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亿市场,长在欧美后花园。
作 者丨陈斯文
华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2023 年 3 月的一天,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一处草坪上,未岚大陆 CTO 陈子冲遇到一个难题,一对目睹了 " 魔术 " 表演的夫妻,非常诚恳地希望买下他的 " 道具 ":
公司刚刚推向市场的 Navimow 割草机器人。
在很多欧美家庭,割草一直是个上头的问题。现在,它成为了一批中国公司打开欧美市场的契机。
2022 年,未岚大陆的割草机器人就开始在欧美市场加速奔跑。
两年过去,这个由 A 股科创板上市企业九号公司创立的新品牌,已成为许多欧美家庭的常备品。
2024 年,九号公司割草机器人业务总营收已超 8 亿元,到今年 5 月,其割草机器人产品全球用户数量已超过 24 万,成为平衡车、滑板车之后,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崭新看点。
同样靠割草机器人加速收割市场的,还有诸如松灵机器人旗下的割草机器人品牌库犸动力,2024 年,它在欧美市场实现了 8 万台销量,累计服务超 40 万家庭用户。
科沃斯,也是中国割草机器人席卷海外的受益者之一。数据显示,2024 年,科沃斯 GOAT 系列全年海外收入和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186.7% 和 271.7%,欧洲市场占有率突破 12%,1 年卖出了 4 万多台。
而且,好戏才刚刚开始。
光大证券研究认为,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已在 2024 年达 339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达 457 亿美元;Grand View Rsesearch 的研究数据则认为,2030 年市场规模将达 485 亿美元。
中国人对割草机的应用感知有限,印象基本停留在园林工人草屑横飞的场景,但在欧美,却是另一番景象。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的私人花园,大概有 2.5 亿个,其中美国 1 亿,欧洲 8000 万,包揽了全球总量的七成以上,这还不包括一些普通家庭十几平米的小花园。
这些花园几乎都有草坪,也都需要割草。
美国很多州都有规定,草坪不修,任由荒草没踝,会被经济处罚;在欧洲,满院杂草被视为不道德不文明,相当于中国在楼道里乱堆乱放,邻居一旦投诉,同样要接受不菲罚款。
修剪草坪,因此成了刚需。
很多美国影视剧里都有小男孩靠修草坪换零花钱的情节,但大多数时间,这份工作要靠雇佣除草工完成。对于一些草地面积较大的家庭来说,年复一年,这不是笔小支出。
美国园艺协会数据显示,墨西哥除草工单次上门费用是 50-100 美元,一年平均割草 25 次,就要花掉 1000 到 2500 美元。在欧洲,一位初级园艺师平均时薪也要 12 欧元。
因此,割草机器人并不是今天才被九号公司们发掘。
早在 1990 年代,瑞典企业富世华(Husqvarna)就推出了埋线式商用机器人割草机,一度垄断整个市场,也至今在行业保持着霸主级地位。
2004 年,源自苏州、以电动工具闻名的中国企业宝时得也向割草机器人进军,目前其 Worx 智能割草机器人在不少统计报告里,也是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
九号公司们能在两大巨头的把持下撕开市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以最前沿技术对智能化的重新定义——让割草机器人更聪明、更能干、更便宜。
传统割草机器人,统称为 " 埋线式产品 ",通过在草坪中预埋线,框定割草区域。割草机器人每当触达线框,就会转弯掉头。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提前埋线太麻烦,对于大面积草坪更是只能逐块埋线;二是线框拐角处,机器人常常反复碰壁,卡在角落出不来。
这些问题,变成了九号公司们的机会。
2019 年,割草机器人项目立项后,任冠佼、陈子冲这两位技术出身的团队负责人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用新技术改善用户体验?
这个问题,最终聚焦到:能不能做出不埋线的割草机器人?
