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昨天
7月了,终于火了部五星国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芒果台的剧都是啥样的?

分水岭是 2007 年。

那年两部自制剧的不同命运,改写了轨迹。

第一部,重金砸下的历史巨制。

单集制作成本在当时的历史剧中堪称天花板。

制片人后来回忆,湖南经视为这部剧倾注了 " 全部资源 ",从服化道到剧本打磨,无不精益求精,誓要打造一部传世之作。

是的,《大明王朝 1566》。

网友口中的 " 豆瓣评分第一 "。

结果?

惨败。

平均收视 0.5%。

续集《大明王朝 1587》剧本都写好了两套,却因收视滑铁卢胎死腹中。

欺天了

第二部,山寨偶像剧。

《一起来看流星雨》。

这部 " 未授权翻拍 "、植入十几个品牌广告的雷人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全网及中小学校。

赢麻了。

以 1.9% 的收视率,7.73% 的收视份额,创下湖南卫视近年自制剧开播新高。

并成为湖南台日后 " 花小钱干大事 " 的骄傲案例:" 我们用最小的投入换来了最大的市场效应。"

美特斯邦威点头如捣蒜。

哪个是正经玩意?

哪个是丢人现眼?

问了等于白问。

因为市场给出了不容置疑的答案:

严肃的玩意儿,没人看。

湖南台深刻领悟了这一课,品牌形象彻底转向 " 年轻化、娱乐化 "。而这份创作精神又如病毒般感染了一个又一个友台,一个又一个创作者。

直到今天——

流量终于开始倒向,那个沉寂在传说中的《大明王朝 1566》。

" 她不一样,她懂明史 "

故宫,普通游客眼里的历史名胜,剧迷心中的 " 嬛球影城 "。

小红书上随便一搜,《甄嬛传》的饭制名场面铺天盖地。

都是奔着 " 娘娘 " 而来。

但在故宫必拍榜里,还有一种 " 豆瓣评分比较高 " 的玩法。

孤身站立,怒目圆睁,右手食指斜指前方,配上文字:

"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 ~ 吧!"

他们不是为 " 娘娘 " 而来,而是在向 " 小阁老 " 致敬。

《大明王朝 1566》复火后的顶流,不是正气凛然的海瑞,也不是老谋深算的嘉靖,而是——

工部左侍郎兼内阁常务委员、嘉靖朝著名二五八万、严党集团实权掌控者、" 两京一十三省是在我的肩上担着 " 的大明朝举重冠军、紫禁城朗诵比赛冠军、嘉靖朝甩锅大赛亚军、逢人就怼的祖安斗犬、全剧唯一功夫场面受害者——

阁老严嵩之子严世蕃,绰号小阁老。

△ 小阁老通倭铁证

为啥是小阁老?

在这部人均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权力斗争戏中,拥有最大反派标签的小阁老几乎是唯一一条见人就怼的祖安豪杰。

某种角度上,他理应算嘉靖的道友。

因为张口闭口也都是老子。

这么说吧。

全剧唯一一个 " 妈 " 字,也是从他嘴里喷出来的。

剧迷们在故宫重现的,正是被逐出权力中心、强弩之末的小阁老怒怼张居正的名场面。

Sir 如今品来,是啊——

下行环境里,就需要这样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强大心态。

气急败坏?

人生哲学!

这是小阁老用疯狗式理直气壮,教你拒绝内耗:

即便人生下坡,即便捅了天大的篓子,即便马上要被砍头,即便缺德遭报应——

也请保持 " 老子天下第一 " 的自信。

△ 挨骂的张居正获得称号:嘉靖搅拌机

单论戏剧形象,小阁老堪称国剧史上最有信念感的反派。

不是因为权势滔天,而是他真心觉得自己是大明第一忠。

还记得 Sir 第一次看《1566》,听到这个党同伐异、欺上瞒下、凌虐百姓的贪中之贪亲口说出:

"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都在我的肩上担着 "。

那一刻的冲击感,我的乖。

一瞬间大脑褶皱被抚平了。

好像只有《大时代》里的 " 大好人 " 丁蟹,给过 Sir 类似的感觉。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恶人怕天不怕

当然,小阁老成为《1566》顶流不光因为他 NPD。

还得益于一场穿越时空的梦幻联动。

严世蕃的扮演者张志坚,另一个代表性角色:《人民的名义》,自诩 " 学者型官员 " 的高育良,最爱的就是明史。

奸情?

