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市场火热空前,屡现 " 爆发式 " 集体行动 —— 单日曾录得 16 家企业同时递表、6 家齐招股的罕见盛况,反映资本市场融资需求强劲。
然而,曾被视作 " 上市捷径 " 的 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却呈现另一番光景,SPAC 上市遭冰封,退市案例反而接连涌现。
6 月 30 日,又一只港股 SPAC —— 由阿里巴巴前高管、嘉御资本创办人卫哲等发起的 VISION DEAL-Z (07827.HK)退市。该公司因未能在限期内完成 De-SPAC(与目标公司业务合并),最终依据上市规则退市。
业界指出,随着港交所收紧 SPAC 上市门槛及收购时限,加上投资者对空壳公司信心下滑,此类特殊目的公司正经历 " 大浪淘沙 " 时期。
甚至有投资者指出,系港股水土不服。
2022 年,港交所正式启动 SPAC 上市机制。规则推出之初曾掀起小高潮,当年即有 5 家港股 SPAC 公司上市。然而,此后港股 SPAC 市场便陷入沉寂,至今未有新的 SPAC 公司上市。
更为严峻的是,首批 5 家 SPAC 中,仅有两家公司成功完成 De-SPAC,分别为狮腾控股(02562.HK)与找钢集团 ( 06676.HK ) ,成功率不足五成。
今年 4 月,INTERRA ACQ-Z 率先被取消上市;至 6 月底,VISION DEAL-Z 亦正式摘牌,成为港交所 2022 年启动 SPAC 机制以来第二家被迫退市的公司。目前,仅剩 TECHSTAR ACQ-Z 一家 SPAC 公司尚待完成并购交易,前景未卜。
对于港交所 SPAC 退市案例的接连涌现,其直接原因是触发了港交所设定的严格时间表。
按照港交所规则,SPAC 公司需在上市后 24 个月内发出 De-SPAC(完成与目标公司的业务合并交易)交易公告,并在上市后 36 个月内完成 De-SPAC 交易。若未能按期完成,SPAC 将面临清算退市。
有业界人士表示,此规则旨在保护投资者资金不被长期闲置,确保 SPAC 履行其核心使命。然而,在既定时间框架内,为 SPAC 这一 " 空壳 " 匹配合适的优质非上市公司,并快速完成复杂的并购交易,难度颇高。
面对持续低迷 SPAC 市场,港交所在 2024 年 8 月主动出手,对 SPAC 并购交易规则进行了关键性优化调整,以期激活市场。
主要调整包括,将最低独立第三方投资额显著下调至 5 亿港元,降低了潜在交易面临的资金募集压力;同时明确界定第三方投资者独立性标准,旨在提升并购过程的透明度。
这些调整直击旧机制痛点。不过,市场寒冰的消融非一日之功。当前,IPO 的 " 火热 " 反映优质企业对直接融资的偏好。从长期看,SPAC 作为 " 并购加速器 " 的功能仍具价值,尤其在科技企业跨境并购、传统企业转型等场景中有望复苏,但需通过监管优化与模式创新重拾投资者信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