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叫《ni 爱》的耽美(两个帅哥搞对象)剧悄悄爆火,我身边很多年轻的小姑娘们熬夜追了几集,已经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火到什么程度呢?开播短短 3 天,抖音上的词条 "ni 爱 " 已拥有 1.4 亿次播放量,小红书话题浏览量达到 3118.3 万,这两天微博文娱热搜也几乎被两个主演承包了。
到底是什么神秘力量让一大波少女都深陷其中?
我打开相关的词条稍微看了眼,就看到两个男人在那儿调情、各种辣眼睛的画面……实在是 " 无福消受 "。
近些年真的有一种很直观的感觉:耽美文化越来越流行了。我身边最疯狂的一个朋友,可以周末来回飞一趟泰国,就为了和她喜欢的 CP 合影。
耽美虽然是小众文化,但其实我并不觉得是啥 " 洪水猛兽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曾有一段很深入的分析,她说:
耽美文学是一个女性网络社群中出现的现象,它是借助双男主来满足女性对浪漫爱情的幻想和情感需求,在作品中体验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
而且特别奇特的是,在耽美文中,女作家的写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类型,包括原来我们视为男性专利写作的军事、战争、武侠等宏大题材。借着这个文类,女性的写作突破了此前被别人划定,或者自我划定的疆界。
从这个意义上看,耽美文化的流行,是女性觉醒的一种体现。它的创作者和受众,都以女性居多。
不过,一种令人忧心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沉迷其中,甚至加入一些特定的 " 圈子 ",年龄最小的可能才上小学二、三年级。
之前和一个妈妈聊天,她也提到,她家娃班上有好多人在组队磕男男 CP,她听得一头雾水,仿佛误入了什么异世界。
回想我们的童年,可能印象最深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皮筋、过家家,但现在的孩子们,已经过着一种和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伴随着网络一起长大,和电子设备关系密切,难免会过早地接触到各种 " 亚文化 "" 圈众文化 "。
我们当然无法为孩子隔绝网络,但又不能任由他们沉迷其中,如何平衡取舍,是如今家长面临的一个全新挑战。
1. 未成年人之间的 " 网暴 "
这两天,在一个小众圈子里,发生了一起网暴事件。
事件双方分属两个阵营:一个是耽美小说《放学等我》的粉丝群体,一个是游戏《未定事件簿》的玩家。
6 月 21 日,是《未定事件薄》中一个游戏角色陆景和的生日,也是《放学等我》中主角 CP 的 " 结婚纪念日 "。
当天,一个陆景和的粉丝发布了一则 " 庆生视频 ",被一些《放学等我》的书粉看到了,谴责该粉丝在蹭 "CP 结婚纪念日热度 "。
就因为这件事,书粉给该游戏粉丝发了上千条辱骂私信,包括恶意 P 图、诅咒家人,甚至人肉搜索(开盒)。
这名粉丝心理崩溃,住进了医院,朋友代为整理了人肉辱骂她的用户,发现人数最多的年龄区间在 11 — 14 岁,还有 300 多人年龄在 7 — 10 岁之间,成年人只有 20 多人。
目前,这件事还在持续发酵,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很多人质疑该受害者遭受的网暴并没有那么严重,她整理的 " 网暴名单 " 年龄也存疑,真相扑朔迷离。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卷入这起事件的,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
7、8 岁的孩子,看耽美小说并且十分上头,感到被 " 冒犯 " 时还在社交平台上网暴他人。这个场景,怎么想都觉得很诡异,可它很有可能是真实发生的。
类似这种亚文化,肯定需要有年龄限制。
如果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沉迷于耽美文化,加入一些小圈子,发表各种与年龄不符的言论,甚至参与网暴,毫无疑问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在网络已经无孔不入的当下,家长、社会和平台加强监管,至关重要。
2. 泛滥的网络烂梗
家里有中小学生的父母,一定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网络对孩子们的影响。
前天我在一所中学附近吃饭,旁边坐着三个初中生模样的女孩,让我感到十分困惑且怪异的是,她们每个人都自称 " 主包 ",而且对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多到离谱的程度。
" 主包 " 这个梗来自演员颜安,他的直播风格抽象幽默,粉丝便亲切地称他 " 主包 "。不过,这个称呼疯狂蔓延到现实世界,还是震惊到了我。
最近常出现在我儿子和他同学口中的网络梗是—— " 包的 "。
" 期末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 包的!"
