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VR 陀螺 冉启行
近期,随着小米 AI 眼镜正式发布,整个行业仿佛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围绕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的 " 百镜大战 " 被推向高潮。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小米将 AI 眼镜这一略显前沿的品类进一步推向了中国市场。
然而,在这场由巨头点燃的战火中,一款 " 现象级产品 "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涌向市场。近日,AR 头部厂商 Rokid 正式向首批 F 码用户交付其重磅产品—— Rokid Glasses,没错,就是那个年初火爆全网的 AR 眼镜。
与小米 AI 眼镜的类 Ray-Ban Meta 定位不同,Rokid Glasses 不仅集成了基础的拍摄、音频与 AI 多模态交互能力,更关键的是,它还配备了一套 Micro-LED+ 衍射光波导的近眼显示光学系统,是一款进阶版「AI+AR 眼镜」。这块 " 看得见的屏幕 ",看似只是一个显示模块的增加,实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与技术路径。
Rokid Glasses 真机秀,从「AR 导航」看产品背后的哲学
对于任何一款 AR 眼镜," 看得见 " 只是第一步," 看得舒服、看得高效 " 才是真正考验产品功底的标尺。在 Rokid Glasses 首批用户的体验反馈中,「AR 导航」成为了一个被重点提及的应用场景。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正驾驶汽车穿梭于复杂的城市立交,或是骑着单车沿着规划好的路线追逐晚风。此时,你不再需要频繁低头瞥一眼中控屏或手机,生怕错过关键的转向路口。取而代之的是实时、清晰的转向箭头、速度、距离信息和路线指引,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悬浮在你的视野前方。
这正是 Rokid Glasses 正在展现的未来。结合官方发布的真机 AR 导航视频与用户的初步上手体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Rokid Glasses 独特的 AR 效果。相比于一句简单的 " 前方左转 " 的音频指令,一整套的 AI 语音 +"AR-HUD" 的导航信息,所承载的信息维度和准确度是压倒性的,更贴合人类 " 视听协同 " 的感官认知逻辑。
此外,Rokid Glasses 在 AR UI 设计上同样可圈可点,人性化把控到位——所有的导航信息,都被巧妙地分布在用户视野的正下方。视角正下方是一个典型的非核心视觉区域,而电量、蓝牙连接状态等非核心但必要的信息放置在了右上角。
这样的设计,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用户的主视角(尤其是驾驶和骑行时至关重要的正前方视野)保持开阔与无遮挡,确保了驾驶、运动场景下的安全。信息是辅助,人才是主体。这种 " 以人为本 " 的产品设计理念,实际上也贯穿了 Rokid Glasses 软硬件设计的全链路。以消费者的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打造出一款出色的 C 端产品。
当然,AR 导航只是 Rokid Glasses 众多应用场景中的冰山一角。无论是实时翻译中,文字直接出现在说话者身旁,还是在不中断眼神交流的情况下,预览提词器消息," 显示 " 都是这一切的核心。没有 AR 近眼显示系统,再强大的 AI 也只能停留在 " 听 " 和 " 说 " 的维度,而无法真正实现视觉层面的增强。
近眼显示光学,AI 眼镜的技术分水岭
事实上,当前 AI 眼镜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品形态格局:纯 AI 音频眼镜、以 Meta、小米为代表的 AI 拍摄眼镜,以及 Rokid 所代表的 AI+AR 眼镜。平心而论,这三类产品在各自的定位上均有其市场价值和技术优势。
然而,若将视线拉长,从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来看,具备显示功能的 AI+AR 眼镜,无疑才是 AI 眼镜的 " 完全体 " 和未来方向。因为 " 看见 ",是人类获取信息最高效的维度,它真正赋予了 AI 一个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视觉通道,而近眼显示光学,无疑是 AI 眼镜的一道技术分水岭。
作为一家逐梦 10 年的 AR 创新技术公司,Rokid 选择的道路虽然最艰难,但其天花板也最高,是真正能让用户 "wow" 的技术。
为了让用户 " 看见 "AI,Rokid Glasses 在微小的镜片中,集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光学系统。其核心技术栈采用了被行业公认为消费级 AR" 终极方案 " 的 Micro-LED+ 衍射光波导方案。
简单来说,Micro-LED 作为一种微型化、高亮度的新型显示技术,主要作为光源,负责生成图像;而衍射光波导则像一个 " 光的搬运工 ",通过极其精密的光栅结构,将 Micro-LED 发出的光线进行衍射、耦出,并最终投射到人眼中。这一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让 AR 眼镜保持较高的镜片透过率和轻薄的形态,最终打造成为一款类普通眼镜产品形态的 AR 眼镜,让用户拥有更舒适的佩戴体验。
然而,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组合,也正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无论是 Micro-LED 的制造工艺,还是衍射光波导的纳米级光栅制造,都面临着极高的技术门槛,直接导致了良率低下和成本高昂 。
在此背景下,Rokid 做出了一个产品与技术的权衡与思考——采用 " 一拖二 " 的单光机双目显示方案。在使用单个 Micro-LED 光引擎的前提下,实现了双目显示,将 BOM 成本降低了近一半。正是这一战略性的 " 取舍 ",使得 Rokid 能够将搭载了前沿光学技术的 AI+AR 眼镜,以一个相对 " 亲民 " 的市场价格推向消费者。
从 " 尝鲜 " 到 " 常用 ",AR 眼镜仍需耐心
诚然,通往任何新技术前沿的道路,都必然铺满挑战。当前,即便是 Rokid Glasses 这样的创新产品,也依然面临着一些行业共性的 " 不可能三角 " 和挑战。例如,衍射光波导技术在带来极致轻薄的同时,也可能伴生 " 彩虹纹 " 等光学瑕疵,无法达到完美的视觉纯净 。
重量与续航的矛盾依然突出,即使 Rokid Glasses 采用了相对低功耗的 AR 眼镜专用芯片骁龙 AR1,但长时间高亮度运行,依旧会显著加速电量消耗。毕竟,寸土寸金的 AR 眼镜镜腿里可塞不下像手机那样的几千毫安大电池,眼镜还是要以舒适的佩戴体验最为第一要义。
这些技术难题困扰了 AR 行业多年,但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年行业都在进步。回看 13 年前 Google Glass,对比现在的 Rokid Glasses,这是光学技术上的彻底革命,产品形态上的全面优化,只为进一步走向消费市场。
在 Rokid Glasses 上,我们也看到了诸如 AI 翻译、AR 导航、提词器、AI 多模态交互等应用功能的成熟,达到了真正可用,落地的状态,消费级 AR 眼镜真正加速走进生活,走向市场。
历史告诉我们,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而言,它需要无数的技术沉淀与经验积累,才能最终从量变走向质变,这是技术演进的必经阶段。市场的成熟需要耐心,也需要包容。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一直期待有更多 Rokid Glasses,不断探索最 Top 的技术,秀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的「AR 导航」所展示的那样。
第一时间了解 XR 资讯
关注 VR 陀螺官网(vrtuoluo.cn)
VR 陀螺的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 | 投稿 :
六六(微信号 13138755620)
寻求免费曝光:
六六(微信号 13138755620)
陀螺研究院热门报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