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角财经 4小时前
BOSS直聘,离奇募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
作者 | 颖宝

最近,互联网招聘巨头 BOSS 直聘做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

BOSS 直聘宣布,拟在港股市场公开发售 3000 万股 A 类普通股占发行后股本的 3.2%,最多募资约 23.4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21.4 亿元)。其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增发最多 450 万股,若全部发售完,将占发行后股本的 3.6%。

通常而言,企业增发股票往往源于资金压力,但 BOSS 直聘最新一季报显示,其账上现金高达 27.9 亿元,较上一季度又多了 2.37 亿元。

更吊诡的是,BOSS 直聘的增发有 10% 的份额(300 万股)开放给了散户。

通常企业增发,基于对资金门槛、承担长期风险能力的考虑,会直接面向机构做定增,毕竟单份认购金额常达数千万元,散户的参与能力较低。而 BOSS 直聘股份发售文件显示,每股发售价最高 78 港元,每手 100 股," 入场费 " 仅需 7878.66 港元。

不差钱却要募资,偏又选择了一条低效率的募资渠道,BOSS 直聘到底打的什么算盘?

一次奇怪的增发

BOSS 直聘创始人赵鹏自己也承认,增发的主要目的不是募资,而是公司在港股的交易流动性," 可以获得更多香港股民和机构的参与,一起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 "。

说起来,这还牵扯到当年 BOSS 直聘是如何在港股上市的。2022 年,已经在美股上市的BOSS 直聘选择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上市,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发行新股或募集资金。

官方的解释是,现金储备充足,现金流良好。而外界普遍猜测,还和当时的环境有关。当年中概股企业在美股市场遭遇疯狂杀跌,公告显示 BOSS 直聘已被纳入中概股的 " 预摘牌 " 名单,BOSS 直聘可能会因为担心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发行新股会遭遇 " 卖不出去 " 的困境,而采取更稳妥的办法,即 " 直接不卖 " 转上市。

这种方式带来了的好处显而易见,BOSS 直聘在港股迅速上市,而且股权结构得以保持稳定。不过也有遗憾的地方,就是 BOSS 直聘的业绩太好了。

2025 年一季度报显示,BOSS 直聘营收同比上升 12.9% 至 19.2 亿元,净利润同比上升 111.5% 至 5.18 亿元。在此前的 2023 年、2024 年,BOSS 直聘的营收为 60 亿元、73.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32%、23.6%,净利润同比增速更为惊人,分别为 925%、44.2%。一年内净利润翻 9 倍的企业,市场上真不多见。

强劲的盈利带来股价向上。从 2024 年 12 月开始,BOSS 直聘股价走出趋势性反弹上涨,到今年 6 月底,股价累计上涨超过 40%;进入 7 月略有回调,但截止 7 月 4 日,涨幅依然保持在 35% 以上。

但考虑到 BOSS 直聘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股权集中,收获上涨红利的普通投资者可能确实不多,这让创始人赵鹏的话听上去也有些道理。

今年以来,港股整体表现转好,中美关系近期有所缓和,那么此时面向散户增发颇有一点 " 发彩票 " 的意思。2014-2020 年间,BOSS 直聘累计融资 6 次,融资总金额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而只有这一次不图钱,只图回馈大众。

不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BOSS 直聘的 " 撒钱 " 行为,也有说不通的地方。

比如仅给散户 10% 的份额,能增加多少流动性呢?退一步来说,3.2% 的股票增发比例已经很低了,几乎不会对公司股本造成稀释,意味着不会对股东架构、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带来影响。

更重要的是,如果结合 BOSS 直聘如今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来看,如此反常讨好的增发可能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

" 花钱了,还是找不到工作 "

讨论 BOSS 直聘增发到底为了什么之前,先来看看其是怎么赚钱的。

2024 年财报显示,BOSS 直聘面向企业主的线上招聘服务收入为 72.7 亿元,占总收入的 98.8%,2025 年一季度,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 98.9%。这一年,BOSS 直聘的付费企业用户量高达 610 万,同比增长 17.3%。

简单来说,企业主是 BOSS 直聘的主要收入来源,尤其是以中小企业主为支柱。2024 年,尽管 BOSS 直聘的中小型客户年付费在 5 万元以下,但累计贡献了 55 亿元营收、占总营收的 74.8%。

中小企业主愿意付费,是因为 BOSS 直聘巧妙切中了其痛处——招聘预算低、吸引力不及大型企业。

BOSS 直聘推出了 VIP 账号、竞招职位、曝光刷新卡等付费服务或道具。据网络搜索,BOSS 直聘一个企业端账号的收费是 4800 元,每发布一条职位信息的费用是 5 元;每个账号只能发布 5 个竞招岗位(热度高竞争激烈的岗位),超出后每增加一个需支付 158 元。

但不同于其他平台动辄几万元的综合性年包,BOSS 直聘的服务可以按月购买,或只购买特定道具,意味着花几百元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化解了中小企业预算低的困扰。

服务收费固然没问题,但有问题的是,在招聘市场焦虑逐年加深的背景下,BOSS 直聘却在" 强制收费 "。据企业主透露,在 BOSS 直聘上发布首个职位是免费的,但不付费就看不到求职者的完整简历,这便没法与其联系。

