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宝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 ETF 披露的上市交易公告书显示,截至 6 月底,巴克莱银行为该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持有份额占比达 5%。该基金将在下周一上市。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外资对 A 股 ETF 的投资热情再度升温,个别产品更是高调买成第一大持有人,这背后究竟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动态,外资在 ETF 领域动作频频。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巴克莱银行并非首次在首募阶段买入港股创新药 ETF。早在去年底,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 ETF 上市时,巴克莱银行就以 42.02% 的持有份额成为第一大持有人。不仅如此,巴克莱银行还提前入局港股创新药 ETF 的存量产品,包括上半年冠军 ETF —— 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和众汇富统计发现,截至去年 6 月底,巴克莱银行新进为该基金的第二大持有人。年内业绩排名第二的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同样被巴克莱银行持有。
和众汇富统计发现,截至 7 月 3 日,多只港股创新药 ETF 领涨市场。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 ETF 已获得 64.34% 的收益,在 ETF 市场中排名第三;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 ETF 以 65.81% 的收益率领涨 ETF 市场。在港股创新药板块亮眼表现的背后,外资机构的布局显得尤为关键。
从投资逻辑来看,外资机构对港股创新药 ETF 的青睐并非偶然。华宝港股通创新药 ETF 基金经理丰晨成认为,从长期持有的价值看,创新药是医药领域刚需 + 科技属性的特有标的,是成长性最好的赛道。未来大部分的医药领域投资都会向创新药集中。从估值水平来看,港股创新药整体估值低于 A 股和美股创新药,且处于历史估值低位,具备配置价值。平安基金也在 2025 年下半年观点中指出,创新药重磅 BD 有序落地,海外 MNC 对中国 BD 购入比例快速抬升;标杆公司相继扭亏,创新药板块盈利能力有望加速修复;国内创新药政策环境边际改善助力板块估值修复,这三点逻辑看好创新药板块估值修复。
外资对 A 股 ETF 的积极投资,也反映出对中国资本市场整体的看好。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近年来,证监会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深入推进市场、产品、机构双向开放。持续放宽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完善境内外上市联动机制,有序拓展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推动 A 股纳入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著名国际主要指数;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开展业务。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外资金融机构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在越来越开放友好的制度环境中,外资机构不断向中国市场投下 " 信任票 "。
从更广泛的市场角度来看,外资对 A 股 ETF 的投资布局,也是其全球资产配置策略的一部分。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中国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曾公开表示," 中国资产的性价比已达到十年最佳窗口 "。贝莱德、摩根大通等国际资管巨头在一季度也持续增持 A 股 ETF。外资流向监测数据显示,2025 年 1-3 月北向资金净流入超 2000 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除了港股创新药 ETF,外资在其他领域的 ETF 也有所布局。在一些宽基指数 ETF 以及科技、消费等主题 ETF 中,也能看到外资机构的身影。这表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全面看好。
外资爱 A 股 ETF,并且在个别产品中高调成为第一大持有人,释放出了多重信号。一方面,这表明外资对中国特定产业,如港股创新药的长期投资价值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和发展的信心,以及中国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吸引力的提升。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完善,未来外资对 A 股 ETF 的投资规模和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这将为 A 股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和先进的投资理念,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