不久,他们找到了一种新可能:RTK 技术。
RTK 技术类似于高精度的手机导航,它可以让割草机器人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定位,进而无需埋线,只需要用户拿着手机,绕着庭院走一圈,就能建立地图即作业边界,精度更可达厘米级。
这个方案要稳定发挥功能,还需要一个前提:稳定的卫星信号。
很多家庭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任冠佼团队却大胆想象,决定自建信号基站。
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整个技术团队决定,就这么干。
他们的思路很巧妙,在机器人配备的充电桩里安装 GPS 天线,为每位用户都建立了一个 RTK 服务,这相当于把基站直接搭建在用户家里。
但测试后发现,在特殊情况下,这个办法也不能完全杜绝信号遮挡。
技术团队只好再寻找办法,最终,他们在机器人身上加装了多个摄像头与传感器,并配以相关算法,让 RTK 服务在缺失了一段区域的情况下,也能自动识别环境正常工作。
反复测试的结果。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行:同样一个 300 平米的草坪,埋线式割草机仅布局就需要 5 个多小时,而九号公司的智能割草机器人 Navimow 只需不到一小时。
2021 年 9 月,Navimow 首次在国内外市场上市发售,团队除了喜悦,更多的是忐忑——这是 Navimow 第一次在国外场地大规模应用,他们实在不知道它是不是能广泛适配海外场景。
为了经营的安全性,第一批投放欧洲市场的 Navimow,只生产了数千台。
市场的反应让经营团队的担忧变成了兴奋,Navimow 在欧洲市场一销而空。第二个月,九号公司决定大干一场,它整合了割草机器人的项目团队,未岚大陆正式成立。
在众多玩家中,追觅的选择更为激进,是国内第一家抛弃 " 视觉 +RTK" 转用激光雷达方案的厂商,并且采购了大疆觅沃的激光雷达产品。
相比其他方案,激光雷达的优点在于,即便处于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下也能从容应对,其天然的 3D 建图、避障能力,都让它十分适合割草机器人智能化、高效率的需求。
此前在扫地机器人上的成功经验,也让追觅更有底气使用激光雷达路线。不仅算法、方案和雷达可以复用,扫地机器人上的 1200 个零部件有超过一半都可以在割草机上复用,这意味着追觅有更好的采购议价能力。
在内部,这一方案也获得了创始人俞浩的坚决支持。
数据显示,凭借激光雷达方案,入局较晚的追觅,在 2025 年 2 月的割草机出货量已超过 10 万台,正向着 20 万台冲刺。
在追觅的示范效应之下,今年开始,业内已纷纷跟进激光雷达方案。
中国智能割草机席卷西方的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体系也送来了助攻——伴随禾赛、速腾聚创等国产激光雷达厂商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成本得以大幅度下降,进而为其割草机器人提供成本支持。而这些激光雷达企业,也迎来了事业的 " 第二曲线 "。
禾赛将车规级的产品资源、经验复用到割草机市场,实现了大幅的降本增效,其首款产品 "JT16" 的成本被直接打到千元以内。"JT16" 成为禾赛有史以来交付增长最快的产品。发布不到 5 个月交付量就超过了 10 万台。此前,禾赛首次实现交付 10 万台激光雷达,用了整整 5 年。
5 月,松灵机器人旗下,同样依靠激光雷达方案在割草机器人出圈的库犸科技宣布与速腾聚创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高端智能割草机器人解决方案,首批订单约定三年内合作 120 万台,可见双方对这一市场看好。
根据公司官方信息,速腾聚创的自研发芯片和激光雷达,能帮助割草机器人精准探测地形并识别 99% 以上庭院障碍物,应对 1500 平方米复杂庭院。
当然,无论是未岚大陆还是库犸动力,它们赢得市场的筹码,都不只有 " 不埋线 " 这一枚。当大家都开始 " 不埋线 ",更细分的产品本地化创新,才是赢得消费者的更大因素。
比如,北美就是一个更细分的个性市场。
根据美国园艺协会 2024 年数据,大约有 42% 的中产家庭坚持传统的 DIY 割草方式,核心原因就在于,与欧洲相比,它的花园与草坪太特殊了,机器人难以满足,所以只能 DIY。
