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23 日,在北京举行的荣耀 Magic7 RSR 保时捷设计及影像技术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荣耀 Magic7 系列全面升级为 " 大王影像 "。
简单来说," 大王影像 " 就是一套新的 AI 算法,除了机内的端侧大模型参与图像处理和优化之外,荣耀还引进云端的百亿参数大模型,通过 AI 学习不同场景主题的拍摄物理特征,来优化超长焦端的图片质量。
在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看来,端侧大模型 + 云端大模型协同工作,是手机影像越做越好的原因,也是未来坚持的路线。因为云端算法可以持续更新,不依赖本地,而且不管影像硬件好不好,都能获得理想的超长焦画质。
(图片来自微博)
出发点是好的,手机的超长焦段完全依赖 ISZ 和数码裁切,几乎没有 " 画质 " 可言,而通过 AI 大模型进行画质增强,的确可以让画面好上一些。但 "AI 修图 " 引发了不少争议,崇尚 " 纯正光学 " 的网友认为 " 算法和 AI 是原罪 ";也有一些画质党认为,手机影像最重要是拍得好看。
(图片来自雷科技)
事实上,不论网友如何看待,计算摄影是手机厂商不变的坚持。不过在路线选择上,荣耀借助 AI 大模型技术走了一些比较 " 激进 " 的路线,那就是 "AI P 图 ",面对外界对荣耀影像的争议,罗巍是坚持 AI 路线,还是回归对光学层面的探索?
翻看罗巍近半年来的微博照片分享,可以总结出一些东西,那就是大王影像在 " 一点一点变得更好了 "。
体现出 " 越来越好 " 的地方,就是基于端云协同处理的超长焦样片。每隔一段时间,罗巍就会分享一次 AI 超长焦的进步,根据他分享的样张,同一焦段之下,新版本 AI 处理之后的细节的确要比老版本丰富不少。这并不完全是光学镜头配合机内算法的功劳,你基本可以把它想象成 AI 根据镜头拍到的模糊信息,帮你重新 " 画 " 了一张 " 照片 "。
而华为也为相机和相册提供了类似的云端 AI 增强功能,需要手机联网上传图片,再等待云端加强后应用到本地中。
因为,手机镜头的光学成像能力有限,超长焦全靠数字裁切和靠算法 " 猜 " 细节,很长一段时间里,超长焦除了望远,拍出来的照片基本不可用。
再加上,受产品定位和机身空间影响,手机的影像硬件参差不齐,不同计算平台的性能也不同,算法优化亦有差异,也就意味着拍照能力上有很大差异。
共同的是,这些手机都可以联网,也就能利用云端 AI 计算,这样一来,不同定位的手机的成像能力,就能通过云端 AI 计算进行缩小。罗巍之所以坚持为端云协同计算摄影站台,还是站在 " 平权 " 的角度上思考,不论你是什么定位的手机,都可以用云端增强的形式把照片 " 拍好 ",且不用过于担心硬件带来的限制。
有多 " 平权 "?荣耀发布 Magic V5 后,罗巍就更新了微博,表示虽然长焦和保时捷(Magic7 RSR)还有差距,但是 " 大王影像 " 一给,问题就不大了。换言之,云端 AI 计算,让 Magic V5 这样影像硬件受限的手机,有媲美 " 超大杯 " 的可能。他还表示," 大王影像 " 后续会覆盖所有焦段。
(图片来自荣耀)
他在荣耀 400 系列发布会之前的一次采访表示,云端 AI 增强,完全有机会让手机摄影进入 "DeepSeek 时刻 "。要说积极意义显然是有的,在就任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之前,罗巍曾负责华为 Cyberverse(河图)项目,是 Cyberverse 总工程师、相机总工程师,带领过团队打造出华为 P9、华为 P20 系列等产品,对于他在 AI 影像上的理解和坚持,雷科技是给予肯定的。
但坦率地说,云端 AI 增强只是手机影像的一种辅助路数,并不意味着手机影像不再需要硬件。
前面也提到,智能手机的计算性能和影像硬件参差不齐,软件和光学层面的综合体验做不到高度统一,正如折叠屏旗舰和 " 超大杯 " 影像旗舰一样,你只能说它们定位不同,但并不会因为都是 " 旗舰 " 所以拍照水平一致。
如果要再扯上算法优化这些,通常智能手机都是依赖本地 AI 算法完成图像优化,升级全看 OTA,还要考虑芯片性能去匹配软件算法,一方面,新机迭代带来的更好的影像表现让老用户难堪,另一方面,不同定位的机型也会因为算法、光学器件的差异,造成拍照水平的天差地别。
指望厂商将老旗舰、硬件不太好的手机的拍照水平和最新的旗舰看齐并不现实,这个时候云端 AI 增强也就有了意义。云端 AI 计算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长期更新,多机型受益,云端 AI 就像是一个大的 " 算法池 ",靠手机联网将照片放到 " 算法池 " 优化。
另外,即便是在原生焦段下,基于参数量更庞大的云端 AI 处理,相机也有 " 深度思考 " 的能力,理论上原生焦段下也会有一定的正向增益。
