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网 07-04
Robotaxi,真被资本做局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 被资本做局 " 成了近期的流行词,但要论哪个商业领域最能呈现出典型的资本超前布局特征,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就是 Robotaxi,一定榜上有名。

一直到现在,几乎所有把 Robotaxi 作为主营业务的公司都在亏损,但哪怕亏了这么多年,烧了这么多钱,依然有新的资方持续进入。

比如最近,哈啰就高调宣布杀进 Robotaxi。

6 月 23 日,哈啰出行官宣称,哈啰 Robotaxi 业务完成超 30 亿元融资,引入蚂蚁集团、宁德时代战略投资。三者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的 " 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已在沪注册,注册资金为   12.88   亿元人民币。

哈啰方面表示,该公司将专注于 L4   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哈啰跑步进场

要理解哈啰为何此时布局 Robotaxi,首先需要厘清其业务版图。

从企业此前披露的招股书看,其业务主要有两块,一是共享两轮车业务,包括共享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二是顺风车业务。前者在 2020 年的收入超过了 55 亿元,同比 2019 年增长 21.1%,占公司收入的比重超过了九成,毛利占比接近五成。

但两轮业务增长面临瓶颈,当下的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哈啰、美团和青桔三足鼎立的局面。iiMedia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4 年,消费者在用车时,分别有 64.52%、57.32%、47.22% 的人会选择美团、哈啰和青桔,用户渗透率并没有拉开明显差距。三家默契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企业难以通过差异化服务获取溢价空间。

胶着的市场竞争之外,在规模扩张维度,各地总量管控政策锁死了单车投放上限,而重资产模式带来的财务压力,也就是折旧摊销,持续拖累盈利能力。

需要明确的是,共享单车的市场价值并未因盈利难题而消减。作为高频流量入口,该业务对用户生态体系的构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这也是美团、阿里及滴滴等巨头持续投入的底层逻辑。然而从资本视角审视,共享单车业务已显露出增长空间有限的客观现实。

为此,哈啰布局了轻资产的顺风车业务。嘀嗒出行招股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哈啰以 47.9% 的市占率居首。

但从整体市场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以交易额计算,2023 年顺风车市场份额约为 4.4%,远少于出租车 54.2%、网约车 41.4% 的市场份额。同时,顺风车没有网约车赚钱,平台平均抽佣约 9.8%,远少于网约车平均 27.1% 的抽佣。

这也推动哈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方向。

今年 3 月,哈啰以 15 亿元的对价取得了 " 共享单车第一股 "A 股上市公司 " 永安行 " 的控制权。这场交易不仅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作为永安行的股东蚂蚁集团还能套现 2.19 亿元离场。市场普遍将此解读为哈啰构建资本通道的关键举措。

而处在准备 " 曲线上市 " 阶段的哈啰,亟须突破传统业务估值天花板,讲出一个更具颠覆性、更能撬动想象空间的新故事,要论想象空间,那 Robotaxi 肯定是公认的最合适的赛道。

押注 Robotaxi 的哈啰绝非孤例,这两年,出行企业以及自动驾驶企业在不约而同地布局 Robotaxi。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分别于去年 10 月、11 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如祺出行、嘀嗒出行、曹操出行纷纷赴港上市,近期文远知行也被曝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从这些企业的招股书以及公开表态来看,Robotaxi 都是未来的核心业务。

在商业化落地方面近期也有标志性事件。6 月 22 日,特斯拉正式启动了 Robotaxi 服务,首批投放的 10 台 Model Y 已经开始小范围试运营,接载付费乘客。国内的萝卜快跑则跑得更快,公开资料显示,萝卜快跑已经在全球 15 座城市落地,截至今年 5 月,其服务单量已达 1100 万次。此外,滴滴联手广汽埃安打造的 L4 即将年底量产交付;Momenta 联手上汽,计划 2026 年实现数百辆车的运营。

企业的争相抢滩,本质上是对出行产业范式迁移的提前布局——当技术拐点临近时,具备场景数据、用户基础与产业协同能力的企业,将获得重新定义市场格局的历史机遇。

前路光明但坎坷

天风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2025 年可能成为 Robotaxi 商业化落地的元年。报告进一步指出,该市场预计将从 2027 年起迎来爆发式增长,到 2030 年,市场规模有望逼近 5000 亿元,这将是 2027 年规模的 22 倍之多,届时其在智慧出行市场中的渗透率将达到 32%。

行业的前景无疑令人振奋,但业内普遍认为,Robotaxi 要想实现大规模普及并最终盈利,至少需要跨越两道严峻的关卡。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关。当下的 Robotaxi 造价高昂,为了实现高水平的自动驾驶能力,车辆必须搭载价格不菲的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强大的车载计算平台。尽管近年来传感器价格呈下降趋势,但装备多套高端传感器的整车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此外,与传统网约车平台采用的车辆和司机成本由个体承担,平台仅提供信息的轻资产模式不同,典型的 Robotaxi 运营商往往需要自行购置、持有并维护整个车队,同时承担车辆的保养、充电、停车等日常运维开销,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运营成本和资金链的压力。

紧随其后的是立法关。Robotaxi 的真正落地和推广,离不开监管框架的强力支撑。中国在政策推动层面展现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列为国家战略方向,并在过去几年密集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文件。

从实践上看,北京在 2021 年 11 月率先开放了国内首个 Robotaxi 商业化收费试点,允许百度 Apollo 等企业在亦庄区域提供付费载客服务。截至 2023 年底,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等超过十个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支持政策,向企业发放测试许可或示范运营资格。这些举措清晰地表明,中国监管的整体态度正从早期的审慎探索逐步走向开放包容,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和合法化路径。

尽管如此,一个关键短板依然存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完备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在核心问题上,如事故责任如何清晰认定、损失赔偿机制如何运作,以及至关重要的数据安全如何保障等,具体的实施细则仍处于模糊地带。

因此,通过立法在保障公共安全和鼓励技术创新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统一明确涵盖无人驾驶车辆登记上牌、道路测试规范到商业运营准入条件等全链条的规则,并建立清晰的事故责任划分框架及配套的保险理赔机制,是支撑 Robotaxi 最终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徐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顺风车 美团 共享单车 网约车 战略投资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