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昨天
《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中华民族永远前进! 前进!前进!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手稿

90 年前的一天,上海的一个年轻人被房东从出租屋赶了出来,因为他没白没黑地搞音乐,经常被邻居投诉。于是,他借住到了上海电通公司制片主任司徒慧敏家中。这个年轻人,名叫聂耳。在这里,他更加无所顾忌,经常边挥手打拍子边唱词,第一句唱的总是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时间长了,连司徒慧敏的老母亲 " 长婆 " 都听懂了,感慨地说:" 是啊!我也是个不愿做奴隶的人啊!" 以后,她就叫聂耳为 " 起来 "。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今天,作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最神圣的旋律。1935 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田汉和聂耳两位伟大的艺术家,以笔为刀,以曲为号,完成了这首永恒的经典。

这一天,负责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作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田汉一边吸着烟,一边思考着。突然,伟词壮句涌上心头,近旁却无片纸,他顺手拆开一个香烟盒,就在锡包衬纸的背面奋笔疾书。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血肉来筑我们新的长城。

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每一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

写完歌词不久,田汉在这年元宵节后第二天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身陷囹圄。接续创作电影剧本的夏衍来找上海电通公司的编导孙师毅,正好遇到聂耳。聂耳开口就问:" 听说《风云儿女》的结尾有一个主题歌?" 他拿到剧本立马翻到最后一页,找到了那首歌词。聂耳念了两遍,强烈要求:" 作曲交给我,我干。" 没等夏衍开口,聂耳就紧紧握住他的手,又重复了一遍:" 我干!交给我。" 接着,聂耳还加了一句:" 田先生一定会同意的。" 聂耳是 1933 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青年田汉

聂耳为歌词抒发的救亡情志而激动,创作灵感犹如潮水汹涌,初稿几乎是一气呵成,两夜工夫就写好了。为了尽善尽美,他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58 号三楼的小亭子间,一遍又一遍地以各种曲调演唱。他一会儿在桌上打拍子,一会儿弹乐器,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走动,日以继夜。结果,遭到房东白俄老太太的驱逐。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所述的一幕。

为了让音乐旋律更为流畅,聂耳找孙师毅商议,将歌词最后一句 " 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 " 改成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在后续的修改中,聂耳又将 " 中国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之 " 中国民族 " 改为 " 中华民族 ",使田汉笔下偏指海外华侨的 " 中华民族 " 与专指中国境内的 " 中国民族 " 合二为一。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中华民族遐迩一体、海内外命运同担。一字之改,意义升华。

清晨,聂耳乘坐电车前往电通公司,车上巧遇电通美工师张云乔。聂耳向他哼唱了谱曲完成的主题歌,张云乔立即把他带到影片导演许幸之家。那天,许幸之在通宵拍片后刚入梦乡,被聂耳重重的叩门声惊起。

听了聂耳的试唱,许幸之为面前这位年轻人的音乐才华所折服。他提出了自谦为 " 门外汉 " 的批评,觉得起句 "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低沉了一些,而结句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 还不够坚强有力,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煞尾。一番思索后,聂耳当场修改,将 "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复唱一遍,改为:"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聂耳将原歌词结尾改为三个 " 前进 " 的重叠短语,进一步凸显冒着敌人炮火冲锋的勇毅;把最后一个 " 前进 " 简缩为一个 " 进 " 字,顿显节奏铿锵、煞尾有力,更增一往无前、与敌血战到底的气势。

△ 1934 年,22 岁的聂耳在《扬子江风暴》中饰演打砖工人老王

经上海百代公司录制唱片,《风云儿女》公映,以及歌谱公布、电台播放等,《义勇军进行曲》迅速成为广泛流传的抗战歌曲,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

1935 年," 一二 · 九 " 运动中,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等在集会上、游行中都演唱了此曲。1937 年,淞沪会战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 " 八百壮士 " 鼓舞士气的战歌。1938 年,在台儿庄大捷中,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泼斯坦目睹中国官兵端起步枪、挥舞大刀,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日军炮火冲锋的壮烈情景。" 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使举国奋起,众志成城。从前线到大城市,从城市到最遥远的乡村,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首歌,都会唱。" 在《人民之战》一书中,爱泼斯坦如此写道。

在缅甸,国民革命军第 200 师师长戴安澜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他率领的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军歌,士兵们在训练和作战中高唱此曲以凝聚士气。

音乐教育家、画家丰子恺在一篇文章中说:" 我从浙江经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时,抗战歌曲不绝于耳,连荒山中的三家村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义勇军进行曲》还突破国界,二战期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战歌。" 法老如犹在,惊醒问谁歌 ",在埃及金字塔下,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欢迎他的留学生唱起这首歌,写下这样的诗句。在美国街头,建筑学家梁思成听到小男孩吹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口哨。许多同盟国的广播电台频繁播放该曲。马来西亚的一支抗日游击队甚至将其改编为游击队战歌。

在赴美求学的中国青年刘良模那里,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 · 罗伯逊听到了这首歌,并于 1941 年录制了《起来》等中国歌曲的唱片。宋庆龄在唱片封套上题词:" 中国已经从新的群众传唱运动中发现了反抗敌人的力量源泉 ……"

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该曲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演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反法西斯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0 月 1 日,在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82 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写入宪法。

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 90 年的《义勇军进行曲》,像催征的战鼓,似冲锋的号角,必将继续激励亿万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起来、奋勇前进!

来源 吴海勇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聂耳 田汉 上海 房东 风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