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昨天
敬一丹新作《走过》:永远在路上的 “走过”与“走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今年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退休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她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向前 " 触新 ",与新媒体小伙伴一起制作了新媒体节目《节气长城》《博物馆九分钟》,在其中获得全新的人生体验与经验。二是向后 " 回望 ",退休的第一个年头,敬一丹觉得要对自己及过去二十七年的媒体生态有一个交代,便一点点搜集老照片、旧视频,写起了回望职业生涯的 " 总结书 "。书写到一半,还没想好书名," 当时我就想,我怎么就遇到了这个时代?工作后遇到了电台发展黄金期,33 岁进入央视又遇到了电视事业的起步上升以及巅峰巨变,遇到了可以写入电视发展史的诸多‘第一次’。" 她说," 是这么多的‘遇到’成全了我。"《我遇到你》便成了这本 " 总结书 " 的书名。

退休的第二个年头,时值恢复高考四十周年。作为 "76 级工农兵学员 " 的敬一丹,和二十多位同学用一部《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回味 " 末代工农兵学员 " 特殊的青春时光:赶上了上山下乡,赶上了推荐上大学,还赶上了改革开放。"1977 年恢复高考后我才意识到,76 级与 77 级的区别,不是届的区别,而是代的区别。" 敬一丹说," 作为国家末代工农兵学员,我们处于历史变革、时代变迁、新旧交替的交汇处。‘末代’,意味着一种终结,也留下了绵长的回味。"

退休的第三个年头,敬一丹用《那年那信》一书回望 " 中国式家庭 "。她通过 " 信中信 " 的方式来讲故事,30 篇文章中浓缩了 1700 封家书。书中从 1950 年写起,记录了一家五代人的成长历程,满满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勾勒出随着不同年代变迁的世间图景——这些普通中国家庭的故事,点点滴滴中有辛酸,有欣喜,更多的是始终伴随着家人的浓浓温情。

" 从刚退休时的职业回望,到对学生时代、家庭生活的怀旧,以及至亲离开对生命的思索,这些书都有点怀旧、有点沉重的色彩。" 在退休的第十个年头敬一丹如是说。和以往的作品不同,今年面世的新作《走过》是她近几年来最轻松的表达。该书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构建起一个充满故事与感悟的世界。作为半生忙碌的媒体人,敬一丹曾经用半世光阴丈量大地,现在她想用文字分享她走过的路、看过的景、听过的事、想过的念,汇集成一部向时光致敬的告白书。在书中,我们能跟随她的笔触走进小兴安岭的密林,感受泰山的巍峨,领略昆仑的雄浑;能沿着松花江、长江源的水波,探寻水的灵动。从墨脱的杜鹃到额尔古纳的芍药,从城市的繁华到山村的质朴,每一处都有着 " 敬一丹式 " 的独特印记。

" 有人说你能不能一句话说说这本书写的啥。我说写的就是一个记者、一个行者,走过东西南北,走过春夏秋冬。" 敬一丹说。无怪乎新书的封面上写有这样一句话:" 走过,看过,听过,想过,感恩这世界让我走过。" 虽然退休十年了,但她的全部书写依旧保持着 " 媒体人 " 的身份和视角,以及永远在路上的 " 走过 " 与 " 走着 "。

【作家名片】

敬一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曾主持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三次获得全国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近年来主创央视频节目《节气长城》《博物馆九分钟》。著有《声音》《一丹话题《我遇到你》《那年那信》《床前明月光》等。

【访谈】

" 轻松 " 地走来走去

问:怎么想到用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作为新书的写作框架?

敬一丹:媒体人的生活就是这样,飞来飞去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半世光阴路上忙,所以用 24 节气来做一个结构。每个节气还有几篇短文,大约都是发生在这个时节的人或事,一共是 96 篇。

这本书设计了四个封面,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扉页是我的一张航线图,很明显的疏密表达:最密的地方除了北京以外,是老家哈尔滨以及父母曾经长期生活的三亚。原来没看到这张图时,我觉得我天天在外边忙,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看到这张图以后才发现,其实更多的是回家。

问:您以往的书内容都比较严肃,就像您在播《焦点访谈》时的形象,新书打破了这一惯例,显得轻松愉快。为什么有这种差别,新书和以前的写作有什么不一样?

敬一丹:《我遇见你》是给自己写了一个 " 述职报告 "。后来写的书都是有怀旧色彩的:写大学生活的叫《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回望家庭的《那年那信》,送走至亲时候写的《床前明月光》有对生命的思索。这些书都有点怀旧,有点沉重的色彩。

《走过》是我这几年来最轻松的一种表达。比如《凌晨三点,海边看戏》,写的就是凌晨 3 点在北戴河阿那亚看戏的极致体验。当我拿到票,票上写的是凌晨 3 点开演,我真的怀疑是不是印错了。但是凌晨 3 点之前,一个一个黑影向海边聚集。那戏叫《罗密欧与朱丽叶》,通常演出至少得有一个阳台。没有,就只有海滩。座位都是在海滩上现搭的,背后就是天,就是海,就是沙滩,戏就是这样演。演着演着天光就开始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在意演什么了,我特别在意它在什么背景下演:天就像幕布一样,最初是那种深蓝,然后就是天半黑之时的那种蓝,再然后粉色出来了,橙色出来了,天光就在发生着变化,剧情也在发生着变化。戏演完了,也没有落幕,大家都涌向了太阳。从来没有看到这样演戏的,也完全不是我们传统的记忆中的体验,是完全新的感受。这是特别难得的一种戏剧感受,所以我就把凌晨看戏的感觉写在了书中的夏至部分。

