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于莹
日前,浙江翼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简称 " 翼菲科技 " ) 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据了解,翼菲科技是一家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若成功上市,翼菲科技将成为港股 " 轻工业全品类机器人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翼菲科技的主要营收依赖于为客户提供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机器人本体业务的业绩虽然显著提升,但目前只贡献公司二成营收。
证券之星发现,目前,翼菲科技的盈利模式尚未稳固。虽然其产品线日益丰富,公司还成功拓展至海外市场,但其尚未实现盈利。过去三年,公司已累计亏损 2.38 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现有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其募资后规划的产能能否有效消化,也尚待时间检验。
此外,其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剧烈波动,其各业务的毛利率也波动明显,这些都揭示了公司在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其研发投入占比有所降低,销售以及营销费用占率却大幅攀升,显现出 " 重营销轻研发 " 的潜在隐忧。
此番赴港上市,翼菲科技能否利用募集资金有效提升技术壁垒、优化业务结构、控制成本并最终实现盈利,将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也是其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工业机器人赛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第一大客户贡献收入断崖式下滑
公开资料显示,翼菲科技成立于 2012 年,是一家集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制造、控制系统开发、视觉系统开发、提供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于一体机器人企业。
招股书显示,翼菲科技的机器人本体主要包括并联机器人 ( Bat 系列 ) 、移动机器人 ( Camel 系列 ) 、多关节机器人 ( 主要包括 SCARA 机器人 ( Python 系列 ) 、六轴机器人 ( Mantis 系列 ) 、 晶圆搬运机器人 ( Lobster 系列 ) 、控制器及视觉系统 ( 主要包括通用控制器 ( Gorilla 系列 ) 、 专用控制器 ( Kingkong 系列 ) 及视觉检测器 ) 以及与机器人本体兼容的配件及相关售后服务。
此外,基于上述丰富的机器人产品,翼菲科技围绕智能制造特定应用场景,提供基于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综合机器人解决方案。公司推出不同定制化程度的方案,广泛应用于上下料、分拣、取放、包装、视觉检测、组装、涂胶等自动化功能领域。
在 2023 年的相关报道中,翼菲科技创始人张赛称,手机背后的设备制造企业富士康、蓝思科技的产线,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产线建设都有翼菲机器人的参与。证券之星注意到,2022 — 2024 年,翼菲科技营收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分别实现 1.62 亿元、2.01 亿元、2.68 亿元,但整体规模并不算大。
此外,公司目前似乎仍以销售机器人解决方案为主,2024 年,机器人本体业务从 2022 年的 5% 占比提升至 20.8%,但机器人解决方案 2024 年的营收占比仍然达到 79.2%,为公司贡献主要营收。也就是说,从营收结构看,公司更偏向一家销售方案设计的公司。
证券之星注意到,报告期内,公司对大客户较为依赖。2022 年— 2024 年,翼菲科技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 1.35 亿元、1.22 亿元及 1.34 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 83.3%、60.7% 及 50.1%。其中,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 1.16 亿元、0.81 亿元及 0.64 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 71.2%、40.3% 及 23.7%。三年期间,公司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断崖式下滑,从贡献七成营收逐步缩小至二成。
公司尚未盈利,研发实力待考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翼菲科技尚未实现盈利。2022 — 2024 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 5755.3 万元、1.11 亿元、7149.5 万元。累计亏损达到 2.38 亿元。过去三年,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 5057 万元、1.06 亿元、5233 万元。
招股书显示,公司亏损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开支。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翼菲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 3420 万元、3310 万元及 3870 万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 21.1%、16.5% 及 14.4%;报告期内,其销售及营销开支从 1478.9 万元增长至 5314.9 万元,销售费用率从 9.1% 增加至 19.8%。
可以看出,虽然翼菲科技的研发金额有所增加,但研发费用率不断走低,而另一边,公司的销售费用却不断提升,销售费用率也攀升至两位数,公司有 " 重营销轻研发 " 的趋势。
招股书显示,公司共有研发人员 202 人,2024 年,其研发人员的平均年薪为 14.7 万元,其已获得 271 项授权专利,但只有 36 项发明专利。
对比起来,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汇川股份 2024 年的研发人员合计 5538 人,研发投入达到 31.47 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8.5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 2886 个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另一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埃斯顿,截至 2024 年末,公司共有授权专利 590 件,其中发明专利 252 件。可见,公司的研发实力有待提高。
报告期内毛利率波动明显
证券之星注意到,报告期内,翼菲科技的毛利率波动明显。2022 年— 2024 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26.7%、18.3% 及 26.5%,起伏较大,具体来看,其机器人本体业务毛利率从 10.8% 降至 7.1% 又急速飙升至 35.6%;而机器人解决方案的业务的毛利率却整体有所下滑,从 28.6% 降至 20% 又回升至 24.1%。
对此,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道,机器人本体的毛利率由 2023 年的 7.1% 显著提升至 2024 年的 35.6%,主要是由于公司的机器人本体在技术设计方面的升级 ( 如结构轻量化及控制器升级 ) 、采用国产零部件及量产过渡。2023 年,公司产生了更高的初始布局成本用以促进若干机器人本体量产。
另外,和常规认知有所不同,公司的硬件业务比 " 方案设计 " 更加赚钱。公司称,机器人本体通常是受益于规模经济的标准化产品,毛利率通常较高,而机器人解决方案则是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定制化,因此毛利率通常较低。
对比来看,目前资本市场上,在机器人研发制造与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方面,瑞松科技与翼菲科技业务结构有一定相似性。
公开资料显示,瑞松科技的业务涵盖机器人、AI 机器视觉、工业软件、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和销售服务,为客户提供柔性自动化、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其以工艺为核心,提供全方位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产品包括机器人、激光装备等,客户覆盖新能源汽车、3C 电子等领域。但 2024 年,其销售硬件业务的毛利率 ( 13%~20% 左右 ) 远低于方案设计 ( 40% 以上 ) 的毛利率。
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下仍要扩产
招股书中,翼菲科技也表示,IPO 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有 30% 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除此之外,还有约 25% 投入到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上,约 20% 投入到海外业务网络发展,剩下约 15% 投入供应链上下游投资及补充营运资金。
据了解,目前,翼菲科技的产品现已遍布中国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及东南亚等 20 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2024 年,其海外收入约占该年收入的 9.5%。
但从产能上看,公司的机器人本体生产的产能利用率尚未饱和。2024 年,济南的三条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 70%、73% 和 55%,未来募资扩张后,公司的产能是否能够消化?这一点还要打个问号。 ( 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于莹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