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23 篇
布拉德 · 皮特主演的 F1 电影正席卷全球,票房突破 2.93 亿美元——赛车题材为何成为影视新宠? 领队互撕堪比宫斗,队友亦敌亦友,F1 赛事本身即是最顶级的「真人秀剧本」。从纪录片到商业大片,改编浪潮记录了赛道内外永不落幕的人性大戏。当赛场比剧场更抓马,在引擎轰鸣声中是否暗藏着下一个影视金矿?
F1 的魅力远不止于挑战速度的极限。真正让全球车迷欲罢不能,并吸引影视创作者蜂拥而至的,是其围场内外持续上演的、充满张力的博弈。红牛领队霍纳与对手之间的激烈交锋,迈凯伦领队要求明星车手诺里斯为队友做出战术牺牲的争议指令,乃至传奇车手塞纳与队友普罗斯特公开的「内讧」——这些真实的、未经刻意编排的戏剧性场面,其复杂性与冲突感反而远超剧本创作。
布拉德 · 皮特新片的成功,正是敏锐捕捉并放大了这些现成的、高浓度的「真人秀」素材。F1 的核心价值在此凸显:它本身就是一个高效运转的「编剧」。车队间的战略博弈、队友间的微妙合作与竞争、车手间跨越时空的宿命感,源源不断地制造着扣人心弦的故事线。赛道上瞬息万变的胜负固然精彩,但围场内的人性博弈,才是真正支撑起这项运动持久吸引力的「正剧」。
F1 车手乔治 · 拉塞尔(右)与马克斯 · 维斯塔潘
布拉德 · 皮特的《F1:狂飙飞车》以实拍革命震撼全球——用改装 iPhone 捕捉车手颤抖的瞳孔,在真实 F1 赛道同步拍摄,时速 300 公里的实拍镜头让观众「坐进驾驶舱」。然而这部成本超 17 亿的好莱坞巨制在中国却遭遇「水土不服」:上映 6 天票房仅 9000 万,预测总票房不足 3 亿。这种反差背后,藏着对体育影视化改编的启示:技术可以移植,但共鸣必须扎根本土。
反观国内,体育题材创作常陷于两极困境:要么如《夺冠》般专业性强却难破圈,要么因过度娱乐化消解竞技精神。而近期优酷推出的赛车综艺《风驰赛车手》则尝试走出一条新路——让明星们卸下光环,在职业车手指导下挑战赛车。节目用「真人秀式成长」代替说教:当李承铉操作失误坚持加练,当林一从「漂移小白」逆袭为黑马,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炫技,更是普通人对速度的敬畏与征服。这种真实感,恰是 F1 电影中的视效制作所比拟不了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产业联动的差距。F1 影视化的本质是自由媒体集团「赛事文化」的战略落子:Netflix 纪录片培养基础受众,苹果投资 3 亿美元整合技术链。而腾讯体育虽握有 F1 转播权,推出微综艺《围场大玩家》挖掘车手故事,却尚未将「中国首位 F1 车手」周冠宇的故事转化为影视 IP。反观《风驰赛车手》与天猫 618 的「沙海发布会」联动:明星在张掖沙漠边秀车技边带货赛车周边,开创了「内容 + 场景 + 电商」的新玩法——这种本土化创新,恰是冷门赛事破圈的密钥。
体育影视化的终极赛道,不在复刻好莱坞的技术革命,而在找到属于本土的情感共振。苏超草根选手的每一次拼抢,比任何特效更灼热;苏炳添起跑前 0.1 秒的深呼吸,比任何剧本更悬疑——中国赛场上从不缺故事,只缺摘下工业滤镜、深入民间的讲述者。毕竟,体育最动人的瞬间,永远是凡人挑战自我的勇气。
赛车综艺《风驰赛车手》截图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Hollywood Reporter
原文作者|Steven Zeitchik
原文发布日|2025.07.05/ 周六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