过去播《焦点访谈》一脸严肃是职业形象。在这本新书里,我可以跟大家聊一些轻松的感受了。

问:书中有您走过的路。比如您家乡哈尔滨的 " 中山路 "。

敬一丹:说到家乡话题就多了。好多城市都有一条路叫中山路,我的家乡哈尔滨也有一条路叫中山路。

我的中山路记忆,写的是我小时候。中山路有个食杂店叫十三门,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十三门卖的东西多少钱:白糖 8 毛 1 分一斤,婴儿饼干 6 毛 3 分,普通饼干 5 毛 6 分,涂了油漆的铅笔是 3 分钱一支,没有涂油漆的铅笔是 2 分钱一支,我从来舍不得买 3 分钱的铅笔。我第一次认识敦煌就是在十三门,妈妈买信封写信慰问解放军,信封上印着一个飞天,我从来没见过,当时也不知道叫做飞天,只知道仙女好看。很久以后才知道那就是敦煌,等我真正到敦煌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

十三门给我留下的记忆,是我第一次认识物质生活:怎么使用布票,怎么使用豆腐票。十三门对面是一个小邮局,我所有给家人的信都是从这个邮局寄出去的。我父母有留信的习惯,他们把我家这些年来的信都留着,留了 1700 封,时间跨度是 68 年,涉及到全家,直接的有 3 代人,间接的是 5 代。这些信是一个家庭特别宝贵的留存,后来我写了一本书叫《那年那信》讲的就是这些信中的故事。几年前听说这个邮局撤了,我觉得有一块东西被挖走了,但是我把这种感觉以文字的方式写在了书里。后来我戴上红领巾、再后来到省电台工作,全都是在这条路上。谁心里没有一条路呢?

走过,看过,听过,想过

问:您走了很多的城市,看了很多极小的博物馆,所以有了在《博物馆 9 分钟》这个节目,怎么想到做这一节目的?

敬一丹:我自己特别喜欢去那些小微博物馆。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馆鲜为人知,但又特别有价值,我想通过传播让它广为人知。这样的博物馆特别适合用新媒体的方式来记录。所以我就和央视频的小伙伴一块儿做了一镜到底、一集 9 分钟的一个节目。我想试试除了短视频以外,除了大片以外,在央视频上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也把一些小微博物馆写到了书里:我家在哈尔滨,清代末期,哈尔滨遭遇了严重的瘟疫,这时医生伍连德来到了哈尔滨。伍连德是海归,在英国接受过教育,他以现代医学的方式控制了哈尔滨的疫情。我回到家乡,在伍连德纪念馆做了一期节目;北京北二环有一个郭守敬纪念馆,就在湖边,远远看去是一个仿古建筑,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如果没有运河、没有郭守敬的话,北京城不是现在的样子。

博物馆确实给人享受感,每次做完节目我都觉得很养人、很滋补。以后不管还做不做这样的节目,对那些博物馆,尤其是不大引人注目的博物馆,我还是要去走过的。

问:怎么想着做《节气长城》这档新媒体节目?

敬一丹:以前读过好几个作家朋友的书,比如朱伟先生的《微读节气》," 气象先生 " 宋英杰的书。后来我觉得谈节气,在户外、在山水之间特别好,在长城尤其好,为什么?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节气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遗产交叉,我在交叉点上,就特别有话想说。

以前我说长城的时候,经常会用它的象征意义 " 啊,长城 " 这样的表达,我们可以仰望它。可是我在长城说节气的时候,就可以不用这样说话了:长城也是可以亲近的。在长城一带,节气非常分明,所以书中有一段写大雪:" 那一天,在少雪的北京,我得到了预告,这两天要下雪了,然后大家就约定以雪为令,只要一下雪,我们就去八达岭,我们果然实现了。"

" 节气 " 和 " 长城 " 分开谈,都是老话题。两个老话题一交叉,就让人迸发火星了,其实这世界上很多灵感就是产生在交叉中。我们的感受是新鲜的,我们所到的地方也是新鲜的。《节气长城》,一个时间概念,一个空间概念,听起来就有很多创作的空间。我们还有一个野心,想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

问:书中还动情地写了 " 上课铃 ",和我们心目中上课铃声的感受很不一样。

敬一丹:我在上一本书《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的《编者注》中写到,我当了 4 年多知青以后终于上了大学,上课铃一响的时候,我眼泪都快下来了。那么多年我离开了课堂,也经历了书荒,终于听到了上课铃声心情十分激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和一个 "80 后 " 作家一块儿交流,他说他们都很喜欢下课铃声。

这种代际的沟通,我越发觉得需要讲故事。比如好多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 " 工农兵学员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没有告诉他们。所以我就和全班同学一块做了一本书叫《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这本书被收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填补了一个空白。其实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记忆,有官方记忆,也有民间记忆,我们这相当于民间的个人史,很多个人史拼在一起,就还原了一个社会图景。

作者 郑文丰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敬一丹 央视 博物馆 二十四节气 高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