放屁。

她不一样,她懂明史。

真是出污泥而不染呐

在哪汇总情况下能够自学明史

对万历十五年有如此之深的理解

我跟她之间是爱情

△ 《人民的名义》

但育良书记话说出口的那一刻,中年的纸飞机就飞到了老年的他手里。

小阁老骂的,就你姓高的。

一个商人玩剩下的艺妓

你都当个宝贝似的娶到家里

你高家十八代祖宗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精准命中高育良。

《1566》距今 450 多年,平均 25 年一代,刚好十八代。

有人专门把两段剪到一块,评论区也成了《1566》名台词的玩梗大赛。

有人问:" 这样剪是不是太伤他了。"

低级剧迷会回复:" 再伤一伤吧,罪名我来背。"

但高阶剧迷心领神会:这哪里是心疼?

这只是让他的回旋镖,再次命中自己——

" 她不一样,她懂明史 " 在全网火了起来,在很多女博主二创《1566》的评论区里,量产型高育良四处可见。

△ 抖音博主 @L 知源

有很多博主在模仿《1566》里的著名桥段。

模仿不粘锅赵贞吉宣誓 " 陛下是臣的靠山,臣是陛下的臣党 ";或是眼含热泪模仿海瑞质问嘉靖 " 君父,知否?";" 两京一十三省的重担 " 被批量搭在一个又一个博主肩头。

直播间里,身着火辣的女主播捧着《1566》小说,头头是道地分析角色心理、背景历史,硬是让黑丝成了知识的陪衬。

有卫道士弹幕指责 " 用历史擦边 ",主播高调回怼:" 先分清历史和小说,再来跟我聊。"

原来这就是文化自信。

所以这部虎扑 9.8 分的《1566》只是男性口味?

当初湖南台首播收视灾难,事后总结失败原因之一:湖南台庞大的年轻女性观众群体,对严肃历史题材并不感冒。

如今,情况也有翻转。

小红书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剧中大太监吕芳为浙直总督胡宗宪颁发 " 小媳妇 " 称号的名场面,也被姐妹们转发。

# 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

他就像个媳妇

上面有公婆要孝顺

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

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

辛苦命 两头不讨好

能玩梗、能 cos、能擦边、能进步——

一部陈年神作,在今天沉冤得雪般地成为流量密码。

它迎合了谁?

从来没有。

是各路流量,主动涌向《1566》那始终屹立的神座。

" 云在青天水在瓶 "

在《1566》剧迷圈子里经常打架,但普遍的共识是:

如果梅长苏活在《1566》里,必定活不过第二集 ......

江南才子富可敌国是吧?

扣个通倭罪名把家一抄国库亏空立刻补齐,胡宗宪有钱打仗,嘉靖有钱盖楼,徐阶严嵩笑而不语,苦一苦梅宗主吧,骂名小阁老来担 ......

太伤他了?

的确,《琅琊榜》是权谋标杆。

但权谋这词,或许不适用《1566》。

小了。

准确地说,权谋所聚焦的个人智慧与权力争夺,仅是政治生态的冰山一角,在这之上,《1566》更深入地反思了制度的痼疾,并以深刻的哲学视角探讨人性。

前者审视历史,后者映照当下。

除了抖机灵玩梗,正经的干货解析是《1566》二创的常规赛道,一直是影视区的王牌内容。

有学术派,分析历史中明代官场;有技术流,教你如何职场生存;也有分析文化,论述儒墨道法的具体运用 ...... 系列视频往往都是在数十小时以上,有的比原片还长,都证明了《1566》经得起,甚至必须被仔细解析,才能解其全意。

为什么经得起这样的研究?

