业有限公司 ) ,仅有第一大股东持股超 5%。
股权的高度分散不仅可能影响公司治理效率,也不符合资本市场对 " 实际控制人清晰稳定 " 的隐性要求。尽管 2025 年 1 月的股权转让使国有股份比例从 37.52% 提升至 42%,但股权结构的复杂性仍可能成为监管审核的重点关注事项。
合规风险的频发更让其上市前景蒙上阴影。近一年多来,东莞银行及旗下分行多次收到监管罚单。
2025 年,因股东股权管理不到位、未穿透认定主要股东关联方,被罚款 25 万元;旗下东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严、大额关联授信风险管控不到位,被罚款 85 万元,两名责任人员被警告。
2024 年,该行更是因贷款业务违规、风险分类不准确、强制购买保险等问题被罚款 210 万元,5 名工作人员受警告,广州、珠海、韶关等地分行也因信贷管理违规累计被罚 200 万元。
资本实力的不足也为其上市后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截至 2024 年末,东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 9.31%,低于 2024 年商业银行 11% 的行业平均水平,在城商行中处于中下游。尽管 2024 年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有所上升,但面对信贷规模扩张和潜在风险资产的计提需求,资本补充压力依然较大,而 IPO 募资正是其补充核心资本的重要目标。
重启 IPO 审核,对东莞银行而言是一次关键的 " 再出发 ",但十七载上市路中的积弊与新现的业绩压力,使其仍需跨越多重障碍。从短期看,如何扭转业绩 " 双降 " 趋势、稳定净息差、提升非息收入的可持续性,是其证明经营质量的核心课题。 ( 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 | 赵子祥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