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时节,阳光炽烈,草木郁葱,荷花,从南到北,次第绽放,风吹荷动、莲叶田田,粉色娇嫩的花朵迎风摆荡。
无论是 " 江南可采莲 ",还是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亦或 " 小荷才露尖尖角 "。从古至今,荷花,颇受文人雅士所偏爱。
赏荷,似乎也成为夏日闲暇里的不可或缺之事,这,就是小暑的仪式感!
"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
当阳光一天强似一天,林间传来声声蝉鸣,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到了。
小暑被冠以 " 小 " 字,是因为此时暑气已至,却尚未到达极致,但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炽热程度,可见一斑。
凌晨三点采花,五六点赶集,一大清早,采自太湖边的荷花、荷叶、莲蓬,就已经带着露珠,水灵灵地出现在苏州的市集上了。
只见穿着花花绿绿布衫的卖花阿婆,用新鲜采摘的荷叶包起一支支荷花和莲蓬,再熟练地用绳子缠上几圈,一捧美美的荷花便扎好了。
只需要花上十几块钱,就可以将这份 " 夏日限定 " 的清新、雅致私藏。
俗话说," 小暑吃三宝,入伏没烦恼。" 一些地方有吃三宝的习惯,黄鳝益气补肝肾,莲藕清热生津,绿豆芽促进肠胃蠕动,是小暑节气重要的养生食材。
《本草纲目》中记载" 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7 月一到,早一批的鲜藕也要成熟上市了,不同于秋季莲藕的粉糯,夏季莲藕脆嫩清甜,无疑是盛夏餐桌上的一抹清爽亮色。
尤其是最顶端的藕尖,堪称 " 夏日珍宝 ",质地脆爽、汁水丰沛,一口下去,齿颊间留下清凉,暑热仿佛在不知不觉间退去大半。
小暑节气多在农历六月六前后,民间有 " 六月六,晒红绿 " 的说法。这段时间,往往多雨。从前,人们会在此时,选一个晴天,把冬衣拿到烈日下暴晒,驱散降雨时期积攒的潮湿,读书人则晾晒字画、藏书,祛除霉味、驱除蛀虫,称作" 晒伏 " 或 " 晒霉 "。
"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诗人陆游曾这样描述暑热天气,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天气里,虽然人不好受,对五谷却十分有利。
小暑时节,南方早稻在湿热中陆续成熟,农人冒着酷暑将新稻割下,碾成米后制成新饭,供奉祖先和五谷神灵,祈愿风调雨顺,并和亲戚邻里一起尝新米、饮新酒,称为 " 食新 "。
" 食新 " 有 " 食辛 " 之意,希望把辛苦全都吃下去,往后日子越过越好。
在有 " 塞外江南 " 之称的巴彦淖尔,小暑,除了瓜果飘香,也是当地人吃鱼的好时节。
将附近湖里捕捞的鲜鱼剖洗干净,腌制入味,再把五花肉丁、蘑菇丁、芥菜丁等用猪油炒熟后,填入鱼肚,经过火的炙烤,鱼肉嫩滑,鱼皮酥脆焦香,香气四溢,脂肪和蛋白质的丰腴口感相得益彰。只消一口,那滋味便成了味觉记忆里独一份的存在 。
说来奇怪,气温越 " 烤 " 人,人也似乎越喜欢烤食物,不信你看看,自家附近的烧烤摊入夏后,是不是坐得更满了些?
有水、有风、有美食,暑热何足道哉?或许,生活、美食、人生就要和天气一样,热火朝天才合衬吧。
"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在古代," 深居简出 " 可谓避暑上策,或隐山林溪亭,享 "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 或着粗葛衣裳,啃甘甜瓜瓤,是谓 " 小暑啜瓜瓤,炎蒸窗牖气初刚 ";或邀友煮茶赋诗,"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 或尝雪藕冰桃,以荷叶为盏," 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
喧嚣之外,心静,即是最好的凉意,诗人白居易的静心法独树一帜,"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燥热退散,身心自安,这便是" 心静自然凉 " 吧!
小暑已至 ,2025 年已经过去一半,炎热的三伏天即将到来,恰似人生跋涉途中,重大挑战降临前的伏笔,这时,最是考验心性。
心若静,则酷暑亦生清凉之境,宝藏青年愿你不为暑热所扰,不为未知所惧,持心守静,自有清风!
来源 新华网 · 宝藏青年工作室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