不过,我认为云端 AI 计算的积极意义目前就止步于此。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 大王影像 " 的本质是根据图片的 " 特征 " 进行云端 AI 增强,本质上就是一种更激进的 AI 算法。换句话说,增强效果如何,依旧要看光学硬件传回的图片信息。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手机只有一颗主摄,论望远和裁切空间,所提供的光线信息肯定不如配备了长焦镜头的手机,通过云端 AI 处理,两者的最终画面没办法做到一致。
再加上,云端 AI 计算需要手机联网上传图片,处理后再下载到手机上,这个过程会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时延,信号不好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 " 掉算法 " 的情况。以及连续拍摄同一个场景,出来的图片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而站在云端 AI 大模型考虑,大模型需要源源不断的图片数据进行训练,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部分未 " 学习 " 的场景需要等待模型升级,而联网上传图片也会引起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
雷科技并不反对云端 AI 增强算法,不过就现阶段来看,手机影像依旧依赖光学器件和基础算法的积累,云端 AI 计算属于辅助性质的增益,不意味着所有影像基础本就薄弱的手机能够 " 碰瓷 " 超大杯旗舰。
要 AI 还是要真实?这是手机圈子对移动影像长期争论的话题,至今还没有结果。
一方面,AI 计算摄影让 " 拍好片 " 这件事情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另一方面,过度的计算痕迹也让爱好拍摄的手机用户感到一些 " 不真实 "。
早期 " 大王影像 " 刚推出时,就被网友指出 AI" 添油加醋 " 的情况,手机拉到 100 倍拍到的东西,全是 "AI 画出来的 ",乍一看很清晰,和传统的 AI 算法相比,当时荣耀的 " 大王影像 " 更加激进,可能是因为缺少数据库支撑,导致 AI" 画 " 出来的内容显得失真。
超长焦领域,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只能靠数码裁切和 AI 算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手机光学的范畴,全看谁家 AI 大模型 " 画 " 得更好,这种赛博对比甚至偏离了手机影像的意义。
在这些争论的声音里面,要 " 真实 " 的用户相对来说会更多,部分极端一点的声音认为 AI 是手机影像进步的 " 绊脚石 ",毕竟手机摄影的核心是 " 记录 ",如果让 AI 参与进来," 记录 " 这件事本身就已经不成立,AI 画图背离了手机影像的初衷。相对中肯一点的网友则认为,手机和计算摄影脱不开干系,支持 AI 计算一定程度的介入,提高照片质量,但不支持 AI 主导拍照。
争议点很明显,原因主要在于 AI 算法目前还很难满足用户对照片 " 真实感 " 的需求,照片放大后,明显的计算痕迹削弱了这部分 " 真实感 ",才导致网友对过分的 AI 算法感到不满。
这位网友认为,云端 AI 计算目前更多只在极限望远场景下有效果,日常确保 3 倍、6 倍、12 倍这些常用的长焦端,多在影调和防抖上多下功夫。我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极限望远只是手机拍照中相当小的场景,AI 算法更应该用于日常焦段的图片优化,高倍率望远反而很次要。
好消息是,云端 AI 大模型持续升级之后,超远焦段的成像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就罗巍近期分享的高倍率样张来看," 乱涂乱画 " 的情况开始逐渐减少了。或许,接下来荣耀更希望将这套云端 AI 算法,打造成一个 " 更高清的真实 " 的调性。
其实,雷科技体验过不少荣耀的旗舰和次旗舰产品,它们的影像表现都能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色彩偏向真实,不会有很强烈的风格化表现,按理说,荣耀的影像反而很适合追求真实且好看的手机用户。
在雷科技看来,这种影像风格不容易营造记忆点,长期来看,荣耀 " 大王影像 " 坚持将 AI 作为发力点这件事并没有错,难点就在于怎么让 AI 更好地融入真实记录里面,变成一种能让大家都接受的正向增益,而不是困扰用户的痛点。
显然,手机影像是体系化工程,AI 大模型也是一条几乎看不见终点的赛道,或许手机影像永远不会在 AI 和真实之间得出一个绝对的答案,但希望荣耀能将这两者的距离尽可能拉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