" 你跟 XX 约好去打球,时间定了吗?"" 包的!"
万能句式,一切皆可包。
其他的流行词还有什么 " 红温了 "、" 你这个入 "、" 人机 " 等等,不懂点 " 黑话 ",简直没法跟现在的孩子沟通!
把网络梗挂在嘴边也就算了,更有甚者,会把梗写到试卷上、作文里。
比如用 " 栓 Q" 组词、与 " 孝 " 有关的经典名言是 " 有被孝到 "" 哄堂大孝 ",把语文老师看得一愣一愣。
我家娃班上的语文老师就讲过一个例子:
有一次她检查作文,发现有个学生写了一句 " 我去老六家吃饭 ",一开始她还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以为是某个亲戚,后来发现该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不止一个 " 老六 ",她才意识到不对劲。
老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个网络梗,很生气,在班上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学生,让其他同学都引以为戒。
为什么在试卷和作文中写网络用语,会让老师那么生气呢?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经典文本才能滋养和丰富心灵,网络梗只会污染语料库,破坏中文语境。
而且,网络热梗的生命力极端脆弱,往往火热一阵子,就迅速成为历史遗迹。比如上文中提到的 " 老六 "" 栓 Q" 等,早就不知道过时多久了。
网络和这一代孩子相伴相生。2023 年 12 月发布的《第 5 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5 年来,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从 89.5% 提升至 95.1%。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 · 海特在他的新书《焦虑的一代》里,着重研究了这一现象。他提出,自 2010 年移动互联网兴起后," 以玩耍为主的童年 " 逐渐被 " 以手机为主的童年 " 取代。
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孩子们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方式。
3. 本质是寻求身份认同
无论是看耽美小说磕 CP、玩游戏迷恋纸片人,还是把网络梗变成口头禅,本质上,都是孩子在寻找 " 社交归属感 "。
我听过一期播客,标题叫 " 谁在杀死青少年的上学欲望 ",里面讲到一个现状:
现在的孩子,很难在学校里找到同龄的玩伴,上学期间,大家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放学后各上各的培训班,更不会有什么来往。唯一能组合成 " 小团体 " 的方式,是追共同的明星、磕共同的 CP、讲同一套 " 黑话 "。
如果现实中没有 " 同好 ",孩子们就会将目光投向网络社交平台,在其中找到符合需求的 " 圈子 ",寻求身份认同。
据统计,现在的未成年人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听音乐、看短视频、聊天。
具体到不同年龄段,分布规律是:小学生爱打游戏、初中生爱社交和网上聊天、高中生倾向于获取信息和社会化活动。
而这些活动,其实无一例外都具有社交属性。除了直接聊天外,打游戏时可以社交,听音乐可以社交,短视频平台也能社交,社交无处不在。
孩子对于社会交往、身份认同的渴望,其实比成年人还要强烈。因为人在青春期的大脑发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 " 社会脑 " 中的改变,这个脑区会调控我们对他人的反应。
这也意味着,孩子在网上社交时,非常容易被情绪过激的内容煽动,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做出一些危险行为。
另一个后果是,沉迷于网络社交,会进一步削弱孩子与现实社会的链接,让他们陷入更深的 " 关系贫困 "。
如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中说的:今天中国的年轻的学生,说起网络热点侃侃而谈,但你要是问他关于小区、菜市场、城市周边的情况,他会一脸茫然,觉得很无聊。
其实上瘾的对立面,不是克制,而是连接——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技术越是发达,虚幻的疆域越扩大,人与人之间细碎的、有温度的、庸常的连接,越显得难能可贵。
这是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攻克的难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