而且,屡屡变相涨价。

早在 2021 年赴美上市前夕,BOSS 直聘就被指 " 通过削弱原功能的使用体验,引导用户使用付费功能 "。据当年的报道,平台原有的关键词搜索功能被下线,HR 只能通过信息流推荐筛选简历,但由于推荐算法精准度低,引发用户吐槽:" 看 IOS 开发的职位,推荐一堆 Android 开发的同学来。"" 我要招全职,却全给我推大二、大三的在校生。"

另有 HR 网友则表示,BOSS 直聘的套餐费用也不透明," 去年我们公司的账号年费是 1.2 万元,今年却要 1.6 万元 "。金角财经用两个账号测试后发现,购买同样的招聘服务,A 账号要付 128 元,B 账号却要付 198 元;手机端的价格为 78 元,电脑端则要 128 元。

相比不透明的涨价,服务质量似乎没有跟上。黑猫投诉平台上超 8000 条关于 BOSS 直聘的内容中,不乏涉及 " 招聘无效 "" 数据反馈缺失 "" 下架后的道具不退款 "" 正规招聘却遭锁定 " 等表述。

实际上,BOSS 直聘不止赚企业主的钱,还赚求职者的钱。

BOSS 直聘客户端显示,其提供给了求职者的 VIP 套餐,有 68 元 /30 天、98 元 /60 天两种价格,包含竞争力分析、AI 润色简历、专属简历模板等服务。BOSS 直聘另有独立出售的高端定制服务,如 "30 天求职助跑 " 服务,向 10 年以下工作经验者收费 2499 元,10 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则为 3299 元。

但不少求职者亦表示,服务体验不佳," 花钱了还是找不到工作 "。

微博、抖音等社媒平台上,网友对 BOSS 直聘的描述,不乏 " 搜索不精准 "" 打招呼无人理 "" 乱推企业 " 等内容。

据《DT 商业观察》统计,截至 2024 年 6 月 18 日,小红书的 "BOSS 直聘 " 的笔记相关笔记阅读量 TOP10 中,超过一半是表达不满情的,比如《BOSS 直聘都这么搞笑的吗》预估阅读量 72.7 万、《用 BOSS 直聘,错过了太多双休好工作》预估阅读量 40 万。

照理来说,企业招聘需求增多助推 BOSS 直聘增收,看似是经济复苏下工作机会变多的信号,但现实却好像变成了招人和找工作都更难了。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资本美化

吐槽声浪的另一端,是越来越多人离不开 BOSS 直聘。2024 年,其全年月均活跃用户数达到 5300 万,同比增长 25.3%。

最直接的原因藏在失业率里。国家统计局 5 月 20 日公布的分年龄组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显示,4 月不包含在校生的 16-24 岁劳动力失业率为 15.8%,尽管年内新低,但仍高于 2024 年同期 1.1 个百分点;不包含在校生的 25-29 岁、30-59 岁劳动力失业率分别录得 7.1%、4.0%,与上年同期持平。

就业越难,求职竞争就越激烈,就越容易为求职投入金钱,这样的大环境既造就了 BOSS 直聘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引出了 BOSS 直聘做到行业第一的杀手锏:一直对外宣传 " 匹配精准度高 "" 招聘达成率高 " 等优势。

在 2025 年一季报中,BOSS 直聘就提到基于 DeepSeek-R1 与自研的 " 南北阁 " 模型,给招聘者提供 AI 服务。该服务会根据招聘者个性化的招聘要求智能匹配合适的候选人,并给出推荐理由。内测数据显示,该功能有效提升了匹配精准度,使用该功能的招聘者达成效率提升了 25%。

2022-2024 年,BOSS 直聘研发投入分别为 11.83 亿元、15.44 亿元、18.16 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 20%。

但这与前述市场的感觉并不一致,被吸引购买 BOSS 直聘的服务后,仍没能高效精准地招到人 / 找到工作,反而频繁被引导加购服务。

一边是就业率迟迟未见明显回暖,另一边是 BOSS 直聘却赚得盆满钵满,这难免引发外界对其付费服务质量的质疑甚至有人担心,BOSS 直聘是否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悄然筑起了一道信息壁垒,这恰恰是不同行业中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共同手法

企业主与求职者,似乎都处于同一种被动状态——能不能招到人 / 找到工作,全看平台推不推简历。

BOSS 直聘的商业成功毋庸置疑,但这种成功也引发了新的疑问:一家市值超过 500 亿的上市公司,究竟承担了多少与其体量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说到这里,此次股票增发的用意或许已经不言自明。BOSS 直聘正试图借助一场小比例的股票增发,开启一轮资本回馈下的品牌形象修复。

一方面,通过吸引散户和本土机构投资者入场,让更多人了解、认可其商业模式,并在分享业绩红利的过程中,顺势强化增长前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或许是借此获得投资者的认同,换取更多正面声量,扭转在舆论场上的负面压力。

毕竟,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讲出漂亮的故事,但真正难的是,是在数钱的时候,别人还愿意替你鼓掌。

参考资料:

DT 商业观察《打工人躺不平,BOSS 直聘躺着赢》

说财猫《工作越难找,Boss 直聘越赚?" 卖 " 简历狂赚 16 亿》

深眸财经《BOSS 直聘不只是个 beta》

出品人 :卢桦
主编 :  袁明武  责编 :角爷
版式 :伊妍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boss直聘 港股 中概股 创始人 香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