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苗正 编辑|Cong
2025 年 7 月 3 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其全新的轿跑 SUV G7。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以 19.58 万元至 22.58 万元的指导价切入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区间。
发布会上的信息密集且充满技术雄心:全新的家族化设计、800V 高压平台、太极 AI 底盘,以及作为核心亮点的,号称 " 全球首颗同时应用在 AI 汽车、AI 机器人、飞行汽车 " 的图灵 AI 芯片,及其带来的高达 2250TOPS 的整车有效算力。
然而,拨开这些繁复的参数与营销术语,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小鹏汽车真正希望通过 G7 向市场传递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当行业竞争的焦点从电动化上半场的续航、补能,转向智能化下半场的自动驾驶能力时,小鹏显然不满足于仅仅是城市 NGP 覆盖范围的扩大或是泊车功能的优化。G7 的发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宣言,其背后真正的叙事主角,是尚在技术前沿探索的 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
小鹏能否借由 G7 这款产品,将这个复杂、前沿且略显晦涩的 AI 故事,清晰、有力地传递给广大的消费者,并最终转化为市场的认可与销量,成为了其未来走向的关键。
智能驾驶的发展叙事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移。过去,行业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模块化系统。车辆的 " 眼睛 "(摄像头、雷达)负责感知," 大脑 " 中的不同 " 部门 "(如规控算法)根据预设的规则和高清地图进行决策,最后由 " 四肢 "(转向、驱动系统)执行。
这套体系在高速公路等结构化道路上表现尚可,但在瞬息万变的城市复杂路况中,规则的穷举变得不切实际,系统的天花板也因此显现。每一次的场景优化,都像是给系统打上一个新补丁,成本高昂且难以泛化。
为此,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先行者开始转向 " 端到端 " 的解决方案,即试图用一个庞大而统一的神经网络,直接完成从 " 感知输入 " 到 " 驾驶指令输出 " 的全过程。VLA 模型正是这一理念的深化与延伸。
它不仅要 " 看懂 " 世界(Vision),还要能像人类一样,用内在的逻辑和知识进行 " 理解 " 与 " 推理 "(Language),并最终做出精准、拟人化的驾驶 " 行动 "(Action)。这不再是一个冰冷的规则执行机器,而是一个具备初级世界模型和泛化能力的 " 数字驾驶员 "。它追求的不是在已知场景下做得更好,而是在未知和突发场景(Corner Case)中,能做出更合理、更安全的决策。
小鹏 G7 的硬件配置,正是为这个宏大的 VLA 故事搭建的舞台。发布会上反复强调的 2250TOPS 有效算力,并非简单的数字竞赛。运行一个庞大的 VLA 模型,需要的就是这样海量的计算资源作为支撑。这颗被命名为 " 图灵 " 的 AI 芯片,其命名本身就充满了致敬人工智能先驱的意味,暗示着其目标是实现一种更通用的、跨领域的 AI 能力,而不仅仅是服务于驾驶。这与 VLA 模型所追求的通用世界理解能力不谋而合。
可以说,G7 在硬件层面,已经为未来数年通过 OTA 升级、持续迭代 VLA 模型预留了充足的 " 地基 "。
在软件层面," 图灵 AI 智驾 " 的全系标配,以及 " 人机共驾 " 等概念的提出,同样是在为 VLA 故事铺路。传统的辅助驾驶,人与机器的关系更像是 " 指令与服从 ",而在 VLA 的愿景中,车辆的 AI 应该能更好地理解驾驶员的意图,甚至在某些模糊地带与驾驶员进行更顺畅的交互与共驾。
它应该能处理更自然的语音指令,理解更复杂的场景语义,从而让驾驶体验从 " 功能可用 " 迈向 " 智能好用 "。G7 所宣传的从城区到高速的全程无断点体验,其背后依赖的,也必然是一个泛化能力更强的 AI 模型,而非无数场景规则的堆砌。
然而,一个技术上先进的故事,与一个市场上成功的故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小鹏在向市场讲述 VLA 故事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把技术变成增量
第一个挑战在于沟通的难度。VLA 模型是一个典型的 " 黑箱 ",其内部的决策逻辑复杂且难以直观解释。向消费者推销一个 " 车道保持 " 功能是容易的,因为其效果立即可见。但如何向一个非专业用户解释 " 我的车搭载了一个能理解世界模型的 AI"?这种技术架构的优越性,很难在一次短暂的试驾中被完全感知。
消费者更关心的,或许仍然是那些具体而微的体验:这次过路口是否比上次更果断?那个狭窄车位的泊入是否一次成功?当竞争对手们还在用 " 开城数量 "、" 接管次数 " 等具体指标进行营销时,小鹏如何将 VLA 的 " 泛化能力 " 和 " 推理能力 " 这些抽象概念,转化为消费者能够理解和信赖的价值点,是一个巨大的营销难题。
接下来是用户期望与现实表现的平衡。VLA 代表了智能驾驶的理想形态,但在技术落地的初期,它必然存在不完美之处。过高的宣传声量,容易将用户的期望值无限拔高。一旦实际体验中出现不符合 " 类人 " 预期的行为,哪怕只是偶发的、无伤大雅的瑕疵,都可能引发舆论的负面评价,甚至动摇用户对整个技术路线的信心。
特斯拉的 FSD 在推广过程中就屡次面临这样的困境。小鹏需要极其谨慎地管理市场的期望值,用一种更务实、更坦诚的态度,与用户共同见证一个新生 AI 模型的成长与迭代,而不是过早地宣称 " 革命已经完成 "。
再者,是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如今,几乎所有头部玩家都在向端到端大模型转型。华为的 ADS 系统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庞大的用户数据,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小米等新势力同样手握重金,对 AI 领域虎视眈眈。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鹏的 VLA 故事如何才能脱颖而出?仅仅依靠算力的领先和 " 图灵 " 这样的命名,恐怕不足以构建坚实的护城河。故事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际体验的差异化上。小鹏的 VLA 模型,必须在驾驶风格的拟人化、对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或是与驾驶员的交互理解上,拿出真正独到且持续领先的表现,才能在喧嚣的市场中,让自己的声音被清晰地听见。
最根本的,是价格与价值的权衡。G7 将一套承载着顶尖 AI 理念的软硬件系统,下放到了 20 万元级别的主流市场。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战略选择,意图通过 " 技术普惠 " 快速抢占用户心智。但这也意味着,小鹏 G7 必须在严格的成本控制下,兑现其所承诺的高阶智能体验。如果 VLA 模型带来的体验提升,与前代产品或其他竞品相比,并未形成代际差异,那么消费者可能会质疑这背后高昂的研发投入是否真的 " 物有所值 "。
故事讲得再动听,最终还是要落到产品力的根本上。
总而言之,小鹏 G7 的上市,标志着小鹏汽车将其在智能化领域的赌注,全部压在了以 VLA 为代表的 AI 大模型上。这无疑是一条正确且充满前景的道路。但前路并非坦途。
能否将这个关于未来的宏大技术叙事,转化为当下市场能够接受和喜爱的产品语言;能否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用持续迭代的优异表现证明自己故事的独特性与领先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直接决定小鹏 G7 的成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小鹏汽车在智能汽车下半场竞赛中的最终位置。市场的检验已经开始,小鹏的 VLA 故事,需要用每一公里的实际路跑,去赢得它的听众。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