一个戏剧写作的境界是:

反派不知道自己是反派,配角也不知道自己是配角,他们每个行动都有充沛的因果动机和道德立场。

——这正是《1566》超越 " 权谋 " 概念的核心。

至少,它在以下三点上与传统权谋剧截然不同。

一、正邪并不分明。

黑与白、忠与奸,实际并不存在。

比如剧中 " 反派 "。

剧中的 " 反派 ",严党这个庞大的贪腐体系,收一两银子,能分走四钱,看似罪大恶极。

但细究之下,他们不过是嘉靖横征暴敛的 " 黑白手套 "。

贯穿前半部 " 改稻为桑 ",实际上是受到 " 清流 " 一派刁难财政问题,才以搞乱自己地盘为代价,推行的下策。

当浙江闹灾,反倒是 " 清流 " 一派不愿救灾民于水火,还说出了最缺德的 " 大谋略 " ——

" 索性让浙江乱起来。"

说话人,恰恰是未来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在这个烂到骨子里的系统中,并无忠奸之分,人人身不由己。

二、争权不外乎人情。

《潜伏》中吴站长的名言—— " 没有人情的政治是短命的 " ——在《1566》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它其实说清了政治的本质:

人与人的妥协与斗争。

《1566》便是如此,两党之争打得不可开交,但偏偏党首之间,却能以礼相待,以心相交。

首辅严嵩与次辅徐阶同写青词,徐阶刻意放慢脚步,等候严嵩。

无论徐阶是出于官场规则,还是人情冷暖。

严嵩那一句 " 你是在等我啊 "。

是真正动了情的。

他们本是嘉靖 " 左右互搏 " 的棋子,无冤无仇,不过是道长那句 " 云在情山水在瓶 " 的注脚。

一次御前会议后,嘉靖命 " 清流 " 一党赴太子府赴宴。

留下严氏父子。

和皇上吃饭,不香吗?

可严嵩痴痴地望着他们的背影,眼神中尽是落寞——未来的牌桌上,已没有他的位置。

各为其主,各谋其事,唯余一声叹息,身不由己。

严嵩望着他们发痴。

嘉靖也是。

是的——

三,这场游戏也没有赢家。

即使是操纵一切的嘉靖,也不过是维护自己所造系统的奴隶,为了维稳他下放了严嵩,支走了吕芳,连黄锦也 ......

最后也不过孤家寡人,身边再无亲信。

更孤独的是——

临死之前才发现,只有狠狠打他脸的海瑞,才是他唯一能信任的人。

" 大明朝的病根在哪里,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只是无人敢去触及而已。"

但纵使海瑞这般为民做主的至忠至良,也只能成为一介为谏而死的直臣。

而非治世能臣。

他离开了浙江,浙江还是那个浙江,送走了嘉靖,大明还是那个大明。

驾崩前,太子含泪追问:还有谁是贤臣。

嘉靖仰面长叹:只有天知道了。

这是《1566》与当下权谋剧的最大差别:

它有权有谋,却无自由。

更无希望。

不过一群聪明绝顶、手段高明之人,在各自的独木桥上,走向注定的水深火热。

在《1566》的粉丝讨论中,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海瑞,这位道德顶点的直臣,究竟是不是一个 " 有用 " 的官?

反方认为,海瑞缺乏政治智慧,忽视体制性问题,也提不出切实的改革方略。

是 " 无用的圣人 "。

正方则主张,评判历史不应只从权力视角出发,唯有海瑞真正心系百姓。

是 " 必要的良心 "。

在 Sir 看来,无非是代入的视角不同。

而这,恰恰是《1566》作为顶级中国历史剧该有的模样——

尽管是个虚构故事。

但无论是君主、忠臣奸佞,还是天下苍生。

在这个精密运转的系统中,你都能找到代入的视角,而《1566》总能以最饱满的笔触,展现每一方的立场与挣扎。

因为《纸牌屋》只不过表达了一个掌握话语权的党鞭。而中国人的哲学是平衡哲学,中国的政治,就是在求最大公约数,这点最难。

编剧刘和平

它与历史研究本身一样,能够提醒我们从古至今:

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

当初,我们向上看

我们还会有优秀的历史剧吗?