在美国,花园的平均面积可以高达 1000 平米,数千平米的也数量众多,且呈现半开放状态。
除了面积大,这些花园还与大自然结合紧密,有坡度超过二三十度的陡峭坡地;美国花园的草种也很特色,高羊茅、黑麦草这些草种硬度高,对刀片损耗巨大,而且每天可以生长 1.5 厘米,要求割草机器人高频作业。
更具特色的是,地大物博的美国,庭院差异显著,佛罗里达的沙质土壤容易导致车轮打滑,德克萨斯的多刺植物,又容易导致轮胎破损。
爬陡坡,电机要额外输出,加重电池负担与齿轮箱磨损;割硬草,刀片要加剧磨损,否则割草就会变成 " 扯草 "。
这些问题,被中国企业一一攻克,整个市场也因此被重新定义。
今年 4 月,未岚大陆发布了最新款割草机器人 Segway Navimow X3,其机身宽度超过半米,最大作业面积达 10000 平米,并且能在近 26.6 ° 的陡坡上稳定行走。
▲ Segway Navimow 割草机器人 X3 系列,来源:Willand 未岚大陆公众号
库犸科技推出的 LUBA 2 AWD 系列,则主要面向 2.5 英亩的大型复杂草坪,可以面对 38.6 ° 的斜坡,穿越高草、坑洼、砂石等恶劣地形不易卡停。
2025 年才进入美国市场的科沃斯,则针对北美市场的特点推出了大电池平台和双刀片设计的割草机,优化割草效率。" 我们的产品效率提升了三倍,这正是基于对本地需求的深刻理解。" 科沃斯高管说。
靠着这些,中国企业冲破了老巨头的壁垒,一台台标着 "Made in China" 的割草机器人,因此开进欧美家庭的后花园。
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割草机器人走进风口时刻的原因。
一台燃油割草机的碳排放,几乎相当于小型汽车。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中,强制要求 2025 年起,新售设备必须为电动或氢能驱动,而中国割草机器人均为电动。
在国内,四川、山西等多个省份,也在 2025 年将割草机器人纳入新能源补贴范围,部分省市还要求山地项目必须配套智能运维设备。
但割草机器人,尤其九号公司们在这一市场的横空出世与快速发展的关键,还是以新技术去解决用户的老难题,靠对市场需求的洞察与满足需求的重新想象。
在未岚大陆,很多人都听过 CEO 任冠佼的这句话:
" 即便技术做得再牛,如果用不起来,仍然长不大。"
在松灵机器人,创始人魏基栋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 技术出身的人,往往把技术放在首位,从而忽略了市场的重要性,这在商业社会中是不合理的。"
创始人强调的重点,显示出未岚大陆、库犸动力的成功逻辑,一面是工程师式的 " 要做到最好 ",另一面,则是彻底的商人思维,或者说,是彻底的用户思维。
技术上,在未岚大陆的早期设计中,从纯 RTK 方案、RTK+ 视觉方案,到激光雷达方案、毫米波技术,都反复做过多次预研。
在本土化创新上,未岚大陆的机器人轮胎,一律采用了橙色橡胶胎。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用其他染色剂放入橡胶材料,其耐候性会变差,经过阳光长期照射还会褪色,让用户看起来产生不良感受。
这种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洞察与创新,不但让新玩家们能够突破老玩家的封锁,也更能一起培育市场:把那些此前不用机器人割草的家庭,也变成割草机器人的客户。
比如,在北美市场,越来越多原本坚持传统 DIY 割草的家庭,开始因为更聪明能干实用的割草机器人,变成了九号公司们的客户。
为了离美国用户更近,库犸动力把机器人搬到了美国联合足球联赛的草坪上,在赛场的热闹中展示修剪能力;为了让热爱安静的欧洲人用上 54 分贝的剪草机器人,未岚大陆取消了设计上的减速器,改用数控编码来达到同样的电机输出。
这些,是中国割草机器人成功的原因,也是中国制造在技术、供应链、成本等硬核指标之外,至今仍未被充分认知的实力,以及仍有巨大空间的潜力:
不仅更能制造,也更懂用户。
前者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而后者,才是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与品牌高地的秘诀。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殷姗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