不好说。

但还会有《1566》吗?

...... 应该不会了。

不会再有这么疯的钱,去信任这么疯的一群主创。

是的,疯子。

《1566》杀青前的最后一场,几乎所有主要演员登场,大雪中百官奔丧,开拍前横店皇宫前的广场上已经铺好了厚厚的雪。

这时坏消息来了:天气预报有雷阵雨,一旦下雨布景就会被一洗而空。

现在没人敢负这个责任。

编剧、总制片人刘和平接住了。

远在北京的他吩咐剧组照计划拍摄,而自己前往了嘉靖帝的永陵,这边点好香一个头磕下去,便吩咐另一边开机。

跪得昏天黑地,不知多久,才收到另一边杀青的电话。

刘和平起身后 10 分钟,横店大雨倾盆 ......

这也是他写剧本时养的习惯:要挂上嘉靖与海瑞的画像,沐浴焚香后,才动笔创作。

像请神上身。

我一定要附到他身上去

我就是他

很耗神

所以这句话说不说得出口

这个行为能不能做得出来

这个行为准不准确

我都演过一遍了

与其说一种专注,不如说。

一种虔诚。

对历史的虔诚,对创作的虔诚。

有了它在所以比谁都有底气,比谁都狂,甚至眼中没有普通观众。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

《1566》的确却存在较高的观赏门槛。

大段大段的文戏、复杂的角色关系、晦涩的潜台词,都需要观众阅读级的专注度。

数据很现实:2017 年《1566》上线流媒体,它前三集的播放量,是减半式下跌 ......

它挑观众。

但当时允许它挑观众。

现在夸一部电视剧好用词是 " 良心 ",可当初是 " 野心 "。

在《1566》开播前夕,刘和平参加湖南台的宣传,他说,"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学艺术作品 "。

这是一个文学艺术被边缘化的时代,我就有这么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里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

我们这个戏出来,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成熟。

让任何艺术门类的人看了之后,不敢小看电视剧。

满足市场口味?

不。

2007 年前谁下沉?

做梦就要做大一点。

那就是允许流行文化审美,随着经济一起向上看的年代。

市场允许创作者向上挑战。

而观众也乐意向更高处追随。

《1566》之于中国电视剧,就像是《党同伐异》之于好莱坞影坛:同样是巨额投入,同样的艺术野心,同样来自属于创作者主导的,为了品质不顾一切(包括市场)的激情时代。

但最终。

同样惨败收场。

它们的失败,也都间接影响了行业。

梦醒得太快 ......

刘和平的另一部神作《北平无战事》,从 07 年就开始创作。

同样因为线索复杂、改变难度大、观赏门槛高,且涉及近代史。

前前后后拍了七年,历经七次投资七次撤资,最后在艰难的斗争与妥协中——包括刘和平经历了一次心肌梗塞——才有了最后的播出版本,豆瓣 9.0 分。

《1566》难以复制。

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会再有允许做梦、允许犯错的时代。

前几天看陈思诚路演,聊现在影视创作的难。

要对投资方有交代。要对观众有交代。也要对关注我们的领导们,有交代。

现在经济环境这么不好,我们依旧在拍电影,因为要对自己有交代。

路,越来越难走。

低头太久。

忘了曾抬头看天。

忘了曾经有人攥着笔,要对天有个交代。

事实上《1566》每隔几年,都会火那么一阵,一次次地被剧迷们搬出来,见见光、掸掸土。

当然不只玩梗那么简单。

像是一次次的小声提醒——

别忘了,中国历史剧有过这样的绝响。

别忘了,中国电视剧也有过燃烧理想的日子。

也别忘了罗大佑的那句歌词:

"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

很遗憾,《1566》再难复制,甚至历史剧一词都将成为历史。

但也很幸运。

《1566》是面悬崖,也是最高的峰顶。

之后,还有来者吗?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豆瓣 老子 嘉靖 故宫 